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论世界体系中观察视角的“中心—边缘”概念

发布时间:2018-04-28 22:27

  本文选题:中心—边缘 + 发达 ; 参考:《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摘要】:在由民族国家所构成的世界体系中,流行的做法是把不同的国家区分为"发达"与"不发达"国家。其实,这种区分掩盖了国家间的不平等,让人们不再关注一些国家压迫和剥削另一些国家的事实。与此不同,如果把不同国家看作是处在同一个体系中发生互动的行动体,就会看到它们在这同一个体系中的不同位置,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互动结构——中心—边缘结构。"发达"与"不发达"的概念是在比较中而对国家的分别描述,潜在地包含着把不同国家看作是孤立的存在物的意涵,放弃了对国家间关系的关注。"中心—边缘"的概念则把人们的关注点引向了国家间的关系,要求把不同的国家放在同一个世界体系中加以认识和考察,从而清晰地暴露了中心国家对边缘国家的压迫、剥削和掠夺,而且也给人们指出了走向未来的方向,那就是通过打破既有的世界中心—边缘结构而开创一个真正平等的世界。
[Abstract]:In the world system made up of nation-states, the popular practice is to distinguish different countries into "developed" and "underdeveloped" countries. In fact, this distinction conceals inequality between countries and distracts attention from the fact that some countries oppress and exploit others. In contrast, if you think of different countries as actors that interact in the same system, you see them in different places in the same system. There is some kind of interaction structure-center-edge structure between them. " The concepts of "developed" and "underdeveloped" are the separate descriptions of countries in comparison, potentially implying the idea of treating different countries as isolated beings, giving up attention to inter-State relations. " The concept of center-periphery, on the other hand, has led people's attention to inter-state relations, requiring that different countries be recognized and examined in the same world system, thus clearly exposing the oppression of central countries against marginalized countries. Exploitation and plunder also point people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future: to create a truly equal world by breaking through the existing center-edge structure of the world.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重大基础研究计划(12XNL003)
【分类号】:D0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柴文静;;颠覆“中心-边缘”结构[J];21世纪商业评论;2008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积玉;编辑出版现代化综论[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马宪平;金钊;;科学发展观:从熟知到真知[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04期

3 延建林;中心/外围:一个比较教育的分析框架[J];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11期

4 王玉华;赵平;;中国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探析[J];商业研究;2012年06期

5 钟晓敏;;评现代化理论和依附派理论[J];浙江财经学院学报;1988年Z1期

6 彭刚;彭忆欧;;中等收入陷阱的国际视角与中国对策[J];重庆社会科学;2011年10期

7 桂喜民;申有顺;赵海军;;中心的边缘与边缘的中心——邯郸在晋冀鲁豫交界区发展态势浅析[J];城市;2007年12期

8 张鸿雁;邵颖萍;;中国区域城市化进程中的社会问题——以江苏省为例[J];城市问题;2011年07期

9 李一鸣;;中国反贫困几个基本问题的理论思考[J];经济学情报;1996年04期

10 栾雪飞;;论科学发展观的国际理论渊源[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娟;安全与发展的博弈[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李作双;俄罗斯经济现代化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4 桂家友;中国城乡公民权利平等化问题研究(1949-2010)[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敖福军;梁启超民族国家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金建萍;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致性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余晓慧;世界历史语境中的文化认同研究[D];华侨大学;2011年

8 杨红强;中国木材资源安全问题研究[D];南京林业大学;2011年

9 花勇;马克思主义国际政治社会学思想研究[D];上海交通大学;2012年

10 刘迪香;民国北京政府时期省区军政体制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璐;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杜雨;西方新发展主义理论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擎;天津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综合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磊;唯物史观视野下的毛泽东与梁漱溟农民观比较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5 成杰;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农村社区建设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毕晓晨;海湾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林中威;世界体系论视域下的发展中国家合作关系分析[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1年

8 吴斌;科技进步引发生活方式深刻变革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9 郁青;阿帕杜莱的全球化理论初探[D];南京大学;2011年

10 殷雪峰;当前乡村文化建设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孟凡东,张平;伊曼纽尔·沃勒斯坦的现代世界体系观评析[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孙寿涛;;沃勒斯坦论世界左翼新政治战略[J];国外理论动态;2009年04期

3 林红;;依附论的理论解构及其历史命运[J];贵州社会科学;2011年09期

4 刘海霞;评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5 宁跃;后资本主义是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的课题[J];国外社会科学;1996年03期

6 张式谷;从世界性视角考察现代资本主义“中心——外围”格局愈演愈烈[J];人民论坛;1998年03期

7 王则;美国学者弗·詹姆逊论现实存在的马克思主义[J];国外理论动态;1996年31期

8 戴海东;资本主义与创新[J];科学社会主义;2005年02期

9 李琮;资本主义百年回眸[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1998年05期

10 J·K·吉布森·格雷汉姆;;资本主义的终结:等待革命[J];理论参考;2002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张洪波;;三代领导人对资本主义认识的比较分析[A];“三个代表”与理论创新[C];2003年

2 特里·伊格尔顿;袁新;;健忘的政治学[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3 张健;;社会主义的历史语境与人的发展的当代诉求[A];以人为本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C];2008年

4 王家峰;;风险社会中的前瞻性管理——政府管理的战略设计[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朱晓红;;浅析社会治理体系的网络结构[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黄克武;;近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缘起与衍变[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卢翰章;;认真总结教训 科学认识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8 滕世华;;谁更偏好大政府——基于一种学理性分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许耀桐;;高放先生的社会主义思想史研究[A];高放教授八十华诞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10 王亚强;;论电子政务模式与超越韦伯理性科层制[A];“建设服务型政府的理论与实践”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华盛顿邮报》:中国人重新认识美式资本主义[N];中国国防报;2008年

2 黄百炼 作者单位:国家高级教育行政学院;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的方法[N];中国教育报;2001年

3 康瑞华 编写;资本主义的“稀缺”与社会主义的前景[N];社会科学报;2004年

4 王长江;实事求是地认识资本主义[N];学习时报;2000年

5 副教授 刘晋豫;怎样理解必须“不断体现社会主义优于资本主义的特点”?[N];解放军报;2002年

6 张森林;正确认识当代的资本主义[N];吉林日报;2001年

7 ;资本主义必然灭亡 社会主义必然胜利[N];人民日报;2001年

8 陕西省社科院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在借鉴中不断认识资本主义[N];陕西日报;2000年

9 方戈;对资本主义的再认识[N];发展导报;2001年

10 副教授 杨洪江;怎样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的生命力?[N];解放军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存刚;全球化与两大制度演进[D];天津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兰英;对现代性与社会主义关系的若干反思和探索[D];天津师范大学;2007年

3 张陟遥;幸德秋水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余宜斌;自由主义民主的困境与重建[D];复旦大学;2007年

5 聂长久;中国早期民粹主义政治思想研究(1907-1927)[D];吉林大学;2008年

6 罗成翼;雷蒙·阿隆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中南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翠梅;布热津斯基的共产主义“大失败”论评析[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2 钱正武;世界历史视野中的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3 顾琪;尴尬的生存[D];湘潭大学;2001年

4 王丽雅;资本主义新变化及其对社会主义历史进程的影响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义;经济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历史命运[D];武汉大学;2004年

6 刘和胜;全球化条件下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关系探析[D];郑州大学;2002年

7 黄永祥;国家理论:马克思与吉登斯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9年

8 郑波;基于理论假设的“圆融管理”探索[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9 王毅;西方精英民主论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白鹏;葛兰西文化领导权理论研究[D];河南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81716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81716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4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