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质性:卢梭公意思想中的隐匿命题
发布时间:2021-03-24 02:47
卢梭的公意理论是政治的核心命题,此后的政治哲学和政治科学都只不过是在寻求更大可能地接近公意的方式而已,公意也是制宪权、政治共同体的思想源泉;但是,公意却常常背负着"多数人的暴政"的包袱。卢梭并非没有意识到这种可能,他之所以强调公意不会出错,乃是因为他的公意理论隐藏着一个前提:同质性。同质性是社会契约得以签订的基础,是公意得以出现的内在规定性,也是防止公意可能出现的暴虐的基础。同质性的基础是人类学的,在政治哲学中被塑造为民族、宗教或阶级:民族是西方国家最重要的同质性标准,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无产阶级同质性,则为新中国成立后的政治实践提供了重要指导。即便在同质性的保证下,公意在实践中仍旧有可能异化,而这是政治生活难以避免的代价。
【文章来源】: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9,12(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社会契约塑造公意
(一)全体人的社会契约
(二)不死的社会契约
二、公意的两重困境及解决
三、同质性作为公意的实质前提
(一)社会契约的前提
(二)化解公意的暴虐
四、同质性的判断与塑造
(一)同质性如何判定
(二)同质性如何塑造
五、公意与不宽容
(一)同质性与不宽容
(二)政治生活的代价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缔造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奠基历程[J]. 常安. 学术月刊. 2019(09)
[2]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法:社会主义的视角[J]. 常安.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04)
[3]法学知识“去苏俄化”的表达与实质——以刑法学为分析重点[J]. 邵六益. 开放时代. 2019 (03)
[4]整体主义的陷阱制宪权和公意理论检讨[J]. 张千帆. 中外法学. 2018(02)
[5]社会团结的悖论:变动社会下的法治秩序——以“许云鹤案”为切入[J]. 邵六益. 天津法学. 2015(01)
[6]重新发现真实的个人:现代社会中的激情回归[J]. 邵六益.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14(Z1)
[7]人类学与文化转型——对分离技术的逃避与“在一起”哲学的回归[J]. 赵旭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8]在一起:一种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新视野[J]. 赵旭东.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9]没有社会的社会契约——对卢梭公意理论与传统民意观的批判性考察[J]. 张龑. 清华法学. 2012(06)
[10]思想实验及其法学启迪[J]. 凌斌. 法学. 2008(01)
本文编号:3096907
【文章来源】:中国延安干部学院学报. 2019,12(06)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12 页
【文章目录】:
一、社会契约塑造公意
(一)全体人的社会契约
(二)不死的社会契约
二、公意的两重困境及解决
三、同质性作为公意的实质前提
(一)社会契约的前提
(二)化解公意的暴虐
四、同质性的判断与塑造
(一)同质性如何判定
(二)同质性如何塑造
五、公意与不宽容
(一)同质性与不宽容
(二)政治生活的代价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缔造社会主义的中华民族大家庭——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奠基历程[J]. 常安. 学术月刊. 2019(09)
[2]理解民族区域自治法:社会主义的视角[J]. 常安.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9(04)
[3]法学知识“去苏俄化”的表达与实质——以刑法学为分析重点[J]. 邵六益. 开放时代. 2019 (03)
[4]整体主义的陷阱制宪权和公意理论检讨[J]. 张千帆. 中外法学. 2018(02)
[5]社会团结的悖论:变动社会下的法治秩序——以“许云鹤案”为切入[J]. 邵六益. 天津法学. 2015(01)
[6]重新发现真实的个人:现代社会中的激情回归[J]. 邵六益. 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 2014(Z1)
[7]人类学与文化转型——对分离技术的逃避与“在一起”哲学的回归[J]. 赵旭东.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02)
[8]在一起:一种文化转型人类学的新视野[J]. 赵旭东.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3(03)
[9]没有社会的社会契约——对卢梭公意理论与传统民意观的批判性考察[J]. 张龑. 清华法学. 2012(06)
[10]思想实验及其法学启迪[J]. 凌斌. 法学. 2008(01)
本文编号:30969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30969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