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探析
发布时间:2017-09-09 06:27
本文关键词: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探析
【摘要】:在西方公民教育史上,涌现了一批卓越的思想家,他们纷纷着手于现实的考虑,对公民教育理论进行丰富与发展,并且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和创新,为公民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和实践依据。凯兴斯泰纳作为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公民教育思想家,却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经常受到忽略。在当前条件下,公民教育日益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研究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思想,吸收并且借鉴他的思想精华,对于促进我国公民教育的发展和进步仍具有现实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凯兴斯泰纳生活在德国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其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其思想的形成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同时吸取裴斯泰洛奇、杜威等人的思想,提出了具有开创性的公民教育思想和劳作教育。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思想内容丰富,体系较为完整,涵盖公民教育的概念、公民教育的目的和任务、公民教育的内容。他还提出劳作学校为进一步发展公民教育这一伟大的事业提供了较好的实践场所。这是凯兴斯泰纳独具匠心的智慧所在。 由于他所处时代条件的局限性和他自身阶级性的限制,他的公民教育思想无不体现出国家主义的特征,但是这无法掩盖其公民教育思想对当今社会的重要意义。当前我国对公民教育日益重视,积极吸收并借鉴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结合当前现状,我国的公民教育需要从明确公民教育的目标、丰富公民教育的内容、创新公民教育的形式的入手,进一步提高我国公民教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凯兴斯泰纳 公民教育思想 劳作教育 启示
【学位授予单位】:郑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D091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6
- 目录6-9
- 第一章 引言9-14
- 第一节 选题背景9
- 第二节 研究现状9-11
- 一 关于论述凯兴斯泰纳的专著9-10
- 二 关于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的研究10-11
- 三 关于凯兴斯泰纳劳作教育的研究11
- 第三节 研究意义11-12
- 一 理论意义11-12
- 二 实践意义12
- 第四节 研究方法12
- 一 文献法12
- 二 对比法12
- 第五节 创新之处12-14
- 第二章 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思想渊源14-18
- 第一节 现实背景14-15
- 一 政治背景14-15
- 二 经济背景15
- 三 文化背景15
- 第二节 理论背景15-18
- 一 裴斯泰洛奇思想的影响16
- 二 杜威思想的吸收与借鉴16-18
- 第三章 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思想的主要内容18-30
- 第一节 公民教育的概念18-21
- 一 公民教育与公民知识教育18
- 二 公民教育与纯经济或技术教育18-19
- 三 公民教育与政治教育19
- 四 公民教育与社会教育19-20
- 五 公民教育与民族教育20-21
- 第二节 公民教育的目的和任务21-24
- 一 总体目标:培养有用的国家公民21-22
- 二 最终目标:使公民获得国家意识22-23
- 三 公民教育的任务23-24
- 第三节 公民教育的内容24-26
- 一 公民政治教育24-25
- 二 公民职业训练25
- 三 公民能力培养25-26
- 第四节 公民教育的手段与场所26-30
- 一 劳作教育是手段和前提,公民教育是劳作教育的目的26-28
- 二 劳作学校是公民教育的实施场所28-30
- 第四章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的特点与局限性30-36
- 第一节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的特点30-33
- 一 国家主义30-31
- 二 伦理本位31-32
- 三 实践性32-33
- 第二节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的局限性33-36
- 一 强调公民义务,忽视公民权利33-34
- 二 强调国家目标与利益,忽视公民个人价值34
- 三 强调服从权威,忽视公民个体主体性34-36
- 第五章 凯兴斯泰纳公民教育思想对我国公民教育的启示36-49
- 第一节 明确公民教育的目标36-39
- 一 总体目标: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36-37
- 二 最高目标:培养具有自觉奉献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目标的高度责任感的公民37-39
- 第二节 丰富公民教育的内容39-45
- 一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育民族精神39-41
- 二 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目标教育,培养国家意识41-42
- 三 加强公民道德教育,提高公民道德素养42-43
- 四 发展公民资格视野下的职业教育,提高公民服务国家及社会的责任与能力43-45
- 第三节 创新公民教育的形式45-49
- 一 把实践活动(劳动)作为学校公民教育的重要手段45-46
- 二 把班级、学生社团及社区等集体组织作为学校公民教育重要基础和场所46-49
- 结束语49-50
- 参考文献50-53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53-54
- 致谢54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李锐;;凯兴斯泰纳“劳作学校”理论探讨[J];安徽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2年03期
2 蓝建;论社会教育在我国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性[J];成人教育;2004年05期
3 于伟;张力跃;李伯玲;;我国农村职业教育发展的困境与对策[J];东北师大学报;2006年04期
4 李静;;论凯兴斯泰纳的公民教育目的[J];福建论坛(社科教育版);2008年02期
5 徐东;;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的变革与发展[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08期
6 谢天;;凯兴斯泰纳:思想先驱 职教巨匠[J];教育与职业;2013年16期
7 蓝维,刘智宏;公民教育的社会背景与实践要素分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求是;2012年22期
,本文编号:81883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818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