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发展模式——读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有感
本文选题:中国发展模式 + 工业化 ; 参考:《社会科学战线》2013年08期
【摘要】:人类社会发展中最根本的变革是生产力的变革,到目前为止主要是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转变。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对一国政治经济体制具有不同的要求。现代工业社会需要容纳多种所有制企业和企业家生存发展的政治经济制度安排、劳动力流动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大众教育体系为工业社会培训源源不断的高素质劳动力、稳定灵活的融资制度、对产权的保护、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社会稳定和秩序等。中国的改革开放不过是为工业社会的主体——多种所有制企业和企业家——提供了必要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这是中国发展模式成功的核心机理。
[Abstract]:The most fundamental change in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society is the transformation of productive forces. So far, it is mainly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agricultural society to industrial society. Agricultural society and industrial society have different requirements for a country's political and economic system. Modern industrial society needs to accommodate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nstitutional arrangements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enterprises and entrepreneurs with various forms of ownership, the system of labor flow and the labor market, and the mass education system, which provides a continuous stream of high-quality labor force for industrial society training. Stable and flexible financing system, protection of property rights, strong central government, social stability and order. China's reform and opening up has provided the necessary space for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the main body of industrial society-multi-ownership enterprises and entrepreneurs. This is the core mechanism of the success of China's development model.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分类号】:D08-5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斌;;一个知识分子跨越世纪的选择[J];读书;1988年09期
2 陈树智;;简评盖尔纳的民族主义理论[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3 ;《变动社会的政治秩序》[J];社会;1989年07期
4 李元书;王明春;;政治合法性:含义·区别·功能[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7年06期
5 王欧;;论政治哲学视野下的政治秩序问题[J];学术研究;2008年04期
6 胡明远;;亨廷顿学术著作述评[J];韶关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7 吴绍丽;;错误思潮影响政治秩序的几种表现[J];企业导报;1999年12期
8 刘方玲;儒家秩序需求与君主专制政治[J];南都学坛;2005年04期
9 任远;;论先秦法家的政治理论及政治秩序构建[J];中州大学学报;2007年04期
10 高奇琦;;执政党平等原则的选择及其现代化情境[J];理论与现代化;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学农;;对《帝国》的批判性分析——评哈特和奈格里的《帝国——全球化的政治秩序》[A];当代视野下的马克思主义——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文集(2006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6年
2 陈峗;;政治秩序的本性与政治生活的德性——儒家思想传统对西方自由主义[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3 窦春芳;苗体君;;经济不发达国家推进民主进程的障碍是什么[A];学习“十六大精神”哲学思考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4 刘学著;王宝成;;论“新公共服务”的理论内核[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C];2004年
5 李旭;;和谐中的自由——从《中庸》和《乐记》引发的政治哲学思考[A];全国社会科学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届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6 王家峰;;风险社会中的前瞻性管理——政府管理的战略设计[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第20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7 蒋桂东;;浅析亨廷顿的政治稳定思想及其启示——读《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A];“新一轮西部大开发与贵州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袁峰;;价值认同与当代政治合法性的基础[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9 林国雄;;论规则与权威[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10 王亚强;;电子政务与发展韦伯官僚制的解构性分析[A];“构建和谐社会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霁爽;文化多元时代的政治秩序[N];法制日报;2009年
2 安俊辉;谈谈人与城市的和谐[N];辽宁日报;2006年
3 周淑真;如何以法制精神规范政党和政党制度[N];学习时报;2008年
4 谢立中;构建和谐社会 发达国家的启示[N];丽水日报;2005年
5 殷叙彝;“社会有机体”的思想[N];学习时报;2006年
6 胡伟;我们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N];解放日报;2002年
7 陈红辉;和谐社会的现实与理论依据[N];温州日报;2005年
8 朱孝远;文艺复兴与欧洲[N];学习时报;2002年
9 俞可平;民主是个好东西[N];组织人事报;2007年
10 马研;唐纳德·萨松:20世纪欧洲社会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欧;理想的政治秩序如何可能?[D];吉林大学;2005年
2 姚选民;罗尔斯政治秩序观问题:一种以中国为根据的问题化理论处理[D];复旦大学;2012年
3 胡锐军;理想的诉求与没落[D];吉林大学;2005年
4 彭刚;卢梭的共和主义公民理论[D];浙江大学;2009年
5 饶义军;多元现代性与政治发展[D];浙江大学;2009年
6 叶颖;普世秩序的多元表达[D];北京大学;2007年
7 徐露辉;政治整合论[D];浙江大学;2009年
8 方旭光;政治认同的基础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9 贾国华;冷战后塞缪尔·亨廷顿国际战略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10 孟军;寻求发展与稳定的平衡[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贞威;政治秩序的合法性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2 冷福家;政府与企业权力差异之比较[D];西北大学;2008年
3 王校彬;亨廷顿政治发展观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4 胡稀贤;西方合作主义政治秩序观刍议[D];湖南大学;2008年
5 贡太雷;民族国家的政治秩序与自由[D];西南政法大学;2007年
6 甄惠;论政治技术问题[D];中国石油大学;2007年
7 杜庆祝;民主政治制度必然性的社会原因探析[D];苏州大学;2011年
8 朱锋华;荀子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6年
9 余金刚;卢梭的政治哲学[D];中国政法大学;2006年
10 祁晋文;求同存异:政治秩序下的多元文化共存[D];天津师范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19624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624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