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独在与交往之间:阿伦特关于思考与判断的困惑

发布时间:2018-04-28 04:52

  本文选题:独在 + 交往 ; 参考:《学术研究》2017年01期


【摘要】:阿伦特在报道艾希曼的审判过程中,提出了"平庸之恶"的概念。阿伦特认为,这种"恶"的产生,是因个体在社会的普遍道德原则崩溃后丧失了独立的思考,因此,要抵制这种"恶",只能依靠一种独在中的孤寂之思,一种自我与自己之间的无声对话。阿伦特的这一看法,不仅有其内在的困境,而且很难与其在政治哲学中一贯强调的交往与沟通的思想相协调。阿伦特为了回应人们对于独在之思的指责,她转向康德的第三批判,期望从康德的以共同感为基础的审美判断的普遍有效性,来解决封闭在孤寂之中的思考,这恰恰又是回到了交往与沟通。在阿伦特的理论中,这种独在与交往之间的张力,是其难以解决的理论困境。
[Abstract]:In reporting Eichmann's trial, Arendt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mediocre evil. Arendt believes that this "evil" arises from the individual's loss of independent thinking after the collapse of the universal moral principles of society. Therefore, in order to resist this "evil", one can only rely on a solitude in which one is alone. A silent conversation between self and itself. This view of Arendt not only has its inherent predicament, but also is difficult to reconcile with his thought of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which has always been emphasized in his political philosophy. In response to criticism of solitude, Arendt turned to Kant's third critique, hoping to address the closeness of solitude through the universal validity of Kant's aesthetic judgment based on common sense. This is precisely the return to commun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In Arendt's theory, the tension between independence and communication is a difficult theoretical dilemma.
【作者单位】: 中国政法大学哲学系;
【分类号】:D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燕连福;;阿伦特公共领域现象学的道德视域[J];江海学刊;2008年01期

2 陈伟;;试论阿伦特的判断理论[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3 陶东风;;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中译本指谬[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9年05期

4 马吉芬;;阿伦特公共领域世界性的存在论视域及其意义初探[J];求是学刊;2011年04期

5 詹妮弗·林;陈文娟;;既需要马克思,也需要阿伦特[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年05期

6 李晓勇;;论阿伦特“平庸的恶”[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7 孙磊;;谁之行动?何种自由?——阿伦特对马克思的思想挑战[J];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03期

8 ;来信[J];南风窗;2012年08期

9 周宏刚;;浅析阿伦特的宣传观[J];国际新闻界;2012年11期

10 张健;;阿伦特公共领域思想的历史语境[J];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13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2条

1 高继海;;“不止是爱情:从阿伦特与海德格尔的书信看二人的关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白刚;;哲学的政治实现与政治的哲学实现——马克思和阿伦特政治哲学的不同路径[A];“西方政治哲学”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伟(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阿伦特为什么重要?[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2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 蔡青竹;阿伦特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的劳动概念[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3 ;汉娜·阿伦特:思想深处的美丽烛光[N];社会科学报;2003年

4 陈伟;政治思想家阿伦特的当下意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5 范素;阿伦特深处的矛盾和文本冲突[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6 思郁;阿伦特论马克思[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7 肖自强邋(本报书评人);阿伦特与马克思的路径叠影[N];中华读书报;2007年

8 记者 王胡;法国汉学家弗朗索瓦·于连获阿伦特奖[N];中华读书报;2010年

9 徐申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杜;理解政治生活:阿伦特与亚里士多德“自足”思想的分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10 刘擎 张念;见解和真相之间,,有时存在着一个裂缝[N];文汇报;201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琳;阿伦特劳动理论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2年

2 王寅丽;在哲学与政治之间: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3 陈联营;汉娜·阿伦特政治思想中的判断问题[D];复旦大学;2007年

4 马吉芬;阿伦特公共领域的世界性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5 朱亚男;汉娜·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6 马成慧;阿伦特行动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7 乐小军;政治恶与现代伦理的困境[D];复旦大学;2008年

8 李新安;阿伦特公民政治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李娟;同情与政治:阿伦特的政治存在论[D];吉林大学;2014年

10 刘颖;公共领域的三重批判[D];东北师范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中海;阿伦特公民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2 曲小琳;阿伦特论反犹主义[D];山东大学;2012年

3 聂彦;论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中之“极权因素”[D];温州大学;2013年

4 李梦莹;公共领域视阈下的阿伦特公民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3年

5 康晓薇;马克思劳动观与汉娜·阿伦特劳动观之比较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6 栾志锋;汉娜·阿伦特行动范畴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5年

7 聂阳;论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论题的解读和批评[D];东北师范大学;2015年

8 张力元;马克思与阿伦特“劳动”概念比较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9 安鑫宇;论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D];河北大学;2015年

10 刘如霞;回到“行动”本身—阿伦特行动理论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8138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8138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fd5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