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阿尔都塞激进政治话语研究

发布时间:2018-06-30 05:50

  本文选题:阿尔都塞 + 新政治逻辑 ; 参考:《复旦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摘要】:本文尝试重新解读阿尔都塞的思想,旨在重新梳理阿尔都塞的思想脉络及其现实政治的考量,同时指明阿尔都塞的思想对当代激进政治话语的影响。众所周知,阿尔都塞的思想产生于马克思主义处于危机中的历史时代,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一方面通过理论的解读,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摆脱人道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重新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激进特征;另一方面,这种解读融入了当代的理论视野和现实反思,使得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摆脱教条主义的窠臼,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与当代社会科学的对话。正是在这种对话中,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在一定的意义上置换掉了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话语,而这正是与当代激进政治的规划休戚相关。而本文的核心内容就是表明阿尔都塞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新规划是如何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谱系及其对当代激进政治话语的开启。 本文主要是依托阿尔都塞的三大理论资源即意识形态理论、辩证法话语的激进化和偶然唯物论而展开,在与当代激进政治话语的对比中呈现阿尔都塞思想的重要性。 在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视域中,意识形态本身是没有独立存在的,其必然依附于经济-阶级解释模式。这就意味着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处于边缘状态,这当然是与其面临的社会现实相关。1968年五月风暴的落幕,带给阿尔都塞和当代激进政治两个重要的理论启示:第一,人道主义逻辑已然行不通;第二,必须在已有的经济-阶级解释模式的基础上寻求的新的解释路径。正是在这种理论和现实背景中,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与意识形态国家机器》应运而生,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提供了一种分析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新视角和新话语,笔者将此称为新政治逻辑的开启。福柯与阿尔都塞几乎同时发表了其代表著《规训与惩罚》,二者为当代激进政治理论理解当代资本主义的结构和运行机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当代激进政治对经济同一性的拒斥及其对政治分析的重视,在一定的程度上都是受此启发。而后马克思主义对霸权链接实践的论述,更是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而阿尔都塞对辩证法话语的激进化则缘于人道主义的盛行及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误解,其解决之道在于与黑格尔哲学决裂,其核心主题便是辩证法。在阿尔都塞看来,人道主义的逻辑就是主体哲学、历史哲学的逻辑,其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解读带有浓厚的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和历史决定论的色彩,而这无疑是抹杀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原有的革命特质和激进性质。正是在此意义上,阿尔都塞将辩证法话语激进化,将结构与因素、不平衡与差异、结构因果性与多元决定等引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从而以新的范式重塑辩证法的结构。在这种激进化的过程中,阿尔都塞对结构及其地形说隐喻的重视、对历史决定论的拒斥,被苏贾称为法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空间化的主要前奏曲。而阿尔都塞的多元决定论及其与意识形态批判相结合的思路,更是直接影响了卡斯特尔斯对当代都市问题的研究。 晚期阿尔都塞的偶然唯物论更是在马克思主义与后结构主义的相互碰撞中产生的。由于与福柯、德里达、德勒兹以及巴迪欧等人的交往,阿尔都塞晚期思想明显倾向于后结构主义,但与阿尔都塞早年接触结构主义一样,都是在一种方法论的意义上为自己的理论实践服务。晚期阿尔都塞将批判的矛头不仅指向黑格尔哲学,更是指向了西方哲学的观念论传统,以期指明观念论的虚假性。就此而言,阿尔都塞仍然在延续着早期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及其人道主义的批判。晚期阿尔都塞通过论述偶然唯物论,用虚空、偏斜、相遇、事件、形势等概念置换起源、必然、本质等概念,以期达到一种更加激进化的效果。而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关于虚空、链接以及巴迪欧的事件政治学,都是与阿尔都塞的偶然唯物论有着直接的关系。 本文最后的旨趣在于通过上述探讨,重新定位阿尔都塞在马克思主义理论、西方马克思主义和当代激进政治理论中的地位。阿尔都塞的哲学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处于危机中的产物,阿尔都塞的思想历程体现了身处社会断裂时期的这一代马克思主义者,为挽救马克思主义理论所做出的艰难抉择。这种艰难的抉择,不仅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自我重塑,而且意味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寻求更加切近的通达社会现实之路。而阿尔都塞的一生及其思想历程,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我重塑的内在重要性。
[Abstract]:This paper attempts to re - interpret Althusse ' s thought , and aims at re - sorting Althusse ' s ideological context and its realistic political considerations , while pointing out the influence of Althusser ' s thought on contemporary radical political discourse . As is well known , Althusser ' s thought i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era in which Marxism is in crisis . As a Marxist , Althusser ' s theory is interpreted by theory so that the Marxist theory is free from the influence of humanitarian ideology , and the radical features of Marxist theory are restored .
On the other hand , this interpretation incorporates contemporary theoretical vision and realistic reflection , so that Marxist theory can get rid of dogmatism and realize the dialogue between Marxist theory and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 .

