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论传统中国性别政治关系的制度演进——一项基于新制度主义的分析

发布时间:2018-04-22 02:15

  本文选题:性别政治关系 + 传统中国 ; 参考:《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摘要】:基于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分析认为,在漫长的传统中国社会,作为儒家伦理重要组成部分的性别价值观一直将女性排斥于公共政治生活之外,并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使女性与政治隔离的礼法、规则与政令等正式制度。性别政治关系的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安排在男性统治阶层利益的驱使和观念的束缚下,二者在契合与交融中不断得到强化。制度演进的路径依赖性使得即使偶有女性"僭越"公共权力,也无法改变性别政治关系既有制度安排的实质,从而为我们更为深刻地洞见今日中国不平等性别政治关系仍未消除和未来探寻解决之道提供有益的思路。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o-institutionalism, it is believed that in the long traditional Chinese society, the gender values, which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Confucian ethics, have always excluded women from public political life. And gradually formed a series of women and political segregation of etiquette, rules and decrees and other formal systems. The formal and informal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of gender political relations are driven by the interests of the male ruling class and bound by their concepts, and they are constantly strengthened in the process of consonance and blending. The path dependence of institutional evolution makes it impossible for women to change the essence of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even if they occasionally "overstep" public power. Therefore, it provides us with a more profound insight into the unequal gender political relationship in China today and provides a useful way to find a solution in the future.
【作者单位】: 南京农业大学思政部;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12YJC810012)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KYZ201136)
【分类号】:D0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肖生禄;;解析当今中国社会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关系问题[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08期

2 刘巨才;中国古代的社会性别制度及传统妇德[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曲宏歌;;欧盟国家女性议会参与:选举制度视角[J];欧洲研究;2007年06期

2 黄新华;;政治发展中影响政治稳定的因素探析[J];政治学研究;2006年02期

3 王伟;席芳媛;;一个关于“第二性”的文本——女权主义视野下《葛特露和克劳狄斯》的比较阅读[J];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年01期

4 刘姝伶;于小雪;;传统与非传统的形象糅合——从“三八”节手机网络文本看当前中国流行社会心理[J];新闻世界;2009年06期

5 邹海霞;张亚芬;邹海瑞;;知识经济与社会性别分工的互惠关系研究[J];前沿;2009年10期

6 霍凤娥;;我国公共政策中的性别平等建设评析[J];前沿;2012年08期

7 孙文娟;;女性成语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探析[J];青春岁月;2012年08期

8 谭小春;;性别社会化过程中家庭因素对我国女大学生体育意识的影响[J];凯里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9 孙卓人;;性别失衡群体中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表现探究[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年16期

10 罗红;;不结伴与族群团结——茈碧回族的宗教信仰、社会性别关系与族群认同[J];青海民族研究;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周玉;;未竟的性别平等——一项基于权力职场的考察[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2 陈晓敏;;全球化背景下性别教育的本土经验——一个女性学课程建设样本的解读[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李立娥;;试析和谐社会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性别环境与途径[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4 翁笑冰;;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妇女解放[A];2010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性别视野下的中国道路和社会发展”论坛论文集[C];2010年

5 高凯;;从人口性比例失调看“姜”、“姬”等女字部首姓氏的产生背景[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6 付新艳;;浅谈当代女性主体意识的教育——从一位女博士生的相亲谈起[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刘巧蓉;;老年人婚姻市场的不和谐之音[A];积极老龄化研究之一——老龄问题研究论文集(九)[C];2006年

8 叶文振;;女性学研究方法的发展与特点[A];福建省社会学2006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章娟;巨东红;;社会性别视野下的职业女性人力资源开发困境——基于厦门市210名职业女性的调查[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10 唐觐英;;论作为公共讨论的舆论——基于中国转型时期“家庭暴力”议题的思考[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丽琴;制度分析框架下的女县长发展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0年

2 祁冰;20世纪上半期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演变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3 李长娟;社会性别视角下乡村女教师生涯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高莹;21世纪中国女性党政领导人才开发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5 卓惠萍;论政府对农村性别文化的型塑与重构[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丽媛;民族地区集体林权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7 张霁月;新中国革命题材电影中的寡母寓言(1949-1978)[D];上海大学;2011年

