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生态社会主义“幸福”观探析

发布时间:2018-10-08 07:25
【摘要】:生态社会主义(亦称"生态学马克思主义")是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流派之一。它认为,以"消费主义"为特征的当代西方资本主义的主流幸福观是一种"他者性"的幸福观,不仅在质底上不能真正实现,而且还会造成个人人生意义的异化、社会生产目的与消费手段的异化、自然从生存根基到谋利工具的异化。据此,后资本主义的生态社会主义社会应改择马克思的"自由劳动"作为"自为性"幸福观的内容。其重要意义在于:在人与自身的关系上,个人只有选择了"自由劳动"的幸福观,才能克服"消费主义"所导致的幸福的异化;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人们只有选择了"自由劳动"的幸福观,才能复归正常的"生产社会";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人类只有选择了"自由劳动"的幸福观,才能从源头上解决生态问题。生态社会主义对"幸福"观所作的探讨,具有深远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但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历史性"困境"。这需要当代全体马克思主义者继续努力奋斗来加以"解困"。
[Abstract]:Ecological socialism (also called ecological Marxism) is one of the newest schools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Marxism. It holds that the mainstream view of happiness of contemporary western capitalism, characterized by consumerism, is a kind of "otherness" concept of happiness, which is not only unable to be truly realized qualitatively, but also causes alienation of the meaning of one's life. The alienation of social production purpose and consumption means naturally changes from the foundation of existence to the dissimilation of profit-seeking tools. Therefore, the post-capitalist eco-socialist society should choose Marx's "free labor" as the content of the "self-oriented" concept of happiness. Its significance lies in: i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 and themselves, the individual can overcome the alienation of happiness caused by "consumerism" only if he chooses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of "free labor", and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society, Only when people choose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of "free labor", can they return to the normal "productive society", and in the relation between man and nature, people can only choose the concept of happiness of "free labor" to solve the ecological problems from the source. The discussion of ecological socialism on the view of "happiness" has profound theoret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but there is also an inevitable historical "dilemma". This requires all contemporary Marxists to continue to struggle to "solve the difficulties."
【作者单位】: 浙江省委党校政治学研究所;上海师范大学宣传部;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马克思的生态文明思想及其当代影响”(11BKS006)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分类号】:B82-05;D091.6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盖光,陈湘君;“解放想象力”:创造《聊斋》的“美学向度”[J];蒲松龄研究;2001年01期

2 何志鹏;;“自然的权利”与权利理论的发展[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3 丁恒文;;批判维度和重建维度的统一——论卢卡奇的物化理论[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4 张旭;探析杰姆逊后现代美学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2001年06期

5 张旭平;建构与解构:主体在现代、后现代哲学中的命运[J];安徽大学学报;2003年06期

6 马杏苗;对现代社会合理精神基础的思考[J];安徽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7 阮玉慧;;论译者的主体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8 李明;;生态危机与社会主义的构建——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构建理论[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9 孙淑萍;;论和谐生态与和谐社会[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年01期

10 刘晓玉,童继平;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之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孙斌;张艳芬;;当自然遭遇无所不在的镜头——视频技术时代的生态学与马克思主义[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2 黄冬芹;章蔷;朱国伟;;基于内源性增长的我国低碳经济思考[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3 林晓珊;;身体流动与性别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市家庭汽车消费[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徐雅芬;;西方生态伦理学研究的回溯与展望[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5 李世雁;翟波;;建设生态伦理浅论——科技伦理的自然与社会走向[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岳永杰;;论信息化时代下的伦理建设[A];“科技高速发展对伦理道德底线的冲击及其化解”主题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7 盛国荣;;论技术的社会活动过程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8 李世雁;;现代生态学的后现代性[A];全球化视阈中的科技与社会——全国科技与社会(STS)学术年会(2007)论文集[C];2007年

9 金小燕;马佰莲;;生态文明视角下消费和幸福关系的思考—对消费主义幸福观的批判[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10 刘益宇;;两种信仰系统的“和而不同”——科学与宗教交融何以可能[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博士卷)[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翟艳芳;全球教育的理念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玲;文化交往论[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傅美蓉;从反再现到承认的政治[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宋五好;道德教育中人伦价值的重构[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刘自学;论政治哲学范式的演进[D];南开大学;2010年

7 郭星;二十世纪英国奇幻小说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高涵;法兰克福学派的知识社会学思想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赵华;巴斯卡批判实在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文静;奥康纳的双重危机理论及对我国生态社会建设的启示[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2 陈庆祥;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丁鸣;论人类发展的生态文明向度[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潘双华;基于两型社会的科技创新价值取向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5 孙欢;政治参与的伦理维度[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7 张菲菲;技术现代性困境与出路[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仓莉;科学技术对环境产业的影响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王荣子;传媒在消费社会中的作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沈丽琴;论广告对当代生活方式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蒋颖荣;;消费社会的伦理探析[J];云南社会科学;2008年03期

2 王苏;苗润田;;消费伦理观念的现代转向[J];求索;2008年02期

3 张文;;浅论消费的伦理学意义[J];法制与社会;2009年06期

4 陈翠芳;;消费伦理的瓶颈及其突破[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9年06期

5 王风先;生态伦理建设的几个问题[J];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4期

6 傅守祥;;消费时代大众文化的审美伦理与哲学省思[J];伦理学研究;2007年03期

7 张舜清;;“物象化论”视域下的消费主义与消费正义问题——兼论消费社会中“人”的伦理规定[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年09期

8 程广丽;;科技时代消费伦理问题的向度分析[J];韶关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9 迟慧;;先秦儒家思想对消费主义时代人们精神的重构[J];消费导刊;2009年18期

10 陈芬;消费主义的伦理困境[J];伦理学研究;2004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谭德礼;;改革开放与珠三角洲青年消费伦理之审视[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2 陈静;;关于时尚的伦理思考[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3 刘诗贵;肖凤仪;;社会公众推进消费文明的实践探讨[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周中之(作者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消费伦理观念变革的反思[N];文汇报;2002年

2 王建辉;论适度性消费伦理的构建[N];光明日报;2007年

3 ;都是手机惹的祸?[N];中华读书报;2004年

4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上海高校都市文化E研究院 周中之;当代中国消费伦理观念的变革及其规范体系的建构[N];光明日报;2007年

5 湖南师范大学伦理学研究所 王泽应;节欲主义:现代消费伦理的基石[N];光明日报;2007年

6 倪愫襄(作者系武汉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尚俭”与“尚奢”之辩[N];长江日报;2005年

7 本报特约记者 唐e,

本文编号:225591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25591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0d2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