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批判与建构:卢梭的个人和公共空间关系思想研究

发布时间:2017-07-19 15:11

  本文关键词:批判与建构:卢梭的个人和公共空间关系思想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心理原罪 个人空间 公共空间 良治社会 公意 公民宗教


【摘要】:卢梭思想宏大而庞杂,但是他的思想存在两个明显的特征。第一是思想的批判性和建构性功能并存,第二是思想的冲突性与和解性并存。个人空间和公共空间的关系或许能够成为卢梭思想研究的一个切入角度。论文第一章“绪论”部分概括了卢梭思想的国内和国外研究现状。学术界虽然没有以卢梭的个人和公共空间为主题的研究成果,但是普遍观察到了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是卢梭思想的应有之意。 卢梭的建构思想以他的人性论为前提,即论文第二章“心理原罪:卢梭批判和建构思想的原点”。人性原本只有两个自然的基本禀赋:自爱和同情。从自然人不会有意为恶这一点来看,人自然上是善的。关于卢梭自然人性善的判断,学术界的分歧不大。但是,大部分研究者没有发现卢梭人性判断的复杂性。他实际上认为,人类只要发生相互交往而进入社会状态,原本无辜的自爱就会异化为自尊。笔者称卢梭加之于社会状态当中的自尊为人性的心理原罪。因此,卢梭也就对人性做了双重的判定。自然善是人性的初级判定,而心理原罪是人性的高级判定。心理原罪是人性和社会罪恶的源头。人性当中的心理原罪因此是卢梭批判和建构思想的原点。卢梭对人性的双重判定决定了他建构思想理路的多样性。他的建构思想就是要在个人和公共空间的不同关系纬度下来治愈人性的心理原罪。 论文第三章“波兰:极端公共空间路径”是卢梭所开出的第一张医治药方。他对波兰宪政改革的建议正好落脚于极端公共空间路径之上。个人和社会、政治和道德在这种路径下没有区分。个人的全部情感被转化为伟大的爱国心和公共美德,一个人只能有一种自尊的方式,只能有一种爱的表达方式。政治国家通过社会意见、公共教育和宗教等形式重新规制了个人心中的心理原罪。但是,极端公共空间路径牺牲了个人空间和个人情感的多样性,以及个人道德权利的主体性。虽然有着崇高的德性理由,强大的政治国家也无法满足人性的复杂和多样需求。 物极必反,个人公共德性的幸福也可能会演变为生不如死的压力。论文第四章“孤独行走:极端个人空间路径”是卢梭为人们开出的第二张治愈心理原罪的药方。在极端个人空间路径之下,由于他者的缺失,个人心中的心理原罪不再具有发生作用的条件。个人完全处于类似于自然人的无辜自爱的情感逻辑支配之下,远离了情感的自我消耗。个人在该路径下重新回归自然,并且能够获得朴素的信仰。但是,个人在免除心理原罪和虚妄情感的同时,温情的个人生活、积极的公共道德也一并被抹杀了。极端个人空间路径自身也是不完满的,因为它同样无法满足人性的复杂和多样需求。 为了在个人和公共空间的关系天平上保持平衡,卢梭必须开出更加全面的药方,即克拉朗式的亲密家庭、乡村社群路径和混合路径,即论文第五、六两章。克拉朗源自于卢梭的小说《新爱洛伊丝》(或称《朱丽》)。因为克拉朗独特的地理和人文风貌,个人的心理原罪既得到了限制,又能发展成为友谊、爱情、亲情等积极的个人德性和有限空间范围内的公共德性。良治社会的混合路径则同时吸收了极端公共空间路径、孤独行走的极端个人空间路径和克拉朗路径的好处,显得更加有效与合理。在良治社会的混合路径之下,卢梭通过公意和公民宗教的形式在个人和公共空间之间找到了最大的和解之道。个人的心理原罪既可以被转化为积极的个人德性,又可以被转化为对共同体崇高的爱。良治社会同时也是一个教育、宗教、政治和社会等各项制度都十分健康的社会形式。 论文第七章“总结与反思”全面总结了卢梭的建构思想,并对相关的话题进行了反思性的讨论。如果混合路径还存在什么缺陷的话,那就只能是它的完美化自身所造成的。混合路径仍然存在着或隐或现的各种矛盾。但是,卢梭思想的贡献之处就在于他面对这些矛盾时所采取的态度。他承认个人和公共空间各自的合理性,同时正视它们之间的矛盾,进而努力调和矛盾。两者最终只能是相互定义和相互建构的。当卢梭试图调和个人和公共空间的关系时,他采用了公民宗教的形式。可是,他的公民宗教理论与其说是可供实施的计划,不如说是指导性的原则。卢梭为现代社会提供道德、心理支撑的任务远没完成。
