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与卢曼:市民社会的分化与整合
本文关键词:马克思与卢曼:市民社会的分化与整合
【摘要】:在马克思看来,国家和市民社会的分离是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引发的发生在工业社会中的社会分化。由于马克思把市民社会看作是存在利益冲突的阶级社会,因而市民社会的整合将以消除阶级对立的形式来完成。卢曼则从功能分化的现代社会出发,认为社会可以被看作具有功能分化的系统,通过各子系统之间的协调和沟通保持系统的统一性。然而,由于子系统之间的沟通成为可能的边界恰恰意味着系统本身彻底整合的不可能性。虽然两者的社会理论在前提和结论上存在差异,但基于社会是由相互交往和沟通的人组成的这一事实,无论何种形式的社会学理论,都离不开"信任"这一基本的社会事实。
【作者单位】: 华南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关键词】: 市民 社会分化 整合 信任
【分类号】:A811;D032
【正文快照】: 马克思认为,构成唯物史观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的存在,因而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不是教条,而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1](P67)因而全部社会变化的原因便不能到人们的观念中去寻找,而应该到现实的经济生活中去寻找。由于生产力的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郗戈;;现代性的基础:市民社会的分裂与整合[J];天津社会科学;2010年0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四海;;信任与确定性的寻求[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5期
2 杨丽贤;;谈大学出版社内部信任关系的构建[J];出版发行研究;2011年06期
3 欧阳彬;;货币的社会逻辑:论货币社会学的构建[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3期
4 林滨;;从道德危机到存在危机——重建社会信任的思考[J];道德与文明;2011年05期
5 曾坚;;信赖保护原则的实有功能及其实现[J];东方法学;2009年02期
6 肖建华;唐玉富;;论法院调解保密原则[J];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04期
7 刘文会;;人格信任的社会与伦理化的法律——从信任结构看传统中国社会法律的主要品性及其现代转型[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8 黄惠;;信任的生产与再生产:大学生换客行为的社会学释读[J];湖北社会科学;2008年11期
9 艾明江;;基于公共理性视野的政府信任流失分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2年01期
10 戴月华;;发生论视野下复杂性问题的双重语境分析[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江;;信任文化探究——读《论语》之后[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2 徐晓林;朱国伟;;论我国横向府际行政协调的十大转向[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3 郭晓科;李欢;;虚拟社区信任机制研究——以艾滋病友论坛求医行为为例[A];2012年度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12年
4 井世洁;杨宜音;;中国民众社会信任感的阶层及区域特征[A];中国城市化进程的社会心理研究[C];2012年
5 郭秀芝;孟祥山;刘然;王伟;;新媒体与健康传播背景下信任度调查[A];第八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优秀论文集[C];2013年
6 岳永逸;;城市生理学与北京天桥的“下体”特征——兼论“杂吧地”的认知意义[A];都市文化研究(第4辑)——全球化进程中的上海与东京[C];2007年
7 王宏玉;;真实与假象——对我国犯罪学实证方法研究之思考[A];中国犯罪学年会论文集(2010年度)[C];2010年
8 杨阳;;简论犯罪学实证研究方法[A];中国犯罪学年会论文集(2010年度)[C];2010年
9 马章民;;宪法颁布三十年来刑法理念的发展[A];第三届河北法治论坛论文集[C];2012年
10 生建华;吴宏文;;论基于信任的主审法官责任制之构建——以角色理论为分析工具[A];全国法院第二十六届学术讨论会论文集:司法体制改革与民商事法律适用问题研究[C];201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杨道宇;课程效能生成的原理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刘达禹;国家控制与社会自主[D];吉林大学;2011年
3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4 杨茜;民国时期上海民俗书刊出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刘泓呈;中国法:走在想象与真实之间[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6 谢宝婷;社会信任的困境与基础[D];上海大学;2011年
7 杨缨;信任视角下社会资本的界定、测度与验证[D];浙江大学;2011年
8 崔驰;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合作型劳动关系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9 房丽;数罪并罚限制加重原则之解构[D];吉林大学;2012年
10 袁松;富人治村—浙中吴镇的权力实践(1996-2011)[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阎守娟;个体/集体主义文化倾向对团队学习的影响探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2 韩德宝;长春市民社会捐赠信任感考察研究[D];长春工业大学;2010年
3 郭艳飞;我国地方政府信任危机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王素芳;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信任的缺失与重建[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5 李岚;社会转型期我国制度信任的现状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戴若愚;当代中国政治信任道德基础的衰落与重建[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王晓琳;当前我国政府信任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8 柴紫慧;嵌入式生存:社区商店生存策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艳秋;重建我国农村社会政治信任的路径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10 阳振华;当代中国社会信任的危机与重塑[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唐爱芳,王燕;国家与社会框架中的市民社会研究[J];新疆社科论坛;2002年06期
2 杨友孙,胡淑慧;全球化与全球市民社会的兴起[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郁建兴,吕明再;治理: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理论的再出发[J];求是学刊;2003年04期
4 蔡拓,刘贞晔;全球市民社会与当代国际关系(下)[J];现代国际关系;2003年01期
5 王建斌;市民社会与中国现代化[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6 李骏;社区建设:构建中国的市民社会[J];唯实;2003年04期
7 刘新莉;市民社会的建构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意义[J];红河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8 张俊杰;我国市民社会发展的历史必然性及基本路径[J];理论前沿;2004年17期
9 鲍景华;市民社会基本概念梳理[J];中共四川省委省级机关党校学报;2004年03期
10 林娜;论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定位及超越[J];东南学术;2004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智勇;薛新娅;;市民社会与中国选择——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谈起[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童海芳;;走向和谐——试论我国市民社会的法治构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李钧;;公共空间与生活诗学——30年代的市民社会与市民小说摭谈[A];都市文化研究(第3辑)——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C];2007年
4 张海夫;;从市民社会走向城市和谐[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方印;;生态市民社会建设与民法生态化课题研究论纲[A];贵州法学(2014年第9期)[C];2014年
6 曹闻民;;公共性的特质——兼论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阿拉斯代·麦金太尔;王金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条未行之路”[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8 赵可;;浅论葛兰西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王勇;;市民社会涌动下小城镇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A];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荆;;近现代中国的政权与社会:概念、史实、线索、个案、感想[A];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障与区域社会[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昌奇(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市民社会的三种话语[N];长江日报;2005年
2 肖岁寒;何谓“市民社会”?[N];中国社会报;2000年
3 徐u!民;对市民社会的历史解读[N];光明日报;2007年
4 顾骏;什么是“市民社会”[N];解放日报;2007年
5 陈创生;市民社会与我国和谐社会构建[N];学习时报;2006年
6 乔新生;“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不是一回事[N];北京日报;2008年
7 韩立新;市民社会与社会主义的关系[N];学习时报;2008年
8 乐清市委党校 谢安民;从熟人社会到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N];温州日报;2008年
9 王新生;市民社会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N];学习时报;2008年
10 李公明;公民是市民社会的……真正灵魂[N];东方早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志勇;论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D];吉林大学;2010年
2 胡晓;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阈下网络公共领域治理[D];中南大学;2013年
3 王代月;黑格尔和马克思市民社会问题解决路径比较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4 王文晶;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困境及出路[D];吉林大学;2010年
5 高峰;当代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李永忠;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阈下的中国公民社会建设[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
本文编号:7267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7267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