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权之“代”及其二维治理
本文选题:特权之代 + 第二代特权 ; 参考:《探索与争鸣》2013年08期
【摘要】:特权是源于动物性暴力、后通过人类社会的非正义制度维系的不正当利益。特权是人权的对立物,借鉴人权的代际划分方法,对特权进行分代、分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应在法治化治道和差异性治术下,厘清特权之代(性质)、根源、条件、关系、治理顺序,通过强有力、突破性的改革举措,实施有效治理。第一代特权的合法性已荡然无存,转入地下潜规则状态;但第二代特权在形式上往往具有诸多理由和表面合法性,系全球性的挑战。第二代特权是在经社文领域(社会法领域),违背平等、公平和应得正义等原则,损害相关领域人权,通过制度性、政策性、市场性等手段而获得的不正当利益。中国现阶段的第二代特权问题较严重、危害大,应优先对其进行法治化及差异化治理。
[Abstract]:Privileges are derived from animal sexual violence, and then through the unjust interests of human society. Privileges are the opposites of human rights. Using the intergenerational methods of human rights for reference, the privileges are divided and classified, which have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It is necessary to clarify the privileged generation (nature) under the rule of law and differential treatment. The legitimacy of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privileges has disappeared and transferred into the state of underground submersible rules; however,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privileges in the form often have many reasons and surface legality, which is a global challenge.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privileges is in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fields ( In the field of social law), it violates the principles of equality, equity and justice, and damages the human rights in the related fields, through institutional, policy, and marketable means.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privileges at the present stage of China are more serious and harmful, and should be given priority to the rule of law and differential governance.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
【基金】:西南政法大学2011-XZRCXM003资助项目
【分类号】:D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陈步雷;;社会法的部门法哲学反思[J];法制与社会发展;2012年04期
2 陈步雷;;以法治反特权是人类文明的基本经验[J];探索与争鸣;2013年03期
3 常凯;;劳动关系的集体化转型与政府劳工政策的完善[J];中国社会科学;2013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金龙;;现代化进程中藏区社会中间阶层对维护稳定的作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1期
2 陆德生;纪荣荣;;江泽民民主宪政思想初探[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2年02期
3 何志鹏;;可持续发展与国家主权原则的新视野[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4 薄振峰;王学臣;;文明相容视域中的人权对话——大沼保昭《人权、国家与文明》读后[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5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6 赵芳春;;论我国税法的价值选择[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7年02期
7 郑强;;缩小贫富差距与构建和谐社会[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8 朱士群;亨廷顿的政治稳定理论及其借鉴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2000年05期
9 包亚军;苏共丧失合法性的意识形态分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10 范逢春;我国地方政府建设服务型政府述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常艳;;试论人民监督员制度及其发展[A];首届国家高级检察官论坛论文集[C];2005年
2 深圳行业协会法人治理机制研究课题组;葛明;黎军;;深圳市行业协会法人治理机制研究报告[A];中国商会发展报告 No.2[C];2008年
3 叶富春;王呈旭;李伟;;和谐的社会秩序与稳定:改革与发展的关键性基础——关于中国特色发展路径的理性思考[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册)[C];2010年
4 曾建平;丁玲;;环境人权:伦理学维度的审视[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5 习裕军;宋国春;;社会生态视阈中的中国社会管理创新——对中国社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与基本内容的政治社会学分析[A];提高领导创新社会管理能力理论研讨会暨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6 李向平;;缘分·功德·共同体——中国佛教信仰的私人性与社会性[A];全球化下的佛教与民族——第三届两岸四地佛教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7 张达;;反思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C];2009年
8 魏红英;;深圳行政三分制改革中政治发展逻辑的解读[A];地方政府发展研究·第6辑[C];2011年
9 闫建;;效能型政府建设刍议[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10 邓集文;;论中国政府公共信息服务问责制改革的推进战略[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玉忠;宋代刑事审判权制约机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春常;转型中的中国国家治理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宋桂霞;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收入分配差距调节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7 徐晨;盛宣怀近代化思想与官督商办模式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张富田;权力和权力博弈推动的平滑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9 王贺东;不确定性、能力与企业制度[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彭彦强;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志科;我国农村集体土地征收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尚欢欢;社会发展进程中的代价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高博;当代中国政治冲突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彭双双;社会转型期我国利益矛盾的政治协调机制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5 季晓希;试论我国村民自治的历史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何丹;从组织整合到社会整合[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7 郑文如;俄罗斯政党政治改革的进程及其特点[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8 秦佳;国民党民众运动研究(1924—1937)[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黄业雷;网络社会视阈下虚拟领导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10 韩晓明;我国司法活动中的公民参与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乔健;郑桥;余敏;张原;;迈向“十二五”时期中国劳动关系的现状和政策取向[J];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2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杨昕;;论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结构性危机及其前景[J];国外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3 马丽;;常凯:劳资关系应以法为鉴[J];法人杂志;2009年03期
4 周其仁;市场里的企业:一个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特别合约[J];经济研究;1996年06期
5 张文显;;部门法哲学引论——属性和方法[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年05期
6 关信平;欧洲联盟社会政策的历史发展──兼析欧盟社会政策的目标、性质与原则[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7 陈小瑾;陈磊;;中国将为《劳动合同法》付出代价[J];南方人物周刊;2007年29期
8 田德文;论欧洲联盟的社会政策[J];欧洲;2000年04期
9 钱乘旦;寻求社会的“公正”——20世纪英国贫富问题及福利制度演进[J];求是学刊;1996年04期
10 宋显忠;;什么是部门法哲学?[J];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倪健民 ,万斌;略论三大空想社会主义者的法律思想[J];青海社会科学;1985年06期
2 吴琼华;;略论对政府行为的权利救济[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09年09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刘俊海;法治视角下的和谐社会构建[N];工人日报;2006年
2 郭学德;“政府推进型”法治道路思考[N];学习时报;2000年
本文编号:197917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791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