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董仲舒政治思想新视角的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7 08:13

  本文关键词:董仲舒政治思想新视角的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 德主刑辅 保民养民


【摘要】:董仲舒是西汉时期著名的儒学家、哲学家和今文经学大师,兼收阴阳家、道家和法家的思想,是中国儒学发展史和中国思想史上又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和“大一统”政治思想为君主一统天下奠定了理论基础;“天人合一”理论又神化了君权,使君主专制进一步得到强化;他的“三纲五常”政治伦理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德治主义思想又确立了中国古代趋善求治政治文化的基本模式。所以董仲舒的哲学与政治思想是与专制王权密切联系在一起的,逐渐成为中国专制社会的基本指导思想。这在当时及以后的朝代里,都发挥了相当大的影响力。虽然董仲舒的思想在古代影响力很大,可是他的政治理论又多被后人的科学观念批评为“专制”、“荒唐”或“为强化君主专制与集权提供理论依据”。然而,这样的批评实际上是从现代人的立场和视野出发,忽略了古人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本文试图回到董仲舒所处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该时代的社会政治需求,先从社会变迁与政治理论需求角度出发,汉初曾发挥重大作用的黄老思想因权利集中控制不足而明显不适应汉武帝时期的社会需要,而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更有利于汉武帝时期的社会稳固,并初步实现了治国指导思想的转变。再通过对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体系,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天人合一”的尊君、抑君思想和“三纲五常”的政治伦理思想的研究和分析,,了解到董仲舒天人哲学的重点在“人”,而不在“天”,而且保持了儒家积极有为的人文精神,正因为这样,他才能实地提出许多惠民便民的政治措施,使大一统的皇帝在意志上、行为上有所畏忌,以便接受儒家的政治思想,达到儒家民本思想对天道观念的代替。所以,董仲舒的这套以阴阳学为方法,以儒学为宗旨的天人哲学体系,最可贵的是能在儒家与阴阳家思想合流的激变中,把握儒家的真精神。 董仲舒的政治主张并非完美无瑕,当时空条件改变时,他的理论也难免有弊端。可是他的大部分论证,都是直接或间接为了完成“保民养民”的理想而提出的。所以,在回到历史背景的基底下,都很容易得到合理的诠说和令人同情的理解,更容易看清楚先秦儒家“以民为本”、“保民养民”的理想不断地在他的学说中得到继承与发展,这也正体现了董仲舒的哲学思想和政治思想的真正价值与意义。
【关键词】:独尊儒术 天人感应 德主刑辅 保民养民
【学位授予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92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9
  • 引言9-13
  • (一) 选题意义9-10
  • (二) 研究现状10-11
  • (三) 研究方法11-13
  • 一、 汉武帝时的社会变迁与理论需求的转向13-18
  • (一) 西汉初年政治的“表”与“里”13-15
  • (二)汉武帝时期的社会变迁与新的理论需求15-18
  • 二、 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哲学基础与思想方法18-23
  • (一) 天人哲学的基础18-20
  • (二) 天人哲学的方法20-23
  • 三、 董仲舒政治思想的主要内容23-29
  • (一) 政治“大一统”与文化“大一统”23-25
  • (二) “天人合一”的尊君、抑君思想25-26
  • (三) “三纲五常”的政治伦理思想26-27
  • (四) 德主刑辅的德化主义27-29
  • 四、 董仲舒政治思想的再认识29-35
  • (一) 民本思想对天道观念的替代29-30
  • (二) 灾异之说的变异30-32
  • (三) 董仲舒春秋之学的特殊功能32-35
  • 结论35-37
  • 参考文献37-38
  • 致谢38-3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赖美琴;董仲舒政治哲学阐析[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2 黄新宪;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探略[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5期

3 朱人求;;董仲舒教化哲学研究[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4 黄孔融;王国聘;;论董仲舒的生态哲学思想[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王传林;;略论董仲舒政治伦理之制衡理念及机制[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8期

6 吴光;;论董仲舒的政治改革思想——兼论其天道观的德治本质[J];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1年02期



本文编号:5526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5526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15b***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