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权主义与虚无主义:阿伦特基于存在立场的思考
【作者单位】: 中山大学马哲所 哲学系;广东金融学院公共管理系;
【分类号】:D091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郑春元;;《聊斋志异》中仙人小说的喜剧色彩[J];蒲松龄研究;2012年01期
2 冯正强;;个性的解释学张力——从康德的天才论美学到施莱尔马赫的普遍解释学[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3 洪永稳;简析康德美学中审美与人的自由[J];安徽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4 李革新;;从自然王国到自由王国——论康德、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自由观[J];安徽大学学报;2006年05期
5 胡友峰;;实践理性:康德美学的超验之维[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6 刘梅;;马克思的劳动概念——兼论“自由劳动”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7 钱雯;;生态论文艺学的社会生态维度[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5期
8 丁学松;;想象——一种审美现代性[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1期
9 张晓敏;;论“无用之用”的现代美学意义[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10 陈育德;;生态美学与“美的规律”[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顾晓伟;;历史学的中庸之道:融通“历史解释”与“历史表现”的尝试——重思“亨佩尔-德雷论战”的现代意义[A];第八届北京大学史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刘月岭;;康德意志自由的三重境界[A];“第二届中国伦理学青年论坛”暨“首届中国伦理学十大杰出青年学者颁奖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陶锋;;丑与美的变奏——阿多诺论现代艺术[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2011年)[C];2012年
4 张建永;;沈从文文学理论的审美现代性问题[A];湖南省美学学会、文艺理论研究会2010年年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李安乐;;文化研究视域下的精神图式关怀——丁方及高氏兄弟九十年代艺术的个案研究[A];中央美术学院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08年
6 刘海龙;;传播游戏理论再思考[A];新闻学论集(第20辑)[C];2008年
7 王新龙;;国际安全合作:一种安全哲学视角的解读[A];国际关系研究:合作理论及争鸣——2008年博士论坛[C];2008年
8 吕宏波;;梁启超的“趣味”范畴与中国美学现代性[A];中国现代美学与文论的发动:“中国现代美学、文论与梁启超”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选集[C];2008年
9 尚文华;傅永军;;对道德情感的哲学分析[A];第八届全国分析哲学研讨会论文集(上)[C];2012年
10 孙晓霞;;从“海景”到“菜园”的视角迁移——关于当代乡村艺术活动的理论构想[A];中央美术学院2012年青年艺术批评奖获奖论文集[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义;大学生批判性思维研究:概念、历史与实践[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及云辉;全景画美学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长中;文学文本基本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王峰;数字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艺术及其交互设计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5 王丽虹;延安鲁艺音乐教育中的政治因素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建波;逆游的行魂[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李占伟;布尔迪厄文艺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张福海;论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邵鸿雁;中国美学“味”范畴新论[D];吉林大学;2011年
10 吴旭平;力量的形而上学[D];吉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建敏;《文赋》“应感之会”说[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刘昌顶;以人为本的哲学视角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3 石小娇;救赎之道:马尔库塞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郭辛茹;“召唤结构”视阈中的《庄子》阐释差距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辉;科学发展观的生态价值探析[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张立军;艺术的公共领域与一个现代文本的解剖[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7 许莹莹;侗族风雨桥的生态审美意蕴研究[D];广西民族大学;2010年
8 吴松;偶开天眼觑红尘[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9 石磊;个人数字产品设计的模糊性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10 罗秀华;论雕塑艺术的道性[D];北京服装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陶东风;张淳;;阿伦特《精神生活·思维》中译本指谬[J];文艺研究;2009年06期
2 周威锋;公共领域的概念:从阿伦特到哈贝马斯[J];浙江学刊;2002年03期
3 陈伟;阿伦特的极权主义研究[J];学海;2004年02期
4 刘莹;丁莹;;阿伦特关于公共领域衰弱与复兴的解读[J];才智;2010年30期
