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内涵和基本体系
本文选题:中国马克思主义 + 理论创新 ; 参考:《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年02期
【摘要】: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范式",主要研究中国马克思主义杰出理论家以及其他理论创新主体在理论创新实践中所坚持和运用的立场、观点、方法。理论创新"范式"蕴含着世界观与方法论、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理论与现实、原则性与灵活性、历史与逻辑的辩证统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在理论创新过程中的运用和发展,是对理论创新历史经验和基本规律的高度概括,其基本体系包括问题范式、主体范式、思维范式、基本战略范式、方法论范式以及其他有关范式。
[Abstract]:The "Paradigm" of Chinese Marxism theory innovation mainly studies the stand, viewpoint and method that Chinese Marxism outstanding theorists and other theoretical innovation subjects adhere to and apply in the practice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Paradigm"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contains the dialectical unity of world outlook and methodology, value rationality and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heory and reality, principle and flexibility, history and logic. It is the applic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dialectical materialism and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n the process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and the highly generalization of historical experience and basic law of theoretical innovation. Its basic system includes problem paradigm, subject paradigm, thinking paradigm, and so on. Basic strategic paradigm, methodology paradigm and other related paradigms.
【作者单位】: 安徽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院;
【基金】: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马克思恩格斯社会思潮批判及其当代价值”(2009sk059) 安徽大学学术创新团队项目“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前沿问题研究” 安徽省社科规划项目“马克思主义发展史若干重要问题研究”(AHSK11-12D2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D6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钱之佳;萧玲;;科学发展观:社会发展的新范式[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2 张正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汪业周;韩璞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范式的基本维度与内在逻辑[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10期
4 梁树发;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体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06期
5 涂浩然;卢丽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逻辑[J];党政论坛;2011年03期
6 赵华灵;;论科学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范式的新发展[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汪信砚;;作为研究范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江汉论坛;2008年11期
8 吴家华;;对马克思与恩格斯文本关系的再认识[J];教学与研究;2011年11期
9 杨瑞森;;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几点新认识[J];教学与研究;2012年01期
10 吴克学,田伯伏;从革命范式到建设范式——邓小平的理论创新与社会主义范式的转变[J];理论月刊;2005年05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汪世锦;[N];人民日报;2008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德海;关于理论研究活动的实践本性问题的几点思考——从哲学界中的几种典型的实践概念谈起[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1期
2 欧元雕;王一雅;黄邦汉;;企业核心价值观的范式转换[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3 刘晓玉,童继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4 张正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逻辑范式[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武威利;关巍;;近代科学哲学发展进程要论[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7期
6 黄建军;;视觉文化研究的三个范式[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7 蔡辉明;;美国公共行政学思潮的范式变迁——路径、划分和逻辑[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8 胡鸿晓;“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质疑[J];安康师专学报;2003年04期
9 汪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根本目的评述[J];安顺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10 赵亮;;论社会革命和科学革命的异同[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谢名家;;文化经济理论在宏观社会学视野中的展现[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2 张达;;反思马克思主义研究范式[A];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第十六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党的领导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C];2009年
3 乔耀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社会形态、历史方位及其基本政治元素辨析[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颜烨;;安全社会学作为学科研究的现状与发展[A];第一届全国安全科学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郭建斌;;理解与表达:对凯利传播仪式观的解读[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6 董天策;;民生新闻:中国特色的新闻传播范式[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7 唐丽;陈凡;;美国工程伦理学的文化—历史背景分析[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史阿娜;;“范式”涵义知多少——对库恩范式概念的再整理和再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9 张志伟;;波普尔、库恩与传统科学观[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田闯;王紫琳;;波普尔与库恩科学哲学思想比较研究[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沈红宇;中国行业特色研究型大学发展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苏勇;解构批评:形态与价值[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4 陈宗建;二象对偶时间视角下权衡定律的机理及应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5 张海斌;转型社会中的乡村自治与法治[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6 王屯;大学社会评价中的符号资本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赵方杜;身体规训:中国现代性进程中的国家权力与身体[D];南开大学;2010年
8 卢玉卿;文学作品中言外之意的翻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陈小鼎;结构现实主义的理论评估及其发展[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陈红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现路径[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宋浩;民族性与比较科学哲学[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陈婷;生物技术发展困境及其人文反思[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思坤;影响力最大化与价值链增值[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黄卫平;论库恩语言学转向的根源[D];湘潭大学;2010年
