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大一统”思想是中华民族统一的政治基础
本文选题:儒家 + 大一统 ; 参考:《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06期
【摘要】:(《汉书·董仲舒传》)中的"大一统"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之一,这在《公羊春秋传》中得到集中体现。汉武帝通过对"公羊学"的推崇,使"大一统"成为当时社会文化的主旋律。(《汉书·武帝纪》)中,董仲舒在回答汉武帝"天人三策"的奏章中指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因此他向皇帝建议"罢黜百家",用思想的统一来维持天下一统。儒学"大一统"的观念还有国家领土统一的意义。"大一统"的本意是说以统一为纲,以确立有序的社会制度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标为大。孔子一生向往、歌颂、寻求"一匡天下"的"大一统",这种理想就落实在他所编写的《春秋》一书中。也许用少数民族政治家对于儒家"大一统"的理解,更有助于说明问题。"和而不同"和"大一统"思想作为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传统,深深地植根于我们民族的血脉之中。"大一统"使得中华民族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民族。
[Abstract]:The idea of "unifying" in the book of Han Dynasty (Dong Zhongshu) is one of the core ideas of Confucian thought, which is embodied in the Biography of the Gongyang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Emperor Wu of the Han Dynasty praised "the study of male sheep", making "Great Unification" the main theme of social culture at that time. ("Emperor Wu Ji of Han Dynasty"), Dong Zhongshu pointed out in his "three policies of Heaven and Man" of the Han Dynasty: "the Great Unification of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Heaven and earth often classics, ancient and modern friendship is also. Therefore, he proposed to the emperor to "remove 100 schools", with the unity of thought to maintain the unity of the world. The Confucian concept of "unification" also has the meaning of national territorial unity. " The original intention of Unification is to take unification as the outline and to establish an orderly social system to achieve the goal of leveling the world. Confucius yearned for his life, sang his praises, and sought "one Unification". This ideal was put into practice in his book Spring and Autumn. Perhaps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Confucian Unification by minority politicians is more illustrative. " As a long-standing tradition of Chinese culture, the thought of "harmony but difference" and "unification" is deeply rooted in the blood of our nation. "Unification" makes the Chinese nation like snowball rolling bigger and bigger, becoming the largest nation in the world.
【作者单位】: 中国人民大学成人教育学院;
【分类号】:D092;B222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润斌;陈民盛;;全球化语境中的民族主义与奥林匹克运动[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9年08期
2 周佩捚;余庆东;;试论当代中国的民族主义[J];法制与社会;2008年17期
3 黄璐;;当代社会思潮研究——记武汉大学张晓红博导的学术讲座[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4 陈学明;;当代中国民族主义思潮研究综述[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5 王春风;;转向与疏离——20世纪90年代以来青年国家民族意识分析[J];贵州民族研究;2007年01期
6 胡庆乐;;论民族主义与人权[J];法治湖南与区域治理研究;2012年03期
7 陈鹏飞;;中国民族主义思潮概述[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年12期
8 刘钟泽;;网络民族主义概念辨析[J];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3年01期
9 郭旭;;浅析我国网络民族主义的兴起[J];商业经济;2006年12期
10 林红;;论民粹主义在全球化困境中的重现[J];理论学刊;2007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志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视阈下的城市文化建设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黄西武;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少数民族参加国家代议机构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3 白基龙;一战后中韩民族主义的比较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李默海;孙中山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5 刘杰;孙中山政治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7年
6 苗宏慧;近代企业家群体与政治思潮嬗变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7 栗献忠;大俄罗斯主义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9年
8 闫伟杰;梁启超民族主义思想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9 娄晓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留欧美与留日学生文学观研究(1900-1930)[D];复旦大学;2009年
