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边缘关怀”的思想逻辑与理论表达——拾掇索亚《寻求空间正义》文本中的一个思想碎片

发布时间:2018-10-08 13:57
【摘要】:在西方激进理论"空间转向"的脉络下,正义等概念显著地空间化了。正义的空间性既要注重作为表象的空间分配平等,也要关注生产不正义结果的空间化过程。追寻空间正义就是要培育一种空间敏感性,激发社会运动来消除植根于空间生产实践中的非正义现象,实质上指向的是一种反抗空间霸权的努力。在此语境下,索亚回归本体论的假设以实现空间正义的理论化,并通过城市权概念中介,构建形形色色的洛杉矶"劳工—社群—学院"正义行动联盟,从而超越解释学的宿命,迈向一种激进的空间实践。但索亚有关区域、地方以及"移民穷忙族"的话语,表达了他对边缘立场与微观地形的偏好。在确切的意义上,这是在商品和生产之外寻找革命的落脚点,是一种以激进为姿态的撤退与逃离。它喻示着整个西方左派从宏大革命叙事到社群行动主体的退守,边缘解放与微观政治最终替代了作为集体行动的阶级政治。
[Abstract]:In the context of western radical theory "space turn", the concept of justice has been strikingly spatialized. The spatial nature of justice should not only pay attention to the equality of spatial distribution as a representation, but also to the process of spatialization of the result of production injustice. The pursuit of space justice is to cultivate a space sensitivity and stimulate social movements to eliminate injustice rooted in the practice of space production. In essence, it points to an effort to resist space hegemony. In this context, Sawyer returns to the ontological hypothesis to realize the theory of spatial justice, and through the concept of urban right intermediary, constructs all kinds of "laborer, community-college" alliance of justice action in Los Angeles, so as to transcend the destiny of hermeneutics. Toward a radical space practice. But Sawyer's words about regions, places, and "migrant poor people" express his preference for marginal positions and microscopic terrain. To be sure, this is the end of the revolution beyond goods and production, a radical retreat and flight. It symbolizes the whole western leftists' narration from the Great Revolution to the retreat of the main body of community action, and the marginal liberation and micro-politics finally replace the class politics as collective action.
【作者单位】: 江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社会主义城市空间生产与社会正义研究”,项目编号:12YJC710067 江苏省社科基金项目“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研究”,项目编号:11GLB005
【分类号】:D09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胡大平;;马克思主义能否通过文化理论走向日常生活?——试析20世纪70年代之后国外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转向”[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5期

2 胡大平;;马克思主义与空间理论[J];哲学动态;2011年1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陆阳;;强力意志——当代城市特色唯一源泉[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3期

2 谢纳;;实践哲学视域中的当代“空间转向”[J];长白学刊;2011年04期

3 金元浦;;北京建设中国特色的世界城市发展之路研究[J];城市观察;2011年02期

4 张杰;庞骏;;论消费文化涌动下城市文化遗产的克隆[J];城市规划;2009年06期

5 魏立华;;中国城市规划理论应立足国情[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6期

6 童明;;信息技术时代的城市社会与空间[J];城市规划学刊;2008年05期

7 李武装;;视界与视点:现代西方理性危机的文化批判[J];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8 李健;宁越敏;;西方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进展及对中国研究的意义[J];地理科学;2008年01期

9 李平;徐轶群;;都市文化关键词[J];都市文化研究;2010年00期

10 金元浦;;北京新高度:建设世界城市[J];北京规划建设;201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魏皓严;郑曦;朱晔;;城市规划师的空间生产[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张杰;;论消费主义视野下城市文化遗产的克隆[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3 彭晖;;四川北路购物中心对地方社会网络的影响[A];城市规划和科学发展——2009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杜澍;;规划融合的现实局限与文本分析[A];城乡治理与规划改革——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3-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C];2014年

5 李平;徐轶群;;都市文化关键词[A];都市文化研究(第6辑)——网络社会与城市环境[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雅丽;新闲暇空间:现代城市商业会所的组织、消费与重构[D];上海大学;2011年

2 姚准;景观空间演变的文化解释[D];东南大学;2006年

3 魏枢;《大上海计划》启示录[D];同济大学;2007年

4 崔宁;重大城市事件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影响[D];同济大学;2007年

5 唐晓东;投资视角下城市公用企业研究[D];四川大学;2006年

6 姜涛;西欧1990年代空间战略性规划(SSP)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7 陈晓恬;中国大学校园形态演变[D];同济大学;2008年

8 赵元蔚;海派文学与消费文化[D];吉林大学;2008年

9 王艳云;早期中国电影中的上海影像研究[D];上海大学;2008年

10 徐建;社会排斥视角的城市更新与弱势群体[D];复旦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彩云;试论詹姆逊的“马克思主义”[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邢程;爱德华.W.索亚的空间理论探索[D];北京大学;2011年

3 易珏;超越困境的可能性探求[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4 赵春雷;美国西海岸经济发展的历史考察[D];辽宁大学;2011年

