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视域中的德勒兹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本文关键词:比较视域中的德勒兹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摘要】:德勒兹的政治哲学是一种新的政治哲学,他倡导哲学政治化,即以欲望革命和游牧政治为基础的理论体系,形成了依托马克思基本政治哲学理论但又与之区别的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德勒兹的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特性不但体现在传统论题上,更与传统的政治哲学有着截然不同的理论旨趣。德勒兹关切的是政治哲学所具有的价值观念,以及以此为基础的有关社会现实和历史发展的新的更高级的说明。传统政治哲学大多研究与国家相关的宏观政治现象以及对法和权利问题等的说明,德勒兹的研究范围更加广泛,除了研究宏观政治现象,更把关注的焦点放在微观政治现象上。传统政治哲学的理论目标是为政治体制或政治过程的合法性提供理论说明,而德勒兹的政治哲学是为解辖域或解码提供政治说明和政治工具,他的政治哲学价值目标直接与未来相关,直指人们的日常生活,渴望为人们提供真正的“逃逸线”。德勒兹的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是一种微观政治哲学,是对传统宏观政治哲学忽略微观政治权力结构的局限性所做的补充。由于我们身处在社会结构、利益阶层、价值取向日益多元化的时代,非中心化的微观权力充斥在日常生活中,理性危机和现代性问题层出不穷,开辟新时期的微观政治哲学领地显得十分有必要,同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德勒兹 政治哲学 欲望微观 后马克思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福建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0
【目录】:
- 中文摘要2-3
- Abstract3-5
- 导言5-11
- 一、选题缘由及基本概念界定5-7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7-8
- 三、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8-11
- 第一章 德勒兹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历史背景11-15
- 第一节 思想起源——法西斯主义的战争之痛11
- 第二节 理论启发11-15
- 第二章 德勒兹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理论根基15-21
- 第一节 欲望微观政治15-17
- 第二节 差异哲学17-21
- 第三章 德勒兹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主要内容21-35
- 第一节 资本主义精神分裂症理论21-24
- 第二节 社会构型理论24-26
- 第三节 控制社会理论26-30
- 第四节 “少数的”革命理论30-35
- 第四章 对德勒兹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评价35-41
- 第一节 德勒兹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与马克思的关系35-38
- 第二节 德勒兹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不足之处38-41
- 结语41-43
- 参考文献43-47
- 致谢47-49
- 个人简历49-5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黄文前;;德勒兹和加塔利精神分裂分析的基本概念及其特点[J];国外理论动态;2007年10期
2 米歇尔·福柯 ,李猛;反法西斯主义的生活艺术[J];天涯;2000年01期
3 麦永雄;;德勒兹差异哲学与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念举隅[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05期
4 程党根,胡俊华,蔡立媛;德勒兹的政治哲学思想评析[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5年04期
5 黄小惠;;数字主义与资本主义[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0年04期
6 肯尼斯·苏林;何卫华;谢海燕;;“一千种政治主体……”[J];文艺理论研究;2009年02期
7 张中;;皱褶、碎片与自由的踪迹——德勒兹论文学[J];法国研究;2013年02期
8 程党根;力本论底盘上的微观政治游戏——德勒兹政治哲学的后现代地平线[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J];;年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程党根;;德勒兹的游牧政治试验[A];法国哲学的现代与未来全国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4年
2 崔增宝;;德勒兹或单子世界的复魅[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3 程党根;;主体之命运:从“我思”主体到“身体”主体[A];全国“当代西方哲学的新进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08年
4 于奇智;;德勒兹—伽塔利与欲望机器认识论[A];“西文知识论”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民安;德勒兹世纪[N];中华读书报;2000年
2 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 蔡熙;德勒兹的概念创造[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3 徐敏;德勒兹意象:一个幽灵或一种理论实践[N];中华读书报;2000年
4 记者 魏东柱;2012中国开封德勒兹国际研讨会举行[N];开封日报;2012年
5 唐纳(书评人);块茎生成逃逸之路的可能性[N];中国图书商报;2012年
6 安靖 法国图卢兹第二大学哲学理性与知识研究所;德勒兹先验经验论的两条基本原则[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7 美国明尼苏达大学 彭耘;梦醒之间的象[N];中华读书报;2001年
8 吴弘毅;哲学,在生命中运动成长[N];光明日报;2006年
9 陈侗;灵魂充满了模糊的褶子[N];文汇报;2001年
10 姜宇辉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抵抗”同一性[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石岩;德勒兹和加塔利微观权力思想研究[D];黑龙江大学;2014年
2 程党根;游牧政治试验—德勒兹后现代政治哲学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3 张岩磊;创造概念的大师[D];吉林大学;2012年
4 邰蓓;德勒兹生成思想研究[D];北京外国语大学;2014年
5 姜宇辉;审美经验与身体意象[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贺滟波;比较视域中的德勒兹[D];鲁东大学;2012年
2 王连丽;德勒兹的欲望理论探析[D];四川师范大学;2015年
3 李超;装置与历史[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4 韩东;表现问题与德勒兹式的文学批评[D];陕西师范大学;2015年
5 史媛;批评与临床[D];北方工业大学;2016年
6 张东来;浅析吉尔·德勒兹的哲学思想[D];延边大学;2016年
7 冯亚丽;《德勒兹与政治》第一章翻译报告[D];河南大学;2016年
8 黄丽汀;比较视域中的德勒兹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D];福建师范大学;2016年
9 白海瑞;奔跑的竹子—论德勒兹的生成理论[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10 胡新宇;德勒兹的“感性美学”初探[D];浙江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8278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82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