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强纲领”:知识行动论的知识逻辑
本文选题:强强纲领 + 知识行动论 ; 参考:《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2期
【摘要】:知识与行动的研究之学术危机的拯救方法就是产生一种新的知识行动研究模式,即是说在"强知识弱行动"和"强行动弱知识"研究模式的基础上形成"强知识强行动"研究模式,笔者称这种知识与行动研究模式为"强强纲领"。在这个纲领的推进下形成一种新的知识样态即"知识行动论"来解释和说明使知识时代社会扎根的知识行动(知识实践)。从知识与行动之关系演进的逻辑中衍生出知识行动的概念便成为了一种自然的内生过程,这就是知识行动论的知识逻辑。
[Abstract]:The way to save the academic crisis in the study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is to produce a new model of knowledge action research. That is to say, on the basis of the research mode of "strong knowledge weak action" and "strong action weak knowledge", the research mode of "strong knowledge and strong action" is formed. The author calls this kind of knowledge and action research mode "strong and strong program". Under the advance of this program, a new knowledge form, "knowledge action theory", has been formed to explain and explain the knowledge action (knowledge practice) that makes the society take root in the knowledge age. The concept of knowledge action derived from the logic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knowledge and action has become a natural endogenous process, which is the knowledge logic of knowledge action theory.
【作者单位】: 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知识行动论的初步研究”(项目编号:05BZX069)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知识、行动与资本:社会现代性动力结构研究”(项目编号:0702219026)
【分类号】:D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陈建涛;论实践合理性[J];求是学刊;1994年01期
2 郭强;论古典知识社会学理论范式的建构[J];社会学研究;2000年05期
3 郭强;知识社会学范式的发展历程[J];江海学刊;1999年05期
4 陈波;马克思实践哲学的诠释学维度[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5 李国昌;论知识实践[J];探索;2000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华茂;知识实践论[D];吉林大学;2004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洁;“粉领”阶层——社会存在与自我认同[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2 王劲,王孝付;论高科技企业学习型管理团队构建与学习[J];安徽水利水电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02期
3 张静;;从思想到生活:中国法学的目的迷失及找回——《中国法学向何处去》所开启的思考[J];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4 郭景萍;现代社会工作的基本特征:制度化利他主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S1期
5 张守文;经济法基本原则的确立[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6 陈艳美;论现代化语境中西部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的重构[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5年04期
7 康丽颖;;教师教育研究的实践意蕴——布迪厄实践理论对我国教师教育研究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6年07期
8 阎光才;教育过程中知识的公共性与教育实践——兼批激进建构主义的教育观和课程观[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5年02期
9 马维娜;文化再制中的教育公平——在现实与虚拟中跃迁的教育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10 郇建立;个体主义+整体主义=结构化理论?——西方社会学研究的方法论述评[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9条
1 李红涛;;强势与弱势分割——信息传播资源分配结构的动态观察[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2 王岗峰;;西方和谐社会思想的合理因素[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白玮;;“鲁艺”与中国大学精神塑造[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4 杨建华;;从马克思到卢曼:社会分化与整合研究及启示[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5 汪居扬;;业主维权和社区权力结构的变迁——基于对社区纠纷的一项研究[A];秩序与进步:社会建设、社会政策与和谐社会研究——浙江省社会学学会成立二十周年纪念暨2007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张佩国;;地方性秩序的再生产——乡村纠纷中国家法与民间法的多元互动[A];区域社会史比较研究中青年学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7 濮岚澜;;话语运动与议题建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的议程设置分析[A];庆祝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成立20周年大会暨2003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论文集[C];2003年
8 陈苏柳;刘生军;樊璇;;城市形态的文化内涵[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王岗峰;;西方和谐社会思想的合理因素[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康永久;教育制度的生成与变革——新制度教育学论纲[D];华中师范大学;2001年
2 孙向军;知识生产力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2年
3 应星;从“讨个说法”到“摆平理顺”[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4 于剑波;企业行动者的社会资本与社会成本[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干春松;制度化儒家的解体(1895-1919)[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6 钱永生;论墨子思想结构的生成[D];首都师范大学;2002年
7 董杰;奥运会对举办城市经济的影响[D];北京体育大学;2002年
8 阎光才;识读大学:组织文化的视角[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9 黄忠敬;知识·权力·控制[D];华东师范大学;2002年
10 高伟;生存论教育哲学发凡[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樊育红;当代知识管理观分析[D];苏州大学;2001年
2 张爱球;诉讼功能论[D];南京师范大学;2001年
3 徐仕敏;社会信息能力的作用机制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2年
4 崔军;行为价值体系与城市空间系统[D];郑州大学;2002年
5 韦柳忠;知识社会之中轴原理研究[D];福州大学;2003年
6 胡学雷;温特的建构主义思想评析[D];中国人民解放军外国语学院;2003年
7 赖晓飞;培育有利我国知识创新的社会机制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3年
8 宋国恺;城乡结合部社会结构变迁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9 王丽琦;伦理道德:社会资源与道德制度建构[D];广西师范大学;2003年
10 谢俏洁;社区人民调解的制度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富源;论哲学的体系化[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1999年04期
2 潘德荣;回顾与反思:关于马克思主义诠释学的探索[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3 赵光武;后现代哲学的反基础主义与复杂性探索[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4 孙利天;21世纪哲学:体验的时代?[J];长白学刊;2001年02期
5 蒋序怀,麦允谦;信息化与信息消费刍议[J];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04期
6 万劲波,阎华;以信息化和生态化促进可持续发展[J];中国环境管理;2002年06期
7 何明升;关于网络消费的理论解说[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5期
8 郭强;知识社会学范式的发展历程[J];江海学刊;1999年05期
9 杨魁森;物化的时代──论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9年04期
10 成伯清;消费主义离我们有多远[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1年02期
,本文编号:20051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0051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