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近代历史图景中虚无主义的表现形态、演进动力及应对经验

发布时间:2021-10-08 18:48
  近代以来,虚无主义开始在中国出现,并在历史、民族和文化等领域不断衍生,形成了虚无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图景中的表现形态,即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和文化虚无主义三种样态。从虚无主义的演进逻辑来看,西方"虚无主义"强势传入的外部冲击力、社会舆论中由怀疑氛围逐渐聚拢而催生的现实生成力以及中国传统思想中"虚无"基因的历史根源力,共同交织为虚无主义成型的三重动力。为警惕和防范虚无主义的进一步扩散,近代历史中积累的以历史眼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以民族情怀驳正民族虚无主义和以文化省思肃清文化虚无主义等应对经验,为当下克服虚无主义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文章来源】:理论导刊. 2019,(07)北大核心

【文章页数】:7 页

【文章目录】:
一、表现形态:虚无主义如何出场?
    (一) 历史虚无主义
    (二) 民族虚无主义
    (三) 文化虚无主义
二、演进动力:虚无主义如何成型?
    (一) 外部冲击力:西方“虚无主义”的强势传入
    (二) 现实生成力:社会舆论的怀疑氛围逐渐聚拢
    (三) 历史根源力:中国传统思想中的“虚无”基因
三、应对经验:虚无主义如何克服?
    (一) 历史眼光:批判历史虚无主义
    (二) 民族情怀:驳正民族虚无主义
    (三) 文化省思:肃清文化虚无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俄国民粹主义在中国的初始传播及其特点[J]. 鲁法芹,蒋锐.  当代世界社会主义问题. 2018(01)
[2]中国共产党反对“历史虚无主义”的历史考察[J]. 周良书.  中国高校社会科学. 2017(02)
[3]“虚无党”话语在中国:从传入到传播(1900-1930)[J]. 杨哲.  现代哲学. 2016(06)
[4]虚无之为主义——“虚无主义”概念使用模式分析[J]. 马新宇.  社会科学辑刊. 2015(05)
[5]青年运动与革命运动[J]. 敬云.  中国青年. 1923 (06)



本文编号:342475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342475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e018***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