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当代政治认同研究

发布时间:2020-03-05 10:29
【摘要】:“认同危机”是一个现代性问题。西方学界对当代政治认同有着不同的理解,这些理论要么是立足于抽象人性论,要么是基于共同体的脉脉温情,始终难以科学地阐释当代政治认同的内涵,其片而性的基点在于对人本质的误释。本文认为,只有立足于历史唯物主义才能科学地阐释政治认同的本源,只有从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出发,才能合理地阐释当代政治认同的形成、发展,才能构建一种在理论上得住、在实践中行得通的当代政治认同的理论体系。 在当代民主社会,政治认同是指一个国家的公民从自身的政治主体地位出发,以自我的价值观为评价标准,通过内在的衡量、评判,对国家、政治制度的认可与支持,主要通过公民对政治义务的自觉承担得以表现,它是个体行为从私域转向公域时在“我——他”之间形成的一种共识,是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一种行为选择。首先,公民是当代政治认同的主体,公民不是一种抽象的先验存在,其本质是各种政治关系的总和,在公民意识中,既有个体经历和集体回忆所留下的“痕迹”,也有着民主政治关系的“烙印”。其次,民族国家和民主制度是当代政治认同的客体,民族国家认同的可能性在于:民族、民族国家并非是不可认识物,它们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上的共同体形式,具有可建构性;而民主制度认同的可能性在于:公民主体性意识的“社会性”与形式法治的必要性,使得政治制度认同成为可能。 在当代民主社会,公民之于政治共同体的身份决定了,政治认同是主客之间是一种双向互动的关系,客体源于主体政治意识的投射,同时客体又会反作用于主体。因此,当代政治认同的形成包括两个方而,一是公民自我政治认同的形成,即个体拥有了健全的政治人格与稳定的政治价值观,它是政治评价的标准,也是当代政治认同的起点;二是当代政治认同客体的形成,它既是人们对政治传统的继承,也是公民政治理想的投射,还是对人性的一种超越。在当代民主社会,政治认同的形成是主客体之间在政治实践中相互作用所达到的一种平衡;当然,它的形成也离不开生产力、生产关系对它的校正。就当代政治认同的发展而言,其发展将朝着有利于人的解放与生产力的解放的方向前进;不断发展的生产方式与相对稳定政治认同关系之间的矛盾、当代政治认同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矛盾构成它发展的动力;其发展的规律体现为:社会的生产方式决定当代政治认同的内涵,当代政治认同的主体对客体具有决定作用。 最后,在当代民主社会,政治认同的建构并不是要建立一种对政治的盲从,而是要建立一种基于主体性之上的政治共识。因此,当代政治认同的建构分为两个部分:其一,培养健全的公民意识是其出发点;其二,实现社会的价值整合是其归宿。就建构的路径而言,既有公民之间对今时、今事的共识,也有公民对历史的传承与集体的回忆,还有公民之间对政治理想的追求。三者之间相辅相成,过去共享的荣耀、现在和衷共济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憧憬,都是政治共同体实现社会整合不可或缺的资源,其根源在于对共有价值目标的追求。同时,当代政治认同的构建还需要有物质、制度、文化上的保障,以及个体对自我的信心、对政治的信任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来作为实现的条件。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D0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罗亮;;转型期中国公民社会的建构探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牟长城;;政治视阈下的当代中国公民社会建设[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11年02期

3 袁其波;;公民社会与当代中国政治发展[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4 韩震;;关于当代中国道德重建的思考[J];新视野;2010年05期

5 俞睿;;社会资本与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6 连水兴;;作为“新社会运动”的环保传播及其意义——一种公民社会的理论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冯建辉;;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与构建服务型政府——基于一种政治哲学的考察[J];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8 古小军;;中国政治民主化与公民社会之耦合趋势分析——应然与实然的视角[J];理论月刊;2011年02期

9 马长山;;当代中国的“市民社会”话语转换及其对法治进程的影响[J];求是学刊;2007年02期

10 朱健刚;;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成长和创新[J];探索与争鸣;2007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王信贤;;迈向公民社会?——中国大陆市场化改革与社会变迁的省思[A];北京大学海峡两岸第二届公共管理论坛——传统文化与公共管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2 王洪伟;;“以身抗争”与“以法抗争”:当代中国底层社会抗争的两种社会学逻辑[A];中国社会学会2010年年会——“社会稳定与社会管理机制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0年

3 白城市行政学院课题组;包忠明;;强化政府服务能力的主要途径和对策建议[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提高政府执行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09·理论专刊)[C];2009年

4 关云芝;段红杰;;贝克的“风险社会”理论对当代中国的启示[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5 曾保根;;基本公共服务导入“顾客”理念的隐患及其超越[A];2011广东社会科学学术年会——地方政府职能与社会公共管理论文集[C];2011年

6 顾秀莲;;一定不负祖国期望——寄语广大青少年朋友[A];热爱祖国 振兴中华[C];2007年

7 俞可平;;善治与和谐社会[A];北京论坛(2011)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传统与现代、变革与转型:“协商民主与社会和谐”政治分论坛论文及摘要集[C];2011年

8 李馨宇;;当代中国意识形态建设应有必要的张力[A];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B卷)——第七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暨浑南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论坛文集[C];2010年

9 沈立人;;构建和谐社会的深厚助力[A];江苏老年学研究论文选集(2007-2008)[C];2008年

10 闵闽;;以新公共服务理论为基础的服务型政府建设[A];“经济转型与政府转型”理论研讨会暨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下)[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伍俊斌 中共广东省委党校科社部;推进公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良性互动[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永州市冷水滩区政协办公室副主任 吕华军;关注、培育公民社会[N];湖南日报;2008年

3 本报记者 周俭;红枫现象:中国公民社会成长的缩影[N];中国妇女报;2008年

4 谢海定;公民社会与社团组织的繁荣[N];工人日报;2002年

5 张丽霞;公民社会中的星星之火[N];中国社会报;2004年

6 俞可平;正确对待民间组织[N];北京日报;2006年

7 西铁城;“透明的口袋”,才能容放更多慈善的心[N];光明日报;2009年

8 高志民;增强公益慈善组织“造血”功能[N];人民政协报;2009年

9 张志;民主社会的公民理应拥有常识[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1年

10 记者 李斌 顾瑞珍;“公民社会”“小政府”[N];新华每日电讯;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田志文;马克思主义理论视域中的政治价值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0年

2 周由强;当代中国婚姻法治的变迁(1949—2003)[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3 张国平;当代政治认同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家用;国家权力主体与当代中国的政治和谐[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5 崔婷;全球化背景下的当代中西文化交流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6年

6 施祖军;商业之魂[D];湖南师范大学;2003年

7 孙育玮;当代中国法哲学的哲理探索[D];黑龙江大学;2004年

8 田中初;当代中国灾难新闻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陈尚荣;市场经济对当代中国文学艺术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10 张海辉;现代化视域下的当代中国职业道德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谢刚;电子治理视角下的政府网站安全研究[D];中国矿业大学;2009年

2 王勇;公民社会与新闻传播[D];华中科技大学;2004年

3 万红军;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4 李娟;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社会团体的发展状况及引导[D];山西大学;2007年

5 郭燕;当代中国公民社会的发展现状与构建[D];山西大学;2007年

6 郭丽娉;当代中国政府与公民关系的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7 魏万宏;中国公民社会问题研究[D];郑州大学;2004年

8 王海兵;公民社会的兴起与中国共产党的现代化[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9 张萌;欧盟公民社会政治参与的途径及其影响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10 韩东旭;国民幸福的政治基础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58498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58498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c879***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