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历史演变探析

发布时间:2017-08-23 19:34

  本文关键词:卢卡奇物化理论的历史演变探析


  更多相关文章: 卢卡奇 物化 历史演变


【摘要】:异化概念源远流长,是西方思想史上一个重要的理论范畴,,在步入现代化过程中异化更是成为了不可回避的现实问题。不同的时代孕育出不同的伟大思想家对异化问题的关注、思考。马克思首创异化劳动理论,展开了对社会中的异化问题的深入批判,揭开了“历史之谜”。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卢卡奇站在时代的前沿,将对异化问题的思考集中于物化理论的研究中。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在1923年发表的《历史与阶级意识》中首次提出,此时他并没有看到在1932年发表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他将异化表述为物化,直到晚年卢卡奇才将物化、异化、对象化区分开。卢卡奇倾其一生深入异化的分析、批判,不断寻求克服异化的途径。对异化的克服经历了从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的主体无产阶级意识的唤醒到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存在中的日常生活、意识形态、合类性和人性的角度科学的探索,人的个性得以全面的发展。卢卡奇提出物化理论的时代不同于马克思,异化的克服通过社会革命、政治解放已经过时,异化所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不仅涉及人的活动还波及到了政治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直抵人的心灵深处。因此,此时异化的解决更需要来自精神的解放。卢卡奇在仅读到马克思《资本论》等面世的部分著作的前提下,将隐藏在马克思经济学分析下的历史哲学批判逻辑挖掘出来,并挖掘了文化层面的新角度。物化理论是卢卡奇结合时代特征,对马克思主义的新解读、深入化。当今,时代在发展,异化问题呈现出新的特点,如何更好的解决异化问题,让人们更有尊严的生活,深入研究卢卡奇的物化理论发展的历史演变为我们认识现代化过程中的异化问题提供了新的维度,也为我们发展马克思主义,认清现代社会的本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本文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阐述了卢卡奇在开始认真研读马克思的著作以前,他的物化思想已经初具雏形,但这个阶段他的思想主要是集中在文学领域,带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因此,他虽然有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敏锐的理论素养,但是并未找到真正批判异化的切入点。 第二部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思想的成熟,卢卡奇对物化问题有了新的思考,从文学领域转向哲学领域。卢卡奇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中获得灵感,以商品为起点展开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物化现象的批判。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他将异化表述为“物化”,沿着商品拜物教——物化——物化意识——总体性——主体性和客观性的统一——无产阶级及其意识的产生这条线索展开了物化的批判和克服。此时的物化理论有进步的一面也有局限的一面。未区别对象化、异化和物化,导致克服物化途径仅仅依靠思辨范围的无产阶级意识,缺乏物质基础。 第三部分卢卡奇在认真研究了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等著作后,晚年发表的《关于社会存在的本体论》中,将物化、对象化、异化区分,自觉地贯穿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路线,建立了以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存在本体论的物化理论,为异化的扬弃找到真正的本体——社会存在,从日常生活、意识形态、合类性和人性的角度科学的探求了扬弃异化的途径,并从文化角度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有关异化的理论。 第四部分从总体上探讨了卢卡奇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鼻祖人物,其思想不断趋向成熟与完善带来的价值和影响。主要从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新理解、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创、对现代社会本质认识深化的价值以及对现代中国社会人本主义价值观牢固确立的意义四个方面展开。
【关键词】:卢卡奇 物化 历史演变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091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2
  • 引言12-14
  • 第1章 文学视域下的物化思考14-18
  • 1.1 物化思考形成的背景14-15
  • 1.1.1 社会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14
  • 1.1.2 家庭环境的“绝对异化”14-15
  • 1.2 物化思考的思想来源15-16
  • 1.2.1 西美尔“主客观文化”理论15-16
  • 1.2.2 马克斯·韦伯“合理化”思想16
  • 1.3 早期文学领域的物化批判16-18
  • 1.3.1 精神世界的分裂与物化17
  • 1.3.2 总体性理念的渴望17-18
  • 第2章 社会历史领域下的物化理论18-26
  • 2.1 物化成为资本主义社会普遍现象18-20
  • 2.1.1 人的劳动“时间空间化”18-19
  • 2.1.2 上层建筑隐蔽增添“合理化”19
  • 2.1.3 接受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情合理”19-20
  • 2.2 物化的克服20-23
  • 2.2.1 思想基础——“二律背反”20-21
  • 2.2.2 物化本体——人类社会的“历史”21-22
  • 2.2.3 克服方法——总体性22
  • 2.2.4 终结物化——无产阶级意识22-23
  • 2.3 卢卡奇的物化与马克思异化异同23-26
  • 2.3.1 异化是主客体的对抗性24
  • 2.3.2 卢卡奇由生产关系推进到生产力的批判24-25
  • 2.3.3 卢卡奇更侧重精神的实践25-26
  • 第3章 社会存在本体下的物化理论26-33
  • 3.1 异化范畴的界定26-28
  • 3.1.1 对象化、物化与异化的异同26-27
  • 3.1.2 异化的本质:本体论上主客体关系颠倒27-28
  • 3.2 批判异化的新本体论:社会存在28-29
  • 3.2.1 自然是社会存在的前提28
  • 3.2.2 劳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28-29
  • 3.3 异化的扬弃29-33
  • 3.3.1 扬弃异化的两条线索:合类性和人性29-30
  • 3.3.2 扬弃异化的中介:日常生活30-31
  • 3.3.3 扬弃异化的合法性基础:意识形态31-33
  • 第4章 物化理论的价值与影响33-39
  • 4.1 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新理解33-34
  • 4.1.1 弘扬人道主义主旋律33-34
  • 4.1.2 强调唯物史观的价值性34
  • 4.2 对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开创34-35
  • 4.2.1 开启辩证法思维方式的变革34-35
  • 4.2.2 拓展文化批判的新领域35
  • 4.3 对现代社会本质认识深化的价值35-37
  • 4.3.1 拯救精神世界匮乏、分裂36
  • 4.3.2 树立科学消费观36
  • 4.3.3 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36-37
  • 4.4 对现代中国社会人本主义理念价值观牢固确立的意义37-39
  • 4.4.1 克服片面发展观,确立科学发展观37-38
  • 4.4.2 凸显以人为本,践行和谐社会38-39
  • 结语39-40
  • 参考文献40-42
  •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42-43
  • 致谢4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谭大友;政治本体探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2 杨竞业;人的本质的多维哲学反思——以“经验的预设”与“预设的经验”为路径[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01期

