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20世纪中国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的互动与走向

发布时间:2019-02-24 10:45
【摘要】:20世纪自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在中国传播和发展以来,马克思主义与自由主义除在两种共和国方案上存在着根本对立外,两大思想体系之间也存在着互动与互相借鉴的方面。在整个20世纪两大思想体系发展的进程中,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革命与社会主义实践中逐渐成为了指导当代中国的思想意识形态,而自由主义虽然走过了一个曲折的过程,但在改革开放以及当代资本与市场依然占据统治地位的条件下,自由主义依然在中国具有生存的环境。由于两大思想都回答了现代中国建设的问题,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马克思主义需要慎重对待自由主义。
[Abstract]:Since the spread and development of Marxism and liberalism in China in the 20th century, in addition to the fundamental opposition between Marxism and liberalism in the two Republic schemes, there are also some aspects of interaction and mutual reference between the two ideological systems. In the cour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wo major ideological systems in the whole 20th century, Chinese Marxism has gradually become the ideological ideology guiding contemporary China in the practice of the new democratic revolution and socialism led by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Although liberalism has gone through a tortuous process, liberalism still has a living environment in China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as well as the dominant position of contemporary capital and market. Because the two ideas have answered the ques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odern China, under the condition of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Chinese Marxism needs to treat liberalism with caution.
【作者单位】: 天津师范大学政治文化与政治文明建设研究院;
【分类号】:A811;D08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朱高正;自由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对立与互动[J];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世丽,黄红平;浅析五四时期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宣传的特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02期

2 张允熠,郝良华;陈独秀、李大钊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早期心路历程[J];安徽史学;2000年04期

3 吴之惃;“洪门”考源[J];安徽史学;2003年01期

4 周宁;试论互助进化思想在中国的兴起[J];安徽史学;2005年02期

5 桂遵义;;科学发展观和历史学[J];安徽史学;2011年02期

6 王先俊;论周恩来的伟人品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03期

7 吴先伍;柏格森哲学对李大钊时间观的影响[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8 欧阳跃峰;20世纪中国史学的论争与发展[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章征科;;清末民初知识分子趋新意识的成因及特点[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10 叶荣国;;关于“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反思[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孔寒冰;;“一边倒”锁定的主要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A];纪念北京市国际共运史学会成立20周年论文集[C];2000年

2 高强;;炎帝与中华民族[A];炎帝·姜炎文化与民生[C];2009年

3 刘海峰;;在教育与历史之间——高等教育史研究四探[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教育史学理论及史学史研究[C];2009年

4 周海波;;失落的“女神”——《女神》及其新诗的“现代性”问题[A];郭沫若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C];2000年

5 谭双泉;曾静;;略论李大钊早期道德观[A];李大钊研究论文集[C];1999年

6 梅良勇;魏瑞香;;瞿秋白的民族思想及其当代价值[A];瞿秋白研究文丛(第三辑)[C];2009年

7 蔡辉振;;儒家宇宙观之探究[A];孔学研究(第九辑)——云南孔子学术研究会第九次暨海峡两岸第六次孔子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2年

8 李心峰;;“审美意识形态”说与新时期艺术本质研究[A];文艺意识形态学说论争集[C];2006年

9 胡义成;;再评张春桥、姚文元反人道主义理论[A];马克思主义探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研究文集[C];2011年

10 徐先蕊;;孙中山政党政治理论与实践论纲[A];“辛亥革命与20世纪中华民族振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卞国凤;近代以来中国乡村社会民间互助变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郑林华;墨家思想与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杜运辉;张岱年人生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孙岩;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地方党政关系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于文善;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陈聚芳;中国共产党社会发展理论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刘继林;民间话语与五四新诗[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潘祥超;李大钊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9 王言法;近代中国高等教育与社会的嬗变[D];山东大学;2011年

10 张冀;左翼小说革命叙事经验的后世影响(1942-1966)[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张辉;《觉悟》、《建设》和唯物史观的传播[D];淮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从中;穿行在历史潮流中的乡土写作[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尹喜泉;论冰心作品中的普世价值[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富营;中国共产党的乡村认知与革命模式的探寻(1921-1949)[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晋媛;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现状与对策研究[D];太原理工大学;2011年

6 赵文杰;法治视野下的城市社区自治研究[D];北方工业大学;2011年

7 宋庆欣;民国时期北京娼妓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云;革命叙事中的女性知识分子形象[D];西北大学;2011年

9 李小林;李大钊民主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10 李钰伟;回顾与反思—周恩来行政管理思想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金子求;;论公民社会与执政党的现代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年11期

2 陈世瑞,曾学龙;在与世界互动中增强党的执政能力[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3期

3 昌文彬;;毛泽东诗人气质与政治家实践的互动[J];毛泽东思想研究;2007年05期

4 张荣臣;;认同或对抗——论执政条件下的党群关系互动[J];江淮论坛;2011年02期

5 樊文娥;;社会生态环境变化视角下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学术论坛;2006年11期

6 张广辉;赖耀霞;;合法性与有效性二元逻辑的互动:政党执政战略的透视与诉求[J];广西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7 张广辉;;政党执政战略的透视与诉求——合法性与有效性二元逻辑的互动[J];党政干部学刊;2010年02期

8 王晓光;;马克思科学与生产互动思想解读[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9 刘子平;;在与国际社会互动中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10 余虹,王宏伟;浅析邓小平在教学与科研的互动中实现高校发展的思想[J];宜宾学院学报;2004年03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4条

1 本报特约记者 王君琦;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品格[N];社会科学报;2002年

2 吴广才;把“三个代表”的要求落实到党风廉政建设中去[N];中国纪检监察报;2000年

3 韩庆祥;学术理论界研讨恩格斯思想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课题[N];光明日报;2000年

4 曹禄荣;党的生命根基和力量源泉[N];西藏日报;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艳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视域下政治国家与公民社会的互动合作[D];南昌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429477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429477.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c4d0***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