5 李涛;“符号”帝国中的思想“牛虻”: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让·鲍德里亚[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6 余乐;哈维的“时空压缩”理论及其当代文化批判[D];山东大学;2011年

7 杨希;卡桑德拉的预言[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1年

8 权维;基于增强现实的交互式空间艺术构成和审美体验的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李涵;王琦瑶们的弄堂人生[D];山西大学;2011年

10 宁鹏飞;福柯空间理论及空间美学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胡大平;;社会批判理论之空间转向与历史唯物主义的空间化[J];江海学刊;2007年02期

2 特里·伊格尔顿;袁新;;理论的兴衰:20世纪80年代以前文化理论的发展[J];马克思主义美学研究;2005年00期

3 德里克,陈喜贵;马克思主义在西方的新发展[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05期

4 胡大平;;为什么以及如何通过空间来探寻希望?——哈维《希望的空间》感言[J];中国图书评论;2007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兴;;关于《The Idea of Justice》一书中所举例子的讨论[J];法制与社会;2010年27期

2 张秀;;正义、功利与平等——兼论罗尔斯对功利主义的批判[J];探索;2011年04期

3 苏平富;李志英;;罗尔斯的正义理论对建设和谐社会的价值[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许超;;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正义理论研究述评[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1期

5 J.纳维森;姚大志;;罗尔斯与功利主义[J];世界哲学;2011年01期

6 马晓燕;;论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的正义问题[J];思想战线;2011年04期

7 胡海波;;正义的当代内涵与中国的正义精神[J];长白论丛;1997年03期

8 田小玲;;庞德、罗尔斯的正义观的比较[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8年09期

9 袁聚录;;正义维度的社会主义正当性证明——柯亨从正义维度对诺齐克“社会主义不正当”论证的反驳解析[J];前沿;2009年06期

10 刘晓靖;;罗尔斯、诺齐克正义理论的比较及其启示[J];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社科版);2009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彭鹏;;制度创新:正义之维与人性之基[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2 邱国栋;;罗尔斯正义理论对构建“和谐贵州”的启示[A];“和谐发展与贵州小康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7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3 詹世友;;霍布斯正义理论的论证策略[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4 李对红;;和谐社会语境下谈“刑事和解”[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彭鹏;;制度创新:正义之维与人性之基[A];改革开放三十年与价值哲学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6 赵星;董士昙;;对刑事和解理念基础的思辨[A];中国犯罪学学会第十七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7 赵德余;;公正、效率与公共政策的价值逻辑——当代主流政治经济伦理学之比较及其对中国改革的政策含义[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8 霍耐特;马克;谢静;;从为承认而斗争到多元正义构想——阿克塞尔·霍耐特访谈录[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7)[C];2009年

9 何建华;;经济正义:当代伦理学面临的新课题[A];中国伦理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届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二)[C];2004年

10 黄雪坚;;平等地享有良好环境——我国代内正义法律原理探讨[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4)[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国社会科学院 周穗明;重塑正义理论[N];社会科学报;2009年

2 袁久红;历史主义与正义理论的科学构建[N];光明日报;2002年

3 刘武根;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马克思主义公平正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过程[N];甘肃日报;2007年

4 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暨哲学社会学院 姚大志;当代西方正义理论透视[N];社会科学报;2008年

5 王新生;平等主张与主张不平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6 [美]卡琳·罗马诺 王雪 编译;阿玛蒂亚·森:改变思考“正义”的方向[N];社会科学报;2009年

7 舒国滢;利科的法学维度[N];法制日报;2007年

8 冯端友;关注贫困中的贫困者[N];人民政协报;2004年

9 杨通进;作为伦理学基本理念的正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10 黄万盛;正在逝去的与尚未到来的[N];经济观察报;2004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林晓霞;民事诉讼程序正义理论及其实现机制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0年

2 李先桃;当代西方社群主义正义观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3 李和佳;霍耐特承认理论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8年

4 徐清飞;罗尔斯正义理论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8年

5 胡云峰;霍耐特承认理论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6 申林;柏拉图的正义理论[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7 袁聚录;试析柯亨对诺齐克持有正义理论的批判[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8 宿晓;国际正义与全球正义辨[D];吉林大学;2006年

9 夏纪森;正义与德性—哈耶克与休谟的正义理论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10 严景阳;司法正义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舒适;宪政传统中的罗尔斯正义理论之演变[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2 杨礼银;论罗尔斯正义理论中的“原初状态理念”[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3 张林英;诺齐克正义理论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07年

4 王涌米;重建新闻媒体的道德守望[D];山西大学;2008年

5 张鑫;罗尔斯新契约论之探微[D];东北师范大学;2007年

6 朱武雄;罗尔斯国家正义思想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7年

7 王旭凤;阿马蒂亚·森“平等的正义理论”初探[D];山东大学;2005年

8 刘志丹;正义的起点[D];吉林大学;2009年

9 王美玲;孟子正义思想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06年

10 王冲;阿格妮丝·赫勒的超越正义理论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225701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25701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153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