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变迁的动力、特性与政治发展
[Abstract]:Although the different schools of neo-institutionalism have different views on institution, concept, subject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hey all think that the motive force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comes from the expectation of institutional vicissitude subject. The latest achievement of rational institutionalism is that this is the result of subjective learning. Under the pressure of competition, individuals can have a conception of the new system in their practical learning activities. Historical institutionalism believes that this is the result of historical institutions and ideas acting on the subject. As far 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re concerned, difference and isomorphism are the basic form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a pair of contradictory unity. Observing the isomorphism on the basis of difference and observing the difference on the basis of isomorphism are the effective methods to judge the institutional change. Institutional change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are intertwined, which can enrich our understanding of this theory from the angle of political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
【基金】:上海市教委行政管理重点学科(J50406)
【分类号】:D03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詹姆斯·马奇;约翰·奥尔森;允和;;新制度主义详述[J];国外理论动态;2010年07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张利军;;政治参与视角下立法听证会的困境与机遇[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2年04期
2 王明国;;国际制度的有效性:研究现状、路径方法与理论批评[J];欧洲研究;2011年02期
3 江慎祥;;遵循先例之原则、制度、文化及其启示[J];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4 保跃平;;“回归”制度的社会学新制度主义[J];学园;2012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崔荣伟;美国区域贸易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王明国;国际制度有效性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3 李继业;传承与更新:1912-1937年吴县县政研究[D];苏州大学;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郭银;新制度主义视角下的免费师范生政策分析[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2 刘皓;国家实验室运行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施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实践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2年
4 芦艳;制度与行为双向互动:新制度主义政治学的基本命题与论证逻辑[D];吉林大学;2012年
5 赵鹰;中国政策议程设置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6 杨俊;我国后备干部选拔制度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苗婷婷;当代中国地方政府跨区域治理的制度设计研究—新制度主义的视角[D];山东大学;2012年
8 傲日格乐;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监考制度的社会学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2年
9 刘莹;我国跨区域地方治理中的利益协调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月军;;新制度主义政治理论的问题、出路与前景[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5期
2 刘燕;;论新制度主义的研究方法[J];理论探讨;2006年03期
3 马烽;;从历史制度主义角度看我国地方行政体制改革[J];前沿;2006年10期
4 魏姝;政治学中的新制度主义[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1期
5 杨福禄;;关于历史制度主义[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6 马建斌;;西方新制度主义的制度观述要[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6年02期
7 田湘波;杨晓芳;;诺斯的制度变迁理论及其对政治学研究的挑战和启示[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8 余宜斌;;政治学:从旧制度主义到新制度主义[J];兰州学刊;2007年07期
9 魏少亮;郭丹;;历史制度主义:理论与应用[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4期
10 王珍珠;;浅析新制度主义的产生背景及流派[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8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小怡;;马克思主义和新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综合[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2 刘小怡;;马克思主义和新制度主义制度变迁理论的比较与综合[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3 杨龙;;西方的新制度主义与中国的政治经济分析(发言提纲)[A];北京论坛(2004)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多元文明与公共政策”政治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C];2004年
4 刘志林;;新制度主义理论范式及其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前景[A];地理学与生态文明建设——中国地理学会2008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5 杨晓东;顾成东;;从制度建构层面解读我国30年的改革开放[A];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8年
6 朱富强;;分工和交易相结合的企业解释——古典主义和新制度主义的一个比较[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7 马晓强;韩锦绵;;强制型水权制度变迁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来自张掖的证据[A];2007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学术年会论文集(2)[C];2007年
8 杨依山;;制度变迁理论评述与理论重构的初步尝试[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9 刘燕舞;;制度变迁与举国体制的创新[A];第4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C];2005年
10 殷娜;;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分析的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探讨[A];2007年中国土地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刘圣中;历史制度主义怎样“重新发现了制度”[N];学习时报;2009年
2 赵可金 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美国政治的“新制度主义革命”[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3 陈尧;新制度主义的分析取向[N];社会科学报;2002年
4 范子墨;新制度主义:西方政治学新发展的基石[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5 常欣欣;新制度主义与唯物史观的契合[N];学习时报;2005年
6 本报记者 季晓莉;让公共管理的理性之光照进现实[N];中国经济导报;2009年
7 梁怡;演化博弈论视角下的制度变迁[N];上海证券报;2007年
8 陆伟飞;信念:制度变迁的内在因素[N];上海证券报;2008年
9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 张宇;《经济转轨与制度变迁方式比较》评价[N];光明日报;2008年
10 ;新经济史学先驱:道格拉斯·诺斯[N];中国城乡金融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马雪松;政治世界的制度逻辑[D];吉林大学;2010年
2 潘祥辉;中国媒介制度变迁的演化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3 刘永刚;基层政治变迁中的权威、自主与制度[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4 何俊志;结构、历史与行为[D];复旦大学;2003年
5 冯兴石;欧盟的“研究与技术开发”(RTD)政策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6 张珉;我国家族企业与职业经理之间的合作困境及其突破——从信任的角度[D];复旦大学;2004年
7 胡炳仙;中国重点大学政策:历史演变与未来走向[D];华中科技大学;2006年
8 吕日;中国证券市场制度变迁与创新研究[D];吉林大学;2006年
9 翁世淳;我国新股发行制度变迁研究[D];武汉大学;2006年
10 杨虎涛;政府竞争对制度变迁的影响机理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倩;新制度主义视角下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变迁[D];大连理工大学;2008年
2 林丽;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制度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06年
3 余文飞;我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绩效分析[D];南昌大学;2008年
4 茅玉峰;制度环境对我国企业制度变迁的影响[D];暨南大学;2006年
5 尧凤仁;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金正庆;我国转型期行业协会生成模式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7 张志云;我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8年
8 李杰;制度变迁与中国经济增长[D];中国海洋大学;2007年
9 王建刚;农民工权益保障制度变迁的路径选择[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10 罗鹏;论我国城市住房制度的历史变迁(1978-2007年)[D];广西师范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238335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3833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