3 段勇;涂效华;;略论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动力理论的发展与创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03期

4 税尚军;;正视问题 突出重点 增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S1期

5 周智健;徐刚;;保障农民主体地位是新农村建设的关键[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1期

6 王浩斌;王飞南;;试论政治伦理化的底线、限度及其超越——市民社会的制度生态诉求[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7 邓宏烈;;论康德哲学的批判精神[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3期

8 李银兵;;浅析马克思自由观的科学含义、基本特点和基本内容[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9 白立强;;唯物史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10 胡丰顺;;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四个坚定不移”的辩证关系[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孙玉锁;;《管子》的成人命题:既仁且智,是谓成人[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2 龚武;龚圣理;;中国古代社会及其私有制的终结——谨以此文献给中国共产党九十周年华诞[A];安徽省管子研究会2011年年会暨全国第六届管子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集[C];2011年

3 王炳林;;思想争鸣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4 颜杰峰;;党内民主建设必须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5 李怀涛;;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6 王淑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基本问题研究[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7 杨生平;;新中国60年我国意识形态理论回顾与反思[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8 陈明凡;;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共和国的灵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9 乔旋;;浅析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形象观[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10 赵春明;;改革: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与发展[A];中国道路:理论与实践——第三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2009)论文集[C];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丁建军;宋朝地方官员考核制度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金哲;平面化:后现代文化表征的多维阐释[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孙永娟;毛诗郑笺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4 郝文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工作实证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5 徐佳;生态语言学视域下的中国濒危语言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6 吴奇志;经济全球化下金融危机的治理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7 高伟;海洋空间资源性资产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王员;建国初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及其基本经验[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9 胡雪梅;科学人才观的理论内涵与实践应用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10 赵一强;知识社会价值的道德分析[D];苏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三三;基于新农村视角下的农民宗教信仰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丁玲;武汉部属高校民主党派成员参政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周荣;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农村女性政治参与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林冬妹;粤东黄狮村贫困人口生存状况及改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贾蓓;新世纪都市类报纸女性报道现状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6 韩家勤;马克思主义灌输理论的当代价值及其实现路径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7 路明;企业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结合的机制研究[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8 黄桂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激励机制构建[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9 孙春萌;奥运会开幕式多元文化及价值探讨[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10 孙德茹;和谐社会视阈下的公民道德建设[D];安徽工程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7268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7268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cd5e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