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托克维尔的民主艺术:平等与自由的共存

发布时间:2017-09-13 14:11

  本文关键词:托克维尔的民主艺术:平等与自由的共存


  更多相关文章: 托克维尔 平等 自由 民主 共存


【摘要】:民主是事所必至,天意使然,具有天然的正当性,但在这个以身份平等为首要特征的新时代,民主在给人带来欣喜的同时也蕴含着不易为人所知晓的危险。对于民主的这种双重面目,托克维尔通过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社会相结合的方式,以创立一门“全新政治科学”的雄心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顺着先驱所开辟的道路,世人得以目睹这门博大精深的民主政治科学的多面性,让生活在身份平等社会状况下的治者和被治者知道,对于民主应当希望什么和害怕什么。对于身份平等这一新型人类来说,要真正实现所希望的,避免所害怕的,就应当学会运用民主这门独到艺术。在这其中,作为事实的身份平等与作为目的的自由如何共存于作为主体的身份平等者身上便是民主艺术的关键所在。 本文立足于托克维尔所揭示的新时代,从平等与自由的纬度来理解这个新时代的民主政治科学。在文中,笔者首先分别说明平等与自由的含义,然后结合身份平等社会状况下的个体,具体说明平等与自由所呈现出的不同属性。通过对属性的分析,笔者指出在身份平等者身上二者之间存在相互抗争,人们要么抓住平等而忘记自由,要么滥用自由,而要二者的和谐共存,就只有通过人为的政治自由让人学会对自由的真正爱好。全文除引言和结语外一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笔者立足于托克维尔所给定的特殊背景,即“一个全新的时代”,通过对这一背景的全面把握,力图界定作为这一新时代首要特征的身份平等和自由各自在本文意境下的含义。平等作为一个事实,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历史进程不断摧毁身份的不平等,身份平等的新时代被开启了。托克维尔的历史考察以及来自于基佐的历史观无不说明这一点。在身份平等的事实面前,民主就是与平等相结合的自由。然而托克维尔的自由不同于在他之前任何思想家的自由,在托克维尔这里,自由既包含作为自然人的自由,也包含作为政治人的自由,两种自由互为表里,不可或缺。 第二部分在第一部分的基础上,重点论述作为事实的平等和作为目的的自由在民主社会的公民身上所具有的属性。身份平等的事实造就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社会状况,在这种社会状况下,人们倾向于摆脱依附径自独立,同时,,身份平等的社会状况还改变了人们思想上对荣誉的看法,在家庭里,主仆关系,父子关系,兄弟姊妹关系经由平等的观念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总之,平等仿佛造就了一类不同气质的人。这种人把自由作为渴求的对象,一方面,他们希望通过自由去实现完全的平等,哪怕是上帝造就的天然不平等,另一方面,对物质福利的爱好和相信“人可无限完善”的信念使他们热衷于工商业。这样一种对自由的不适当爱好,在激发起社会活力的同时也潜藏着危机。 第三部分,平等与自由的抗争主要说明,由于平等所特有的本性以及身份平等者对自由怀有的不适当爱好,使得平等与自由很难共存在一起,二者之间的不协调通过宏观与微观两个方面表现了出来。宏观方面主要体现为社会纽带的松弛,人们宁愿沉溺于私人生活而不愿融入集体,当集体普遍软弱彼此联系弱化时,新型的专制乘虚而入。微观方面主要是个人主义的盛行以及个体的嫉妒和焦虑不安。 第四部分,针对平等与自由的抗争所引发的问题,给出了一种化解的思路,那就是政治自由。平等与自由的紧张源于“对自由不适当爱好”,要消除这种紧张关系,真正享受民主带来的好处,就必须利用结社、次级团体、报刊、宗教等民主社会下的资源再造政治自由,让民主社会的公民在享受到平等所带来的好处的同时也学会对自由的正确理解,以此达成平等和自由的和谐共存。 当然,本文主要集中在学理层面的探讨,其旨在增进对托克维尔民主思想的理解。至于能否在平等之中享有自由,我们只能拭目以待,毕竟,民主是一项未尽的事业,它的命运还尚未定型。
【关键词】:托克维尔 平等 自由 民主 共存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82
【目录】:
  • 内容摘要4-6
  • Abstract6-10
  • 引言10-15
  • 一、 新时代的平等与自由15-23
  • (一) 作为事实的平等16-19
  • (二) 作为目的的自由19-23
  • 二、 平等的本性和自由的欲望23-30
  • (一) 平等的本性24-27
  • (二) 自由的欲望27-30
  • 三、 平等与自由的抗争30-35
  • (一) 个人主义30-32
  • (二) 社会纽带的松弛32-33
  • (三) 焦虑与嫉妒33-35
  • 四、 自由的再造35-48
  • (一) 政治自由36-39
  • (二) 自由的出路39-48
  • 1、 结社39-42
  • 2、 次级团体42-43
  • 3、 报刊43-45
  • 4、 宗教45-48
  • 结语:未尽的事业48-50
  • 致谢50-52
  • 参考文献52-53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潇;;法律与信仰:天学视野的古今之论[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2 王庆廷;;法律的亲情化求证——一个法理学的视角[J];安徽大学法律评论;2006年02期

