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孔子和谐思想与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7 13:04

  本文关键词:孔子和谐思想与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孔子和谐思想 当代和谐文化 继承与批判


【摘要】:和谐不仅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思想观念,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和谐理念和根本精神。孔子开创的儒学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主流,其中所蕴含的和谐思想是构成儒家思想体系的重要内容,大量精华的和谐智慧饱含其中,对中国传统文化优秀和谐理念的产生和发展的影响极其深远。和谐作为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理念犹如是打开儒家思想大门的一把钥匙。而在当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就需要利用孔子和谐思想这把钥匙,打开建设和谐文化的大门,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进程,推动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建设的大繁荣大发展。 孔子和谐思想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和谐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人与自然之和谐;人与自身之和谐;人与人之和谐以及人与社会之和谐。这些和谐思想中的精华和优秀成分不但在历史上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而且也具有超越时空的普遍价值,为当代和谐文化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迪和借鉴,重新审视和梳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思想,积极发掘这一思想的现代意蕴,对于今天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大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当今的文化改革也为传统和谐文化的发展和流传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历史机遇,因此,如何抓住这一历史机遇借以大力弘扬和发展传统和谐文化是一个值得去深入研究的问题。 本文以中国传统孔子和谐思想为指导,以中国现代化进程为时代背景,运用文献研究法、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以及比较研究法对当代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的建设进行深入研究,力求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由于孔子和谐思想是属于当时时代的产物,即便是优秀精华的思想很多,也在很多方面存在不可避免的阶级性和局限性,因此,在继承和借鉴的同时,要科学对待传统文化中的孔子和谐思想,坚决反对原样照搬,根据当今时代所处的实际环境进行适当且必要的梳理和改造,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让其精华、和谐的文化血脉在当代和谐文化的建设过程中得以传承。
【关键词】:孔子和谐思想 当代和谐文化 继承与批判
【学位授予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09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8
  • 目录8-10
  • English Catalog10-12
  • 1 绪论12-19
  • 1.1 课题背景12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12-14
  • 1.2.1 研究目的12-13
  • 1.2.2 研究意义13-14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14-17
  • 1.3.1 国内研究现状14-15
  • 1.3.2 国外研究现状15-17
  •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17
  • 1.4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17-19
  • 1.4.1 研究方法17-18
  • 1.4.2 创新点18-19
  • 2 孔子和谐思想与当代和谐文化相关问题19-31
  • 2.1 孔子和谐思想的历史背景和主要内容19-24
  • 2.1.1 孔子和谐思想的历史背景19-20
  • 2.1.2 孔子和谐思想的主要内容20-24
  • 2.2 当代和谐文化提出的背景和主要内容24-28
  • 2.2.1 当代和谐文化提出的背景24-26
  • 2.2.2 当代和谐文化的主要内容26-28
  • 2.3 孔子和谐思想与当代和谐文化的关系28-30
  • 2.3.1 孔子和谐思想与当代和谐文化的区别28-29
  • 2.3.2 孔子和谐思想与当代和谐文化的联系29-30
  • 2.4 本章小结30-31
  • 3 孔子和谐思想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影响31-38
  • 3.1 孔子和谐思想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积极影响31-34
  • 3.1.1 强调尊重自然规律31
  • 3.1.2 重视完善自身修养31-32
  • 3.1.3 提倡以和为贵32-33
  • 3.1.4 坚持以人为本33-34
  • 3.2 孔子和谐思想对当代和谐文化建设的消极影响34-37
  • 3.2.1 过于强调顺应天命34-35
  • 3.2.2 过分重视人际中的差等关系35-36
  • 3.2.3 偏重道德自律36
  • 3.2.4 过于看重群体价值36-37
  • 3.3 本章小结37-38
  • 4 继承孔子和谐思想精华 建设当代和谐文化38-48
  • 4.1 汲取孔子和谐思想之精华建设当代和谐文化38-42
  • 4.1.1 对天人关系的辩证认识有利于人与自然发展38-39
  • 4.1.2 言行一致的修身标准有利于人类实现身心合一39-40
  • 4.1.3 宽和处世的生存态度有利于实现人与人和谐相处40-41
  • 4.1.4 树立正确的人本观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进步41-42
  • 4.2 摒弃孔子和谐思想之糟粕建设当代和谐文化42-46
  • 4.2.1 打破宗教神秘主义束缚倡导科学可持续发展42-43
  • 4.2.2 废除封建等级观念树立科学的平等观43-44
  • 4.2.3 加强道德法制体系建设构建和谐文化的保障机制44-45
  • 4.2.4 注重培育个人自主意识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45-46
  • 4.3 本章小结46-48
  • 结论48-49
  • 参考文献49-52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52-53
  • 致谢5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勇;;工程伦理教育研究——基于交叉学科视角[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5年01期

2 于红梅;;民族高校“思政课”中的情感教育运用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5年02期

3 张玉莲;;红色文化资源与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J];井冈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1期

4 姜南;;“两岸三地”实验话剧现代性初探[J];淮阴工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5 王跃钦;詹志华;;论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五位一体”的哲学意蕴——基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6 赵丽琴;卫崇文;;上党地区的赛社文化与民间法[J];民族论坛;2015年02期

7 沈瑞英;;转型社会利益与价值关系新思维[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2期

8 杨红莉;;沥血的乡村经验与素朴的乡土叙事——《赤驴》阅读印象[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9 张子麟;宋蕊;;马克思主义利益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J];石家庄学院学报;2015年02期

10 冯菊香;;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品牌传播研究——以罗城仫佬族“依饭节”为例[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5年01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申文蕊;试论我国制度伦理建设的社会基础[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2 王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社会基础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3 吕海飞;“中国风”歌曲中文化词语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4 高珍辉;彝族作家杨佳富文学创作论[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5 孔莹杰;哈尼族女性文学中的哈尼女性形象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6 刘静;自然灾难题材文艺作品审美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7 周英勇;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发展危机问题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张琪;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群众基础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9 张虎军;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学的要素、内容和功能分析[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10 杨云鹤;马克思主义理论接受心理的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5536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5536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6af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