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论政治效能感研究兴起的社会背景和理论基础

发布时间:2018-04-21 21:14

  本文选题:政治效能感 + 民主政治 ; 参考:《山西大学》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政治效能感是指普通公民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采取政治行为的一种主观判断。它研究兴起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与美国当时的经济、政治与文化有着密不可分关系。尤其是,1948年和1952年的两次美国总统大选中,普通公民面对选举冲突及其应对方式的主要区别,对政治效能感的研究兴起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同时,政治效能感的研究兴起还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强调主权在民的古典民主理论是政治效能感研究兴起的思想源泉,以间歇性选举为特色的自由民主理论为政治效能感研究的兴起提供了直接动力,参与民主理论则为政治效能感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空间;政治文化理论从宏观上和微观上为政治效能感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撑;而态度与行为理论是政治效能感实证研究的直接理论基础。 通过对有关“政治效能感”的中外资料的梳理,本文最终得出结论:迄今为止海外学者对政治效能感的内涵界定主要包含:单一维度的政治效能感、双维度的政治效能感和三意涵的政治效能感。深入剖析,美国社会选举情境的变化是政治效能感研究兴起的直接动因、学者对民主政治前途的忧虑以及行为主义革命为政治效能感研究兴起提供了重要来源和工具支撑。同时,民主理论、政治文化理论和态度行为理论成为政治效能感研究兴起的理论基础。
[Abstract]:The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refers to the subjective judgment of ordinary citizens on whether they can successfully adopt political behavior. Its research began in America in the 1950's, and was closely related to American economy, politics and culture at that time. In particular, in the two American presidential elections in 1948 and 1952, ordinary citizens faced with the major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election conflicts and their coping styles, played a direct role in promoting the rise of the study of political efficacy. At the same time, the rise of the study of political efficacy also has a profound theoretical basis, emphasizing that the classical democratic theory of sovereignty in the people is the ideological source of the rise of the study of political efficacy. The theory of free democracy, characterized by intermittent elections, provides a direct impetus for the rise of the study of political efficacy, while the theory of participation in democracy provides a richer space for the study of the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The theory of political culture provides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the study of the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from the macro and micro aspects, while the theory of attitude and behavior is the direct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empirical study of the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By combing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data on the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definition of the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by overseas scholars so far mainly includes: a single dimension of political efficacy. Two dimensions of political efficacy and three-meaning sen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It is deeply analyzed that the change of American social election situation is the direct cause of the rise of the study of political efficacy. The worries of scholars about the future of democratic politics and the behaviorist revolution provide important sources and tools for the rise of the study of political efficacy. At the same time, democratic theory, political culture theory and attitude-behavior theory become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rise of political efficacy.
【学位授予单位】:山西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耀灿;;社会主义荣辱观提出的社会背景和现实针对[J];思想教育研究;2006年06期

2 李霓;;非常态犯罪产生的社会背景[J];四川警官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3 黄永君;牛玉伟;金丹;;浅论光武帝刘秀统一天下的几个因素[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4 谢晓专;;警务知识管理:社会背景与现实条件[J];福建警察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曾苗苗;;论当代社会背景下提升公安机关执法公信力[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6 兰运蜀 ,何志文;关于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的讨论[J];社会科学研究;1986年04期

7 王宗礼;;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治文明建设[J];政治学研究;2005年03期

8 刘鑫;;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政治文明建设[J];科学社会主义;2006年03期

9 上官酒瑞;程竹汝;;政治信任研究兴起的学理基础与社会背景[J];江苏社会科学;2009年01期

10 黄敏;;博客在青年中的流行及其应对[J];中国青年研究;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江林;高慧琳;;从延安文艺座谈会召开的社会背景看《讲话》的现实意义[A];延安文艺与先进文化建设研究——“纪念毛泽东同志《讲话》发表60周年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2 上官酒瑞;;政治信任研究兴起的学理基础与社会背景[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8年

3 徐小凤;;对伊斯兰政党现象的一点思考[A];世界政党发展与当代中国政党制度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袁聚录;;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背景下的民主文化发展研究[A];第五届河北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10年

5 俞可平;;全球化时代的“社会主义”——20世纪90年代以来西方社会主义研究述评[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第一辑)[C];2000年

6 李新锋;赵鹏;阎秋霞;周辉;;和谐社会背景下学校体育价值取向研究[A];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二)[C];2007年

7 马川;李晓文;;少数民族个体在民族认同过程中的双重性[A];和谐共生:2007年全国博士生(教育类)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8 徐象平;;民国时期地理学期刊办刊背景与特征[A];中国高校学出版(Ⅱ)——中国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研究会第13次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赵小平;;滇盐与政治、军事及边疆问题的关系研究[A];盐文化研究论丛(第二辑)[C];2007年

10 吕宗力;;谶纬与两晋南朝的政治与社会[A];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任孟山;网络时代民意体察考验政治进步[N];华夏时报;2008年

2 杨大德 作者单位 天长市政协办公室;“做三个模范”是对政协中共产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要求[N];江淮时报;2005年

3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院长 商红日;发展低度政治生活化解冲突[N];社会科学报;2010年

4 法学博士 桑玉成;论优良政治生活的基础[N];解放日报;2010年

5 郭金灿;突尼斯:高层政治意愿推动妇女事业发展[N];中国妇女报;2010年

6 明德高中 林海;政治主观题答案生成思路要诀[N];学知报;2010年

7 中国政治学会副会长、上海市政治学会会长、上海市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副会长,政治学教授 桑玉成;有一种生活叫“政治生活”[N];人民政协报;2011年

8 新华社记者 张崇防 李国荣 孙闻 王寰鹰 王聪 胡n,

本文编号:178412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78412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3f3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