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韩非对儒家德治思想的批判及当代启示

发布时间:2020-08-01 21:47
【摘要】: [摘要]黄色文明(黄河流域文明)最显著特点,就是先秦儒家提出的德治思想。这种德治思想是在春秋战国时期这一特定社会历史背景下,由孔子首创,中经孟子发展,集大成于荀子后,变成了以“仁”为基本内核和以“礼”为基本形式的思想体系。这是一个全面而又系统的理论体系,大概说来如下:其一,在政治秩序上,它要求“正名”、“复礼”;其二,在选拔人才上,主张“举贤与能”,强调个体道德素养;其三,对执政者要求上,强调“修身”、“垂范”等影响作用,以便通过“由内到外”、“由己及人”过程从而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和“内圣外王”的道德境界;最后,在民众治理上,强调“先富后教”、“先教后刑”,做到“明德慎罚”。这种德治思想有以下六个方面的微观逻辑点所支撑:1.法先王的复古思想;2.性善论的人性前提;3.为政以德的治国理念;4.以君主为主的德治对象;5.利益调和的统治策略;6.等级制的社会理想模式。总之,先秦儒家德治思想是一种以“仁”为体(核心和价值目标),以“礼”为用(具体规范和手段),以“礼”达“仁”之“仁政”目标的思想价值体系。 然而,儒家这种以德治国思想却遭到了来自具有当时相似背景而又另辟治国蹊径的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强烈批判。从总体上看,韩非对儒家德治思想所进行的批判集中在“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显学》)上,这既是他批判儒家德治思想的焦点、核心与中心点,也是他本人主张以法治国的焦点、核心与中心点。韩非针对儒家德治思想及其微观逻辑点,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批判,即:1.以法后王来矫正儒家复古思想;2.以性恶论来质疑儒家人性前提;3.以为政在法来批驳儒家为政以德;4.以排除君主来萎缩儒家对象范围;5.以利益对立来反对儒家利益调和观点;6.以“法律平等”来否定儒家等级特权。 就各自人性观与治国方略的内在逻辑而言,儒家在人性问题上都是持比较乐观的态度,这种乐观的人性观深深影响了它在治国方略上侧重于内因——人的方面寻求哲学依据的必然性和坚定性。人性既然是善的,善性就是德性,那么作为人性主体的人就必定是有道德的,可以信赖,这样,儒家在国家治理上就最终落脚于“为政在人”观念上,笃信“为政在人”理念,重在人之“德”的建设上。反过来,这样的理论结论又深化了儒家对人性善的认识。这也就是说,在儒家那里,人性问题与治国方略二者之间是互相作用、互相影响、互相深化的互为过程,其内因逻辑推理如下:善→人可信→为政在人→人有“德”!

本文编号:27780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27780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073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