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普尔科学哲学对其政治哲学的影响
本文选题:波普尔 + 科学哲学 ; 参考:《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硕士论文
【摘要】:卡尔·波普尔是奥裔英籍著名哲学家,在二十世纪哲学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作为一位以科学哲学为主要研究方向的哲学家,波普尔罕见地在政治哲学领域也有其独到而深刻的见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今哲学发展正经历着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的融合,科学哲学的影响范围也不再囿于自然科学领域,而是通过对其他哲学的影响而深入到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甚至人文领域的方方面面。研究波普尔科学哲学对其政治哲学的影响,既有助于从波普尔庞杂的哲学体系中寻找到核心框架,又有助于我们为这种影响寻找到支持的依据和实施的路径。 本文正是基于以上目的,在依据波普尔本人著作和其他学者对波普尔哲学思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文献分析和对波普尔科学哲学与政治哲学思想的比较,力图从整体上把握波普尔哲学思想,并寻找到科学哲学跨领域应用的可能性。论文共由引言和四章构成: 引言:主要阐述选题的提出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波普尔政治哲学的知识本体论基础。波普尔的政治哲学主要是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和提出开放社会这一思想。波普尔的整个哲学体系是建立在其知识论的基础之上的,其政治哲学也不例外。严格来说,,知识论是波普尔科学哲学的内容。波普尔本人对自己的整个哲学体系的本体论论述得较晚,最后是以“三个世界”理论对此进行的总结。本章即介绍此方面的内容。 第二章:波普尔科学方法论与历史决定论批判。波普尔极其重视方法论在哲学中的重要意义,其哲学体系的建立最早就是从对归纳法的批判开始的。鉴于波普尔的政治哲学包括批判性和建设性两方面的内容,本文亦分别介绍这两个方面对其科学哲学方法论的借鉴。本章即是介绍波普尔在对历史决定论的批判中所使用的科学哲学方法。 第三章:波普尔科学哲学对开放社会的支持。本章承接上一章,介绍波普尔政治哲学中建设性的一面(开放社会思想)中所使用的科学哲学方法,即“猜测—反驳”形式的试错法。 第四章:科学哲学跨领域应用的可能性。本章首先对波普尔将其科学哲学内容应用到政治哲学所获得的结果进行评价,然后结合对其失败之处的批判和对其成功之处的认可,总结科学哲学在社会科学领域内应用的可能性。
[Abstract]:Karl Popper, an Austrian British philosopher, occupies an important position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As a philosopher with the main research direction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Popper has a rare and profound view in the field of political philosophy, which has a profound influence.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is undergoing scientism. With the integration of humanism, the influence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is no longer confined to the field of natural science, but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other philosophies into the fields of natural science, social science and even the humanities. The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Popper's philosophy of science on his political philosophy is not only helpful to the philosophical system of Popper. Finding the core framework will help us find the support and implementation path for this impact.
This article is based on the above purpose. On the basis of Popper's own works and other scholars' research on Popper's philosophical thought, through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comparison of Popper's philosophy of science and political philosophy, this paper tries to grasp the philosophy of Popper as a whole and to find the possibility of the cross field applica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e thesis consists of the introduction and the four chapters.
Introduction: the background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topic selection, research status at home and abroad, research ideas and methods, as well as the innovation and shortcomings of this article are mainly elaborated.
The first chapter is the basis of knowledge ontology of Popper's political philosophy. Popper's political philosophy is mainly the criticism of historical determinism and the idea of opening up the society. Popper's whole philosophy system is based on his theory of knowledge, and its political philosophy is no exception. Strictly speaking, the theory of knowledge is Popper's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e content of Popper himself is later on the ontology of his whole philosophical system, and finally is a summary of the theory of "Three Worlds".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the content of this aspect.
The second chapter: Popper's scientific methodology and the criticism of historical determinism. Popper attaches great importance to the importance of methodology in philosophy. The earliest establishment of his philosophical system is from the criticism of the inductive method. In view of Popper's political philosophy, including critical and constructive two sides, this article also introduces the two parties respectively. In the face of its scientific philosophy methodology, this chapter introduces Popper's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his critique of historical determinism.
The third chapter: the support of Popper's philosophy of science to the open society. This chapter takes the last chapter to introduce the scientific philosophy method used in the constructive side of Popper's Political Philosophy (the thought of Open Society), that is, the trial and error method of "guessing refutation".