6 刘瑜;马克·布劳格经济学方法论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7 罗云;舍勒技术哲学思想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8 黄献清;交往实践视域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9 郑媛媛;科技创新社会生成维度问题的思考[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10 张爱云;论绿色科技与人的全面发展[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武法提;基于WEB的学习环境设计[J];电化教育研究;2000年04期
2 马宪春;周速;刘巍;;学习资源与学习环境辨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5年11期
3 杨瑞森;;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几个哲学问题[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4 程波;论中国共产党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毛泽东思想的科学评价[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0年02期
5 余胜泉;杨现民;程罡;;泛在学习环境中的学习资源设计与共享——“学习元”的理念与结构[J];开放教育研究;2009年01期
6 梁林梅;;改变美国教育:技术使学习更强大——《2010教育技术规划》解读[J];开放教育研究;2010年04期
7 汪信砚;;作为研究范式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J];江汉论坛;2008年11期
8 吴元梁;;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范式的争鸣与反思[J];江海学刊;2008年01期
9 奚广庆;;推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观点、学术方法创新[J];理论视野;2008年04期
10 许全兴;;请不要误读恩格斯的“美国化”及学风问题[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9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汪业周;政治哲学视野的社会层级结构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2 王晓琳;本体驱动的网络智能教学系统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静;美国网络学习环境的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梁树发;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体的若干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年06期
2 赵秋霞,于芳;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的现实意义[J];求实;2005年S2期
3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J];高校理论战线;2005年12期
4 李建华;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新成果[J];理论学习;2005年04期
5 ;马克思主义理论增设为一级学科[J];理论学刊;2006年02期
6 吕薇洲;;在学习中不断成长 努力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优秀接班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06年01期
7 张森年;;近年来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研究的多维探索综述[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06年02期
8 王力;赵海英;;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需要克服的三大障碍[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9 顾海良;;科学理解 系统把握 整体建设——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建设的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2006年11期
10 刘书林;;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的设立和建设[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燕;;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人才培养[A];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体系研究[C];2009年
2 葛序太;杨士武;;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A];“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发展”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3 李卓敏;;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客观性[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4 李建平;;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现实研究文库总序[A];海峡两岸道德发展论[C];2008年
5 冯文华;;关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五个二级学科之间关系的一点思考[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6 李毅;;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整体性与学科建设[A];上海社会科学院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周纪良;;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创新发展的八十年[A];峥嵘岁月 磅礴绚丽——上海市党校系统纪念中国共产党诞生80周年论文集[C];2001年
8 赵丽华;;马克思主义理论形成机制及其运用[A];提高领导科学发展能力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9 顾海良;;做好“三个代表”思想进课堂工作[A];回顾与展望——1983—2003年高教研究论文集[C];2003年
10 宋晓玲;;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人类认识世界的根本指导思想[A];迈向新世纪[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惠吉星 王彦坤;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N];河北日报;2002年
2 何树宏;为什么说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始终是全党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N];人民日报;2001年
3 教育部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研究中心邋冯刚;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30年的成就与经验[N];人民日报;2008年
4 记者 马跃华 通讯员 马进龙;厦门大学成立马克思主义研究院[N];光明日报;2009年
5 胡大平 南京大学哲学系;空间问题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6 记者 别鸣;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协同创新中心成立[N];湖北日报;2014年
7 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规律性认识[N];人民日报;2002年
8 ;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科学理论指导[N];人民日报;2005年
9 吴宇;上海社科院举办第三届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论坛[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黄楚文;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与当代社会发展[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李政敏;邓小平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周太山;邓小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单体清;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主体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2 郭红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如何掌握群众[D];中共上海市委党校;2007年
3 罗晓春;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形成、发展及历史作用[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4 郑贤云;列宁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5 张慧霞;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杨晶晶;中华民族精神活力生成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解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7 马艳云;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建设有效途径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2年
8 左兰;20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探讨[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9 孟小非;文本与现实的错位:苏联勃列日涅夫时期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研究[D];广西大学;2014年
10 李倩;党员大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程度与其归属感和责任感关系的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9815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19815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