10 林士俊;清末边疆治理与国家整合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岩;爱国主义存在的普遍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2 刘微微;当代中国民族主义发展的现状及前景[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3 张超;我国边疆民族主义及其治理[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4 禹建平;“非学校化”思想对中国爱国主义教育的启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华梁;当代中国新民族主义思潮研究[D];青岛大学;2011年
6 王志国;试论马列主义关于民族主义的基本观点[D];新疆大学;2006年
7 曾凡远;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D];南京师范大学;2006年
8 杨林;刘师培民族思想探析[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9 刘洋波;全盘西化思潮的兴衰(1979-2007)[D];北京大学;2008年
10 王忠林;全球化背景下的民族主义问题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余治平;独尊儒术:并不因为董仲舒——纠正一种流传广泛而久远的误解[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2 李芳;李荣亮;;董仲舒的政治哲学[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3 秦彦士;从董仲舒看汉代儒墨合流[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3期
4 杜国岗;;儒家文化与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董仲舒管理哲学思想的几点思考[J];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5 毛圣泰;申波;;王道政治境域下的融合—董仲舒对儒学的法家化改造[J];学术论坛;2008年08期
6 邵龙宝;;董仲舒思想的基本特征及其精华[J];齐鲁学刊;2011年04期
7 赵克尧;“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辨[J];社会科学;1987年12期
8 刘明武;;“三纲”不是孔孟之道[J];同舟共进;1998年03期
9 王国文;刘焕曾;;试论董仲舒不受重用的原因[J];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年04期
10 曹念春;;“天不变道亦不变”新探[J];中国农村教育;200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董承耕;董承荣;;董仲舒生平思想概述[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2 杨树;;董学初探[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何乃川;;董仲舒的元始阴阳观[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王俊才;;董仲舒以“奉天法古”构建大一统新信念[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5 袁长江;;从董仲舒的《士不遇赋》看西汉知识分子的地位[A];董仲舒与河北历史文化研究[C];2007年
6 董承耕;;董仲舒天人感应论的积极意义[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7 刘永尧;;略论董仲舒新儒学思想的作用及现实意义[A];董子思想初探——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卢美松;;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综述[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9 杨树;;董学初探[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10 何乃川;;试论董仲舒的宇宙生成说[A];董仲舒思想学术研讨会专刊[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会富;儒家文化与经济发展[N];光明日报;2007年
2 德州市经济开发区组织人事部 赵兴;董子的理论贡献[N];光明日报;2009年
3 叶楚炎;儒学在全球化趋势中的历史责任[N];光明日报;2009年
4 刘光华;董仲舒独尊儒术的渊源[N];衡水日报;2009年
5 陈良;儒家文化与财富伦理[N];学习时报;2008年
6 吕禹;吸收思想精髓 指导工作实践[N];绍兴日报;2008年
7 王杰;让儒家文化重新回归民间大众[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8 记者杜静;我市各项纪念活动筹备顺利[N];衡水日报;2009年
9 上海师范大学 李申;“天人合一”不是人与自然合一[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5年
10 栏目主持 钦景;儒家的慈善思想(上)[N];联合日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苏闽;西汉儒学的自然主义转型董仲舒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孙秀伟;董仲舒“天人感应”论与汉代的天人问题[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许家鹏;“儒术独尊”与“霸王道杂之”[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4 藏明;五德终始说的形成与演变[D];西北大学;2012年
5 储昭华;明分之道[D];武汉大学;2005年
6 张文英;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7 张宏斌;秦汉国家形态建构中的儒教因素[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8 刘国民;董仲舒的经学诠释及天的哲学[D];首都师范大学;2003年
9 漆子扬;刘安与《淮南子》[D];西北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强中华;秦汉荀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尹婧文;董仲舒天人观及其对汉代社会秩序的影响[D];河北大学;2011年
2 王影;以阴阳论人性[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鹏;论董仲舒的大一统政治思想[D];辽宁师范大学;2003年
4 孙海峰;儒家文化普及经验及其当代价值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赵武;董仲舒“天人三策”治道思想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07年
6 鲁守亭;董仲舒天人合一中“天”的内涵[D];黑龙江大学;2010年
7 蒋雪群;董仲舒政治哲学研究[D];湖北大学;2012年
8 余汉英;董仲舒“独尊儒术”说探析[D];山东大学;2008年
9 王文慧;董仲舒政治哲学思想探微[D];西藏民族学院;2013年
10 安丽;董仲舒的政治哲学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8966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8966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