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国家的身份设计与社会秩序——近代以来中国个体的元身份史

发布时间:2018-06-29 18:46

  本文选题:身份设计 + 社会秩序 ; 参考:《人文杂志》2013年05期


【摘要】:在国家-社会的二元结构中,国家对社会成员的元身份设计,不仅承载着对个体社会属性和情感归宿的基本界定,而且还与国家的意识形态、法律规范以及伦理道德相互渗透,共同构成了社会秩序的根本性保证。近代以来,中国个体元身份的具体内容伴随着政治格局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从"公民"("国民")向"人民"再向"公民"的转变,社会秩序也呈现出不同的格局和态势。当下中国个体的元身份还处于国家与社会的整合之中,一种整体性的身份设计策略无疑成为了国家构建理性的重要议题。在历史社会学的视阈下,以"人民"和"民族"名义授权的"公民"元身份,能够从当下总体性社会事实中派生出一种基于共同责任和价值观念的组织机制,其核心内涵在于国家的元身份设计与个体在现实层面取得意义上的关联。
[Abstract]:In the dual structure of state-society, the state's meta-identity design for social members not only carries the basic definition of individual social attributes and emotional fate, but also permeates with the ideology, legal norms and ethics of the state. Together constitute the fundamental guarantee of social order. Since modern times, with the evolution of political pattern, the specific content of individual meta-identity in China has undergone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citizen" to "people" and then to "citizen", and the social order has also shown different patterns and trends. At present, the meta identity of individual in China is still in the process of the integration of state and society, and a holistic strategy of identity design has undoubtedly become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rational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sociology, the "citizen" meta-identity authorized in the name of "people" and "nation" can derive an organizational mechanism based on common responsibility and values from the present overall social facts. Its core connotation lies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the state's meta-identity design and the individual's acquisition in the realistic level.
【作者单位】: 浙江财经大学法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号:12FSH004)
【分类号】:D0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也夫;信任与社会秩序[J];学术界;2001年04期

2 马翠军;;官僚行政与新公共管理的统一性[J];广西社会科学;2008年08期

3 王宝宽;;良好社会秩序与个人权益尊重和保障的关系[J];法制与社会;2008年32期

4 李艳萍;;国家与社会同构状态下的传统德治及其启示[J];天中学刊;2008年06期

5 张静;;现代性境遇下价值秩序的颠覆及哲学反思[J];长沙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6 夏庆波;;正义概念的政治哲学阐释[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9年06期

7 徐鸣;刘勇智;;现代性与民主政治[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10期

8 子土;;对“公共安全学”研究对象及其范围的一点探索[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1989年05期

9 石清俊;;简述我国古代先秦时期的和谐思想[J];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10 邓振军;;在社会中寻求自由——论格林的自由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傅小凡;;儒家政治哲学与社会理想[A];“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王岗峰;;西方和谐社会思想的合理因素[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王岗峰;;西方和谐社会思想的合理因素[A];“科学发展观与历史唯物主义”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4 铁鸿业;;孔孟的仁政思想与现代民主政治[A];《国学论衡》第一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1998年

5 陈峗;;政治秩序的本性与政治生活的德性——儒家思想传统对西方自由主义[A];《与孔子对话——新世纪全球文明中的儒学》——上海文庙第二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6 程倩;;契约型政府信任关系:工具的与历史的[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4年年会暨“政府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论文集[C];2004年

7 余玉花;;公民社会形成过程中的文化责任[A];当代中国:发展·安全·价值——第二届(2004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学术年会文集 (上)[C];2004年

8 杨锋;;试论公共危机与政府危机管理问题与对策[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9 杨爱民;;孔子政治思想小议[A];孔学研究(第一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首次学术研讨会暨海峡两岸首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4年

10 杨明伟;;正义:政治与法的核心价值[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干春松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礼法合治建构古代中国的社会秩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1年

2 徐中振 王志娟;政治与法治:维系社会秩序[N];社会科学报;2003年

3 冯嘉林;维护社会秩序和谐还是要依靠制度[N];法制日报;2006年

4 黄晓峰;高瑞泉谈平等观念[N];东方早报;2011年

5 田世锭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肖恩·塞耶斯对社会主义的双重论证[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石玉珍;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N];湖南日报;2004年

7 罗国杰;法治与德治:相辅相成 相互促进[N];人民日报;2001年

8 ;法治与人权的关系是什么[N];人民日报;2005年

9 窦皓 刘洁;和谐社会需要和谐心态[N];人民日报;2005年

10 赵景爱;论道德调控与法律调控的辨证关系[N];山西经济日报;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徐志国;休谟政治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2 王维国;公共性理念的现代转型及其困境[D];中国人民大学;2004年

3 蔡春;在权力与权利之间[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4 董海军;转轨与国家制度能力研究:一种博弈论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5 姚剑文;政权、文化与社会精英[D];苏州大学;2006年

6 赵宇峰;政府行为失效及其治理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7 贾景峰;孔子政治思想的基础[D];吉林大学;2007年

8 李安平;自由的条件[D];吉林大学;2008年

9 宋雅浪;传统与自由:柏克政治思想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10 张晓磊;论民主失误的法治化补救[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润峰;论秩序[D];陕西师范大学;2002年

2 刘艳;王者有道 仁者无敌[D];扬州大学;2006年

3 曹国丽;论公共权力的制约与公共责任的实现[D];吉林大学;2004年

4 吴能武;后民族结构与世界公民社会[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王雄军;方孝孺“礼治主义”政治思想研究[D];北京大学;2005年

6 洪刚;理性有限与权力制约[D];辽宁师范大学;2005年

7 张启平;构建和谐社会视野下的行政伦理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8 贺春健;贾谊礼治思想述评[D];吉林大学;2007年

9 陈明;试论和谐制度[D];中南大学;2006年

10 禹哲;个人自由的理性之维[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20830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0830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462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