8 冷舜安;当代中国性别和谐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9 朱宏登;新时期我国耕地制度创新路径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10 桂大一;中国经济体制模式转换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璐璐;论1919-1920年《晨报副刊》对女性问题的讨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杨培;女性角色变迁与女性犯罪[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贺羡;我国两性收入差距的现状、原因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芦翠;东周时期齐国女性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周建兰;新世纪《东方女性》中女性情感表现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庄莉贤;小学语文教科书性别角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赵娜;女性主义国家安全观评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8 谢秋慧;仫佬族家庭中的妇女权利问题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陈晓玲;中西文化互观下的姚木兰与斯佳丽[D];暨南大学;2010年

10 胡志荣;论当代中国女性的伦理困境与出路[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吕爱权;中国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探析[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杜芳琴;中国妇女史:从研究走向学科化[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蓝晓宁,卓玛措,丁萌萌;进化博弈论与非正式制度分析[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2 陈英;;浅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非正式制度的构建[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1期

3 李果;于伟;;社区治理中的非正式制度因素研究[J];前沿;2008年07期

4 托尼·赛奇;陈方;;探索合理的发展方式——简评胡必亮教授新作《非正式制度与中国农村发展》[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05期

5 孙冕;;试论非正式制度对乡村社会法治化的影响[J];法制与社会;2008年34期

6 刘招明;;农村非正式制度文化根源的哲学考察——以民族地区为例[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张民巍;非正式制度对苏联体制选择的影响[J];求是学刊;1997年06期

8 郭忠;走出关系社会的法治[J];现代法学;2001年05期

9 胡晓霞;陈彤;;儒家文化与中国农村基层治理[J];新疆社会科学;2008年01期

10 肖生禄;;解析当今中国社会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关系问题[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0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曲崇明;;市场经济: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协调与统一——非正式制度视角下的文化建设刍议[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2 匡调元;;论传统中国医学之特色[A];全国中医藏象研究创新思路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1年

3 秦海林;;论非正式制度失灵[A];2005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精选论文(第二部分)[C];2005年

4 周纪昌;;区域循环经济的制度分析[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5 杨龙;;西方的新制度主义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分析(发言提纲)[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公共政策”政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6 刘茂松;舒沁沁;;从新制度主义角度分析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发展问题[A];“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经济长春论坛文集[C];2003年

7 刘小怡;;马克思主义和新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综合[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韩学平;刘兆军;;非正式制度对当前农村法治建设的影响[A];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中国农业经济学会2006年年会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9 徐培华;;传统中国经济思想与现代经济管理[A];集雨窖文丛——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2000年

10 冯天丽;王国锋;井润田;;合资,制度的交汇、理解与目标的相容——第一家中外合资制造企业“北京吉普”案例分析[A];中国企业运筹学[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宋志平;企业发展中的非正式制度研究[N];经理日报;2005年

2 蒋万胜;重视非正式制度建设和谐发展社会[N];陕西日报;2005年

3 福建社会科学院 周道华;建设非正式制度有利于社会和谐[N];福建日报;2010年

4 王健;中外学者研讨传统中国[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5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 许正文;一部面向现实问题的基础理论探索力作[N];陕西日报;2010年

6 赵可金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政治的“新制度主义革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陈尧;新制度主义的分析取向[N];社会科学报;2002年

8 王君琦;江湖:一个寄生性的非正式制度[N];北京日报;2007年

9 匡少攀 陈圆珍;血缘一定要割断吗[N];中国财经报;2005年

10 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李向宇;建立有关环境保护的非正式制度[N];中山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海山;传统中国的契约:法律与社会[D];吉林大学;2005年

2 甄志宏;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与融合——中国市场化改革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3 马雪松;政治世界的制度逻辑[D];吉林大学;2010年

4 刘健;我国农村信用社发展的制度与实证分析[D];山东大学;2008年

5 罗昌瀚;非正式制度的演化博弈分析[D];吉林大学;2006年

6 胡钦晓;大学社会资本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7年

7 杨红军;非正式制度与企业文化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8 周骏宇;加入WTO与我国的制度变迁[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9 陆冰然;非正式制度,社会资本与契约选择[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包艳;行动与制度实践[D];上海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妮;我国公务员职业道德失范的成因及对策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2 钟启华;对我国农村公共政策的社会性别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3 蒋兰兰;我国政府组织运行中的非正式制度研究[D];广西大学;2007年

4 张帆;非正式制度对西藏经济制度变迁方式的影响[D];四川大学;2002年

5 王志辉;信用的制度基础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6 龙云;非正式制度对农村集市发展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7 黄中南;中国证券投资基金市场制度创新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5年

8 马丁娜;中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失效分析[D];河北大学;2005年

9 刘迟;东北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问题的制度分析[D];吉林大学;2005年

10 李银玉;我国公共政策制定的制度保障分析[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851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7851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8c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