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超越权利的焦虑——“积极的人权”与“诚”之为工夫

发布时间:2018-08-22 13:21
【摘要】:儒家与人权的关系是一个不得不加以考虑的问题。以往论者或认为权利可兼容于儒家,或认为其可填补后者思想观念或制度设计上的空白,或认为两者本来在功能上存在相通或对等之处,仅仅是表达方式与关怀重点不同。通常意义上的人权具备防御的性质,保护人免于强权的随意触摸,或许可被称之为"消极的权利"。但此种人权是现代性的社会治理不断精密化以后才可能产生的某种具有补偿性质的东西。这一伴随社会规训机制的现代化而被凸显出来,并对于儒家来说完全陌生的观念,在实际上也无需被置于同后者对话的语境中。相对于此,我们仍有可能去探寻另一种"积极的权利",即某种塑造人格与追求德性的权利。以古希腊所谈论的"坦陈真相"与儒家之所谓"诚"的比较为例,这种意义上的权利完全具有与儒家传统对话的可能。
[Abstract]: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ucianism and human rights is an issue that must be considered. Previous theorists either think that rights can be compatible with Confucianism, or that they can fill in the blank of the latter's ideology or system design, or that there are similarities or equivalents between the two in their functions, only that the way of expression is different from the focus of care. Human rights in general are defensive in nature and protect people from the random touch of power, which may be called "negative rights". However, this kind of human rights is a kind of compensatory thing that can be produced after the modern social governance becomes more and more sophisticated. With the modernization of social discipline, this concept, which is completely unfamiliar to Confucianism, does not need to be placed in the context of dialogue with the latter. In contrast, it is still possible to explore another kind of "positive right", that is, the right to shape personality and pursue virtue. Taking the comparison between the "truth" in ancient Greece and the so-called "sincerity" of Confucianism as an example, the right in this sense has the possibility of dialogue with the Confucian tradition.
【作者单位】: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
【分类号】:D082;B222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维明;儒家人文精神的宗教涵义[J];哲学动态;2000年05期

2 王慧娟,刘晓阳;论儒家修养传统及其当代价值[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03期

3 公羽;儒家传统与人权·民主思想国际学术讨论会综述[J];东岳论丛;2000年06期

4 李英灿;儒家社会学何以可能[J];孔子研究;2003年01期

5 常新,史耀媛;儒家生态观的理性解读及其重建[J];唐都学刊;2003年02期

6 赵成生,李立;论儒家的“仁”、“信”观念及其现代意义[J];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7 陈食霖;让儒家传统伦理重新鲜活起来——读《儒家传统伦理的现代价值》[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4年01期

8 刘清平;从传统儒家走向后儒家[J];哲学动态;2004年02期

9 杜维明;儒家传统的现代转化[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10 田浩,张凯;对创造力与儒家传统的若干反思[J];中国哲学史;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白龙飞;蒋利平;;试论儒家民本思想在晚明的嬗变[A];孔学研究(第六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六次暨海峡两岸第四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9年

2 马德邻;;也论儒家的修身之道[A];《与孔子对话——儒家文化与现代生活》第四集——上海文庙第四届儒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郭齐勇;;儒家人文精神及其宗教意涵[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七辑)[C];2010年

4 马祥林;;儒家和谐思想辨析[A];孔学研究(第十八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八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5 杜维明;;面对全球化的儒家人文主义[A];国际儒学研究(第十三辑)[C];2004年

6 张言亮;;从“儒学与宗教的讨论”看儒家与基督教的对话[A];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第三辑)——第三届“宗教对话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7 蔡辉振;;儒家人性观之析论[A];孔学研究(第七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七次暨海峡两岸第五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0年

8 关凯;;族群政治的东方神话——儒家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认同[A];中华民族认同与认同中华民族——人类学高级论坛2008卷[C];2008年

9 任东升;马月兰;;希伯来先知与儒家圣人比较研究[A];对话:中国传统文化与和谐社会[C];2009年

10 朱富强;;儒学重塑与社会可持续发展[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夏威夷大学中国研究中心 田辰山博士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葛剑雄 中央民族大学 牟钟鉴 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 杜维明 计海庆译;再看儒家世界观[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 彭国翔;儒家认同的抉择[N];中华读书报;2009年

3 ;中国道路与儒家的未来[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

4 本报记者 褚国飞;探讨西方核心价值观与儒家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平等对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5 本报记者 李纯一;上海交通大学人文艺术研究院致远讲席教授贝淡宁:人们在社会关系中担当责任才是首要的[N];文汇报;2011年

6 牟坚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祝瑞开谈儒家的核心思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杜维明;人文精神的现代回响[N];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

8 本报记者 郑丽虹;儒家应成为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精神资源[N];深圳特区报;2009年

9 本报记者 杨青;当代儒家要发扬孟子的精神[N];深圳商报;2009年

10 中山大学教授 袁伟时;儒家是宪政主义吗[N];南方周末;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李克建;儒家民族观的形成与发展[D];西南民族大学;2008年

2 方世忠;儒家传统与现代性[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3 孔宪峰;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儒家“和”文化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4 毛文凤;近代儒家终极关怀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5 吴倩;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D];南开大学;2010年

6 徐加胜;韩愈的道统及其宗教性诠释[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7 许家鹏;“儒术独尊”与“霸王道杂之”[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顾炯;儒家视域中的修身之道[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正超;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儒家的困局[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金海洋;儒家和合世界政治思想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3 宋巍巍;儒家和谐政治观论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4 常佳;儒家民本思想及其时代意义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08年

5 韩金梅;儒家生态思想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磊;儒家与基督教“爱”的思想比较研究[D];徐州师范大学;2011年

7 刘一;儒家和谐思想的当代价值[D];山东大学;2010年

8 种丹;儒家身份伦理与人权观念[D];云南师范大学;2007年

9 杜倩博;儒家传统与西方自由主义“关系”的再探讨[D];天津师范大学;2008年

10 王彦嘉;儒家仁道思想与现代企业管理中的道德建设[D];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19722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19722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73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