【关键词】:心理原罪 个人空间 公共空间 良治社会 公意 公民宗教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091
【目录】:
  • 内容摘要6-8
  • ABSTRACT8-13
  • 第一章 绪论13-48
  •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和意义13-18
  • 第二节 国内研究综述18-30
  • 第三节 国外研究综述30-39
  • 第四节 研究方法、创新之处和论文框架39-48
  • 第二章 心理原罪:卢梭批判与建构思想的原点48-93
  • 第一节 自然善:人性的初级判定49-59
  • 第二节 自然状态跌落过程:物理和心理结构的双重变化逻辑59-73
  • 第三节 心理原罪:人性的高级判定73-83
  • 第四节 双重人性判定下的建构理路:个人和公共空间关系的角度83-93
  • 第三章 波兰:极端公共空间路径93-118
  • 第一节 互不区分的个人与国家、政治与道德94-98
  • 第二节 心理原罪矫治:爱国情感的可能与条件98-106
  • 第三节 心理原罪矫治:爱国情感塑造的方式106-113
  • 第四节 得失之间,如何选择113-118
  • 第四章 孤独行走:极端个人空间路径118-140
  • 第一节 孤独行走状态阐释119-128
  • 第二节 自然与信仰128-133
  • 第三节 生命是否如此之轻?133-140
  • 第五章 克拉朗:个人和公共空间的有限和解140-159
  • 第一节 克拉朗状态阐释141-148
  • 第二节 个人与公共空间的有效融合148-154
  • 第三节 克拉朗之重与轻154-159
  • 第六章 良治社会:个人和公共空间的最大和解159-205
  • 第一节 良治社会与公民宗教161-174
  • 第二节 良治社会与公意174-190
  • 第三节 无处不在的困境190-195
  • 第四节 希望及其限制:混合路径之总结195-205
  • 第七章 总结与反思205-223
  • 第一节 卢梭建构思想的有效性及其困境205-208
  • 第二节 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嵌合208-215
  • 第三节 公民宗教与现代社会215-223
  • 参考文献223-242
  • 附录一 卢梭生平和著作年表242-246
  • 附录二 卢梭人生地理轨迹图246-248
  • 后记248-249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249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沪宁;;卢梭政治思想的绵延 《社会契约论》读后札记[J];读书;1981年12期

2 曹卫东;卢梭是个保守主义者[J];读书;2002年01期

3 伍俊斌;;卢梭政治合法性思想评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年08期

4 赵林;卢梭宗教思想初探[J];法国研究;1997年01期

5 马衍明;自然的追寻——卢梭“回归自然”思想初探[J];法国研究;2002年01期

6 储建国;卢梭的民主混合制思想[J];法国研究;2004年01期

7 赵霏;;政治自由与社会平等——孟德斯鸠与卢梭的政治法学思想比较[J];法国研究;2006年02期

8 李嘉懿;;自然人性的回归——论卢梭《忏悔录》对郁达夫《沉沦》的影响[J];法国研究;2007年04期

9 陈祖召;;洛克和卢梭国家观比评[J];法国研究;2011年04期

10 郑伟;试论卢梭的公意学说[J];法国研究;1996年01期



本文编号:56349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56349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1d8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