The fourth chapter is the possibility of interdisciplinary application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This chapter first evaluates the results obtained by Popper's application of his philosophy of science to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then combines the criticism of his failure and the recognition of its success, and sums up the possibility of the application of philosophy of Science in the field of social science.
【学位授予单位】:中共中央党校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D0;N0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醒民;批判学派科学哲学的后现代主义意向[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5年02期
2 李欣;;语境论探析[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3 伊丛;;第八届国际逻辑学、方法论、科学哲学会议[J];世界哲学;1987年05期
4 ;科学哲学对传统与后现代倾向的回应[J];新长征;1997年01期
5 鲁秀伟;;试论科学哲学对创新精神的培育[J];世纪桥;2008年12期
6 陈志生;经济哲学与科学哲学[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7 胡永翔;赵华;;科学哲学对经济学理性的影响[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年02期
8 李志英;;科技哲学的先驱赖辛巴赫[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9 李英姿;;从生命本质的视角探索科学哲学的方向和途径[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6年05期
10 徐志勇;;社会建构视野下西方科学哲学研究范式的转变[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伍玉林;袁辛奋;;科学哲学研究的一个不容忽视层面——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的融合[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2 王松俊;;科技人才与科学哲学漫谈[A];第二届全国医学科研管理论坛暨医学科研管理处(科)长论坛论文集[C];2009年
3 张家诚;;气象学与哲学的万年情结[A];推进气象科技创新加快气象事业发展——中国气象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4 盛晓明;;现象学与科学透视主义[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5 韩媛;李天芳;;西方科学哲学中的科学划界理论探析[A];2003年中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3年
6 马来平;;充分认识研究SSK的重大意义[A];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科技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科协2003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3年
7 ;中国自然辩证法(自然哲学、科学哲学和技术哲学)研究会简介[A];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文件[C];1986年
8 彭蜀晋;;科学哲学及其对科学教育理论研究的价值[A];第五届全国科学教育专业与学科建设研讨会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洪晓楠;;科学文化哲学前沿问题探索[A];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获奖成果汇编[2007-2008年度][C];2010年
10 徐献军;;论知识与身体——一种新的知识观[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蒋劲松(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尴尬的“科学哲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2 金吾伦;科学哲学与科学的原创性[N];光明日报;2003年
3 李醒民;科学哲学的论域、沿革和未来[N];光明日报;2004年
4 胡一虎(科技工作者);后现代科学哲学的样本分析[N];中国图书商报;2005年
5 记者 朱广菁;科恩将毕生学问托付中国[N];大众科技报;2007年
6 薛力(中国社科院博士生);科学不等于正确[N];中国图书商报;2004年
7 田媛媛邋李玲;哲学离我们越来越远了吗?[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
8 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主任、教授、博导 江晓原;研究中国科学史不能轻视科学哲学[N];中国图书商报;2008年
9 杨建飞;科学哲学与西方经济学的方法论关联[N];社会科学报;2001年
10 费多益;后现代语境:科学哲学何为[N];中华读书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裘杰;两种文化语境下的中俄科学哲学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2 杨建飞;科学哲学与西方经济学思想发展演化的关系[D];西北大学;2004年
3 何华青;新实验主义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4 李毅强;知识经济时代管理科学的哲学初探[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张君;知道逻辑中的知识可传递性问题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6 朱丹琼;科学个案研究与中国科学观的发展[D];西北大学;2005年
7 蔡宏伟;确定性的寻求[D];吉林大学;2008年
8 田小飞;自然主义科学哲学及其规范性[D];清华大学;2008年
9 乔文娟;科学哲学视野中的中医形象[D];南开大学;2009年
10 李艳梅;科学哲学视域下反映真实科学的理科教学策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京超;波普尔科学哲学对其政治哲学的影响[D];中共中央党校;2012年
2 马贵玉;当代科学哲学的人文转向[D];新疆大学;2010年
3 殷维;科学哲学自然化探析[D];重庆大学;2010年
4 王珏婷;美国匹兹堡大学科学哲学学科研究[D];山西大学;2012年
5 宋工;理由论:对夏佩尔科学哲学的一种理解[D];大连工学院;1988年
6 王欢欢;试析波普尔政治哲学的认识论基础[D];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玄婷;对案例分析法的科学哲学的反思[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周伶俐;科学哲学“价值中立”可能吗?[D];湘潭大学;2011年
9 徐志欣;波普尔科学真理观探究[D];湘潭大学;2011年
10 周礼文;论科学与宗教的关系[D];中南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10689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106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