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网络政治动员:一种非对称态势
本文关键词:论网络政治动员:一种非对称态势,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网络政治动员是政治动员在现实空间和网络虚拟空间的转化和联动,其核心机制是虚实转化,在虚实转化过程中发生了动员空间、动员主客体存在形式、政治信息与政治力量的三层相互关联的转化。动员主体的牵引力、网民诉求的自驱力、网络信息的催化力、网络环境的支持力相互作用是推动自发性网络政治动员蓬勃发展的动力。网络政治动员是一种新的政治提取能力,体制外成员更善于通过它获得同政府和传统权威抗争的力量。自发性网络政治动员的发展态势与政府网络政治动员的发展态势呈现出明显的非对称性。对自发性网络政治动员的治理,相对于西方国家的法治路径和技术路径,以人民战争思想为指导的政治路径更值得继续尝试和进一步完善。
【作者单位】: 东北大学文法学院;东北大学行政管理学院;
【关键词】: 网络政治动员 网络虚拟空间 虚实转化 力量
【分类号】:D08;G206
【正文快照】: 网络政治动员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与政治局势下,动员主体为实现特定的目的,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平台在网络虚拟空间有意图地传播针对性的信息,诱发意见倾向,获得人们的支持和认同,号召和鼓动网民在现实社会进行政治行动,从而扩大自身政治资源和政治行动能力的行为和过程。网络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刘力锐;张雷;;网络政治动员的消极影响及治理[J];石家庄学院学报;2006年01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万资姿;网络伦理与既有伦理的差异与联系[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年02期
2 张本英;评英国“1830年代理论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5期
3 庄德水,胡松;论政治文明视角下的群众监督[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年03期
4 汪明香;从“文化帝国主义”到“跨文化传播”[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5年01期
5 陈颖洲,徐钝;基本人权:宪法之终极追求[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6期
6 叶常林;李瑞华;;公共权力监督模式的历史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7 何秉松,廖斌;恐怖主义概念比较研究[J];比较法研究;2003年04期
8 马维娜;文化再制中的教育公平——在现实与虚拟中跃迁的教育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9 李元;;网络信息共享与信息独占问题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刘津,边琪;博客“私人日志”传播特征初探[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威;;QMC研究初探[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2 陈霖;;论新闻舆论监督与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Ⅰ)[C];2006年
3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4 白永青;侯剑华;刘洋;;网络生态系统基本理念初探[A];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李淑红;;网络时代思维的历史积淀[A];新环境下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第六届中国社区和乡镇图书馆发展战略研讨会征文集(下册)[C];2007年
6 李荣娟;;和谐社会构建中的政府功能[A];湖北省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7年
7 刘铁峰;;当前城市建筑规划的个性缺失[A];湖南省城市文化研究会第三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8 王立行;;健全与完善构建和谐社会的体制和机制[A];坚持科学发展 构建和谐社会——全国社科院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第十二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9 许金叶;;工作组网络计算:信息经济下的班组经济核算[A];当代管理会计新发展——第五届会计与财务问题国际研讨会论文集(上)[C];2005年
10 朱光喜;;西方国家选民问责政府的路径分析——兼谈西方国家选举对政府问责的影响[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共德;互联网精神交往形态分析[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刘翌;我国公司治理文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2年
3 张胤;数字化之道与课程建构[D];南京师范大学;2003年
4 马治国;网络教育本质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5 邵育群;美国国会与台湾问题(1979-2002)[D];复旦大学;2003年
6 刘豫川;论网络经济条件下的区域经济发展[D];四川大学;2003年
7 邹s,
本文编号:48908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4890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