3 王亚军;宋佳;;论徽商的“好讼”[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4 龙开祥;;“严打”刑事政策的法理分析[J];安康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5 石茂生;吴礼宁;;论法治建设中的信仰危机[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6年06期

6 梁正瀚;;新形势下大学生法律信仰的培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9年03期

7 霍海红;;证明责任:一个功能的视角[J];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01期

8 李华;;社会诚信缺失的原因——基于法律制度层面的考察[J];保定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9 郭泽强;张高洁;;反思刑事和解制度[J];北方法学;2008年03期

10 尹奎杰;;论权利观生成的基本前提[J];北方法学;2009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秦玉娈;袁辉;唐芳;;和谐社会下如何树立国人的法律信仰[A];创新·发展·和谐——河北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专辑[C];2008年

2 黄云明;;论法律与道德差异性认知的误区[A];中国伦理学三十年——中国伦理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9年

3 廖柏明;;西南少数民族习惯法在水土保持生态环境保护中的作用[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杨朝霞;;论动物福利立法的定位——道德法律化的视角[A];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水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2008年全国环境资源法学研讨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吴俊明;;法律思维的转型与法治建设[A];第十四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6年

6 刘帆;;从许霆案看法律推理和衡平法制度[A];第十六届全国法律逻辑学术讨论会论文(成就·反思·前瞻——中国法律逻辑三十年)[C];2008年

7 王喜国;;透析精神家园应把握的四个维度[A];马克思主义 中国探索与当代价值: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文集(2009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9年

8 肖晗;;从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看我国民族地区双语法官的培养[A];第九届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上册[C];2010年

9 邢国忠;;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法律信仰[A];山西大学2008年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科学技术哲学)[C];2008年

10 翁国民;曹慧敏;徐艳;;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遭遇反垄断的法律对策[A];2006年中国青年国际法学者暨博士生论坛论文集(国际经济法卷)[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宁;罪状解释论[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2 淡乐蓉;藏族“赔命价”习惯法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3 罗辉;西欧中世纪教会婚姻法的理论与实践[D];首都师范大学;2011年

4 刘鹏;疑难案件中法律裁判的规范性来源[D];吉林大学;2011年

5 佟金玲;司法仪式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狄金华;被困的治理[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白勤;高校教师学术不端行为治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朱文慧;南宋东南地区的民间纠纷及其解决途径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9 陈胜;中国传统文化视阈下的法律与宗教[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10 曹文娟;我国农民合作社法律制度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窦会静;我国非政府组织参与环境保护的法律问题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葛令磊;法律与发展运动述评[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王蕊;论信息化对诉讼领域的影响[D];大连海事大学;2010年

4 赵亚男;法律接受的社会心理机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刘莉萍;堕落与救赎[D];湘潭大学;2010年

6 李仲俊;网络舆论与司法公正的冲突与平衡[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7 曾庆果;突发公共事件中公民基本权利法律保障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8 章挥;地方立法后评估制度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9 陈辉辉;涉诉信访的制度困境与出路探析[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何晓卉;服务型政府构建与舆论监督机制互动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4416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84416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82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