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托邦思想当代价值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15:04
本文关键词:乌托邦思想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乌托邦思想被称为一种“早熟的真理”和理想主义,展现了一种人本主义的情怀,激励着人们批判现实,发现现实中的不足和肮脏的东西,追求未来美好的生活。尽管乌托邦思想的设想未必能实现,但它依然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作为彼岸世界的乌托邦思想消失了,那么,此岸世界终会被工具理性主义腐蚀掉。 乌托邦思想是一种反思的、批判的、超越的、理想主义的思想体系。马克思和恩格斯充分地肯定了乌托邦思想家的历史功绩,分析了乌托邦思想为什么只是空想,而没有成为一种科学的学说。马克思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创立实践本体论,找到了无产阶级解放道路。乌托邦思想作为推动人类社会文明和促进社会变革的一种精神动力,其本身具有解放人的思想的潜力、批判现实社会不足的能力和超越现实为人类社会发展树立长远目标的价值。乌托邦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发现了人的价值,关注的是俗人的生活方式,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来源之一。因此,通过对历史和现实的充分解读,乌托邦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同时,乌托邦思想家的教育思想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乌托邦思想 马克思主义 当代价值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091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9
- 引言9-10
- 第1章 乌托邦思想的历史演变及产生原因10-17
- 1.1 乌托邦思想的历史演变10-13
- 1.1.1 萌芽时期10
- 1.1.2 发展时期10-11
- 1.1.3 成熟时期11-13
- 1.2 乌托邦思想的产生原因13-17
- 1.2.1 社会原因13-15
- 1.2.2 理论来源15
- 1.2.3 心理起因15-17
- 第2章 乌托邦思想的内涵及理论局限17-27
- 2.1 乌托邦思想的内涵17-22
- 2.1.1 乌托邦思想的反思性17-18
- 2.1.2 乌托邦思想的批判性18-20
- 2.1.3 乌托邦思想的超越性20-21
- 2.1.4 乌托邦思想的理想性21-22
- 2.2 乌托邦思想的理论局限22-27
- 2.2.1 理论本体的错误23-24
- 2.2.2 方法体系的缺失24-27
- 第3章 乌托邦思想的当代价值体现27-42
- 3.1 乌托邦思想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27-29
- 3.1.1 乌托邦思想能批判现实不足28-29
- 3.1.2 乌托邦思想为人类构建理想目标29
- 3.2 乌托邦思想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29-32
- 3.2.1 乌托邦思想解放了人的思想30-31
- 3.2.2 乌托邦思想唤醒了人的尊严31
- 3.2.3 乌托邦思想激发了人的潜能31-32
- 3.3 乌托邦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的影响32-35
- 3.3.1 关于所有制的思想33
- 3.3.2 关于未来社会分配制度33-34
- 3.3.3 关于民主政治的思想34
- 3.3.4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34-35
- 3.4 乌托邦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借鉴意义35-37
- 3.4.1 乌托邦思想对中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影响36
- 3.4.2 对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改革的贡献36-37
- 3.5 乌托邦思想对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37-42
- 3.5.1 对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启示38-39
- 3.5.2 对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启示39-40
- 3.5.3 对思想政治教育介体的启示40-41
- 3.5.4 对思想政治教育环体的启示41-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5
- 致谢45-46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46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姚建斌;乌托邦小说:作为研究存在的艺术[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2期
2 汪行福;;乌托邦精神的复兴——西方马克思主义对乌托邦的新反思[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3 沈慧芳;;乌托邦精神的意蕴及其理论与实践价值[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4 张彭松,王雪冬;乌托邦的内涵及其现代性审视[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5 单中惠;刘亮;;社会精英与统治秩序:西方雄辩家教育的阐释与诉求[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年02期
6 董四代;;乌托邦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关系研究述评[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7 孙代尧;;马克思恩格斯无产阶级革命策略思想的演进——被误读的恩格斯晚年思想[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8 李雁;;论乌托邦精神的三个纬度[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9 王清风;杨菊香;;论教师职业道德与教师专业发展[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10 董四代;王海林;;乌托邦及其在现代社会变革中的意义[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本文编号:5634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5634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