This paper is mainly based on the three theoretical resources of Althusser , namely , ideology theory , radicalization of dialectics discourse and accidental materialism , and presents the importance of Althusse thought in comparison with the contemporary radical political discourse .

In the view of the classical Marxist theory , ideology itself is not independent , it is bound to the economic - class interpretation model . This means that ideology is in the edge state in the Marxist theory , which is of course related to the social reality facing it . In May 1968 , the curtain of the storm brought the two important theoretical revelations to Althusse and contemporary radical politics : First , the humanitarian logic is not feasible ;
Second , it is necessary to find a new interpretation route on the basis of the existing economic - class interpretation model . It is in this theory and the realistic background that Althusser ' s ideological and ideological national machinery is born , which provides an important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Marxist theory to analyze the structure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contemporary capitalism .

Althusser ' s radicalization of dialectics discourse is due to the prevalence of humanism and its misunderstanding of Marxist theory . Its solution lies in the fact that it is the logic of philosophy and historical philosophy .

In the late stage of Althusse ' s criticism , Althusse points not only to Hegel ' s philosophy but also to the concept of western philosophy .

The final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o re - position Althusse ' s position in Marxist theory , Western Marxism and contemporary radical political theory through the above discussion . Althusser ' s philosophy is the product of Marxism in crisis .
【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韩美群;;现代犬儒主义思想及其负面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2期

3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4 阳国亮;黄艳;杨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1期

5 蔡文君;杜学元;;从羌族民俗文化透视羌族女性社会地位的变迁[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3期

6 王浩斌;;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认同性整合[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7 赵秀花;;邓小平的发展思想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年04期

8 何丽;刘管平;巫丛;;海外对华城市史研究综述[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1年02期

9 于忠龙;陈乃新;;论竞争法只调整竞争关系[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1期

10 孙晋;;产融结合及其主要法律形式论析[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9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2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3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董志凯;;毛泽东与新中国经济建设[A];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1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C];2003年

6 王涛;皮明建;高鹏;;农用地价格研究[A];河南地球科学通报2009年卷(下册)[C];2009年

7 张双利;;内在的超越——卢卡奇论辩证法与革命之间的内在关联[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8 李杨;;具体性的追寻——读马尔库塞《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9 马尔库塞;李杨;;历史唯物主义现象学论稿[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10 邱国良;郑延恒;;论高校辅导员与大学生的民主沟通[A];2009年全国高校学生工作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夏菲;论英国警察权的变迁[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4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余正琨;论科学发展观对三大规律认识的丰富与发展[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9 杨素秋;“文革文学”与“新时期文学”的关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10 李国娟;儒学与秦汉意识形态的建立[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余晓玲;以农地为依托构建农村养老保障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徐本禹;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任士春;巢湖市城镇化进程中农村中小学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5 胡志明;信息化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接受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6 王晓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杨会彪;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无意识化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静;大学生大爱精神培育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耿士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10 李小海;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及其与大学生个体因素的联系[D];南昌航空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0851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0851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0eb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