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共性技术扩散机理与政府行为研究

发布时间:2020-05-26 18:08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冷战结束,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学技术自身的变化等诸多因素使得国际竞争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并且竞争更加激烈。产业共性技术对于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已逐渐为人们所认识,世界科技政策的发展动向和产业共性技术的公共品属性,决定了政府在产业共性技术开发、组织以及扩散方面的重要地位。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产业共性技术进行了研究和探讨,但这些研究大多主要针对共性技术的外部性所导致的供给不足进行的,而针对共性技术如何进行扩散、扩散的特征、机理等方面的相关研究还很少有学者关注,我国对共性技术的研究也是近几年的事,而且大都关注的是共性技术的供给不足和政府在供给中如何发挥作用等方面的研究。但是一项技术创新本身,对经济的影响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是有限的,只有通过扩散才能充分发挥其潜在的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技术经济系统进化和高级化。因此我们不仅要关注共性技术的创新供给问题,还需要对其扩散的过程、特征、机制等进行研究,从而为研究提高共性技术扩散的效率和速度、促进共性技术的有效扩散提供政策支持思路。本文正是在这种研究背景下尝试对共性技术的扩散机理进行一些研究,也希望这些研究能使我国政府在关注共性技术研发的基础上,也应认真思考如何在共性技术的扩散中发挥积极作用。本文对共性技术扩散的研究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认识和描述共性技术扩散现象出发,研究的是共性技术扩散的一般过程、特征、机制、规律及影响因素;二是从提高共性技术创新扩散速度、操作和控制共性技术创新扩散过程出发,研究的是影响、改善和促进扩散过程的途径及政策措施,实现扩散过程一定程度的控制和优化。前者是基础,后者是目的和意义。因此理解共性技术创新扩散遵循的规律以及扩散过程顺利进行的条件或机制,对于政府从宏观上把握共性技术创新过程十分重要。 本文综合运用了技术创新学、管理科学、系统科学、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以系统的思维方式和理念为指导、采用实证研究与规范研究相结合、比较归纳研究与抽象演绎研究相结合的集成方法,围绕共性技术扩散的相关影响特征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对促进我国产业共性技术的发展,推动产业的升级具有积极作用。
【图文】:

流程图,流程图,反馈回路,回路


散率图6-1共性技术扩散的因果图反馈回路,在系统动力学中,是用来描述系统构成要素之间因果联系的回路。图6一1中的因果链构成的闭环因果网络即为反馈回路或称反馈环。反馈回路或反馈环有代数极性,在反馈回路中,任何一个变量的增加,经过反馈回路的作用,会引起自身同一方向变动趋势加强,出现自我强化、自我放大的效果。这一回路称为正反馈回路,若其中任何一个变量的增加,经过反馈回路的作用,会引起自身同一方向变动趋势减弱,其具有使回路各变量保持稳定的作用,这一回路称为负馈回路,,SD模型流程图:‘擎甲企业粼,,-----一。}扩散每次接触感染率.、二~~‘.~~路工_回路2潜在、丫“总企业数产;

技术领域,课题,重大项目


攻关计划重点支持农业、信息、自动化、材料能源交通、资源环境、医药卫生、社会公共事业等8个领域,由重大项目、重点项目和引导项目三部分组成。见图8一2项目领域分布.信息105个“自动化213个日材料216个.能源交通236个.农业661个d资源环境256个目医药卫生454个J社会事业177个目其它903个图8一2“十五”攻关计划课题按技术领域分布(资料来源:2006年度国家科技计划年度报告)重大项目高度体现了国家目标第一的原则,从解决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最为紧要的重大问题的需求出发,以突出创新、实现技术跨越为途径,以技术集成创新,开发新产品、建立新产业为目标,集中60%以上的科技攻关经费,突出重点,充分调动部门、地方、企业的积极性,整合全国科技力量,力争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和产业化。重点项目则是重点攻克优先发展产业和领域提出的未被重大项目所覆盖的关键技术,及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促进作用的共性技术。引导项目是将符合攻关计划方向和条件,对地方主导产业和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较大带动作用
【学位授予单位】:华中科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8
【分类号】:D035;F113.2

【引证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申嫦娥;王达;;我国R&D投入模式的合理性判断[J];当代经济科学;2012年02期

2 娄岩;刘燕玲;黄鲁成;;基于专利分析的北京高端装备制造业对策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2年09期

3 栾春娟;王贤文;侯海燕;;国内外共性技术及其测度研究综述[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1年04期

4 刘波;常珏宁;龙彦召;;基于技术预见视角的共性技术筛选实证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年10期

5 王先亮;张瑞林;王晓芳;;体育用品共性技术及其在我国的研究进展[J];体育学刊;2013年05期

6 浦墨;郑彦宁;赵筱媛;刘志辉;;共性技术识别研究进展[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4年1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徐平;中石油集团自主创新机制及能力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9年

2 王先亮;体育用品共性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14年

3 周睿全;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7条

1 段翔钰;产业共性技术扩散问题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方荣贵;基于产业生命周期的共性技术供给模式比较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1年

3 邓衢文;基于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的共性技术扩散机制[D];清华大学;2010年

4 张蜜;生物医药业共性技术产业化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3年

5 武哲;物流产业共性技术构成体系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3年

6 田晨曦;建筑信息模型(BIM)技术扩散与应用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4年

7 赵浩;新能源汽车产业共性技术扩散的模式及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2682216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682216.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f2ee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