5 何历宇;论政治与真理的冲突——阿伦特的政治真理观述评[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3期
6 吕倩;;公共领域的复兴——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探析[J];理论导报;2010年09期
7 曹燕妮;;《极权主义的起源》视域下的恐怖主义[J];知识经济;2011年12期
8 张国旺;;“世界性”的湮灭与虚假世界的出口——读汉娜·阿伦特《极权主义的起源》[J];清华法治论衡;2009年01期
9 梁书宏;;也谈公共领域[J];法制与社会;2010年03期
10 乔尔·奥尔森;陈越;;革命精神:阿伦特和西班牙内战中的无政府主义者(上)[J];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继海;;“不止是爱情:从阿伦特与海德格尔的书信看二人的关系”[A];第十七届中外传记文学研究会年会论文摘要集[C];2012年
2 蒋风冰;盛晓明;;生态运动的实践智慧——深生态运动的阿伦特方案[A];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学术年会浙江大学论文集[C];2008年
3 鲁路;;哈贝马斯交往概念的思想起源[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4 周菲;;当代欧美公共哲学研究述评[A];繁荣·和谐·振兴——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首届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7年
5 陈春文;;关于海德格尔与纳粹[A];《国学论衡》第三辑——甘肃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学术论文集[C];2004年
6 刘森林;;实践:从主体性到社会性[A];全国"唯物史观的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的当代意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7 佘碧平;;论现代性[A];时代与思潮(7)——20世纪末的文化审视[C];2000年
8 段忠桥;;当前英美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成果——戴维·哈维的《新帝国主义》及其意义[A];国外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第三届国外马克思主义论坛会议论文集[C];2008年
9 贾英健;;公共性、公共价值与公共精神的培育[A];“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公共文明论坛文集[C];2007年
10 刘洪岩;马宇歌;;找骂:走进“范跑跑”——网络社区作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探讨[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08):传播媒介与社会空间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伟(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系);阿伦特为什么重要?[N];中国图书商报;2009年
2 贾超二;此时此刻的乌托邦[N];中华读书报;2004年
3 陈伟;政治思想家阿伦特的当下意义[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4 陈周旺邋(《论革命》译者);阿伦特:喟然长叹“论革命”[N];中华读书报;2007年
5 ;汉娜·阿伦特:思想深处的美丽烛光[N];社会科学报;2003年
6 范素;阿伦特深处的矛盾和文本冲突[N];中国图书商报;2006年
7 思郁;阿伦特论马克思[N];中国图书商报;2007年
8 康慨;纪念汉娜·阿伦特百年诞辰,知识分子将怒火投向布什[N];中华读书报;2006年
9 肖自强邋(本报书评人);阿伦特与马克思的路径叠影[N];中华读书报;2007年
10 郑小伶;政治爱慕:阿伦特是被挑选出来的吗?[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新安;阿伦特公民政治思想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2 马吉芬;阿伦特公共领域的世界性问题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1年
3 朱亚男;汉娜·阿伦特的公共领域理论研究[D];辽宁大学;2013年
4 马成慧;阿伦特行动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5 李志军;回到前哲学的政治[D];吉林大学;2010年
6 李浩f;阿伦特公共领域思想及其现代审视[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7 李娟;同情与政治:阿伦特的政治存在论[D];吉林大学;2014年
8 张凤莲;马克思对西方政治思想传统的挑战[D];南开大学;2010年
9 李晓勇;政治审美化[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寅丽;在哲学与政治之间:汉娜·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D];复旦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婧;汉娜·阿伦特的思考理论及其教育意蕴[D];湖南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小飞;阿伦特对马克思劳动概念的解读及其结果[D];复旦大学;2010年
3 刘江;汉娜·阿伦特的公共幸福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4 李婷婷;汉娜·阿伦特活动范畴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2年
5 曹中海;阿伦特公民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10年
6 刘大欣;马克思的劳动观与汉娜·阿伦特的行动观比较[D];湖南大学;2010年
7 马海英;论汉娜·阿伦特之“无思”概念[D];中国政法大学;2011年
8 舒杨;汉娜·阿伦特平庸的恶[D];西南大学;2011年
9 吴丹;汉娜·阿伦特公民观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10 任月;阿伦特政治哲学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55126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551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