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8 22:12

  本文关键词: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葛兰西 市民社会 理论价值 现实意义


【摘要】: 在20世纪马克思主义分化与多样化的格局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无疑是令人关注的。在西方马克思主义早期发展中,安东尼奥·葛兰西(1891——1937)的地位非常突出。作为意大利共产党的创始人和领袖,他不仅直接参与了当时的共产主义运动和无产阶级革命实践,而且在理论上富有创新。葛兰西提出的西方革命战略和实践哲学构想,对西方马克思主义乃至整个20世纪新马克思主义的发展中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更是理论界和学术界长期激烈讨论的话题。人所共知,关于“市民社会”,马克思曾有过深入的研究和许多精彩的论述。葛兰西在《狱中札记》一书中对“市民社会”的关注,也是一种与马克思的思想相关联的视角,但却是一个独特的视角。葛兰西的市民社会,不再单纯地指向经济活动领域,而是一个从经济领域中独立出来与政治领域相并列的伦理文化和意识形态领域。葛兰西认为,市民社会对政治国家起着基础和决定的作用,革命的核心问题是文化领导权的争夺,基本途径是对市民社会进行意识形态和文化批判。这一市民社会概念及其理论,至今,仍是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是人们分析现代社会常常运用的范畴。当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发展,发掘马克思主义的现代性,拓宽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视野,摒弃过去对西方马克思主义“非此即彼”二元评价模式,深入研究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文的研究,通过对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基本观点、理论特征等问题的探讨、梳理和概括,以及与相关市民社会理论的比较辨析,力图超越以往对西方马克思主义固定化的解读模式,对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做一种全新的解读,发掘葛兰西市民社会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拓展价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现实意义。 本文主要创新之点是,认为葛兰西的市民社会思想与我国当前的现代化进程存在契合点,指出立足于中国当前的现代化进程,对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进行建设性的解读,具有深刻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因此,从建设的视角解读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是本文的着力点。
【关键词】:葛兰西 市民社会 理论价值 现实意义
【学位授予单位】: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D091
【目录】:
  • 中文摘要4-5
  • Abstract5-8
  • 第一章 绪论8-13
  • 1.1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8
  • 1.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8-10
  • 1.3 市民社会概念的梳理10-12
  • 1.4 研究思路和创新之处12-13
  • 第二章 市民社会理论的形成13-20
  • 2.1 一条思想承继的脉路13-16
  • 2.2 一种革命经验的总结16-19
  • 2.3 一种理论形成的逻辑19-20
  • 第三章 市民社会理论的主要观点20-26
  • 3.1 文化伦理和意识形态意义的市民社会20-21
  • 3.2 东西方社会的差异在于有无市民社会21-22
  • 3.3 革命运动的核心在于文化领导权争夺22-23
  • 3.4 革命途径是争夺文化领导权的阵地战23-26
  • 第四章 市民社会理论的特征26-30
  • 4.1 实践哲学的取向26-27
  • 4.2 文化批判的主题27-28
  • 4.3 人本主义的视角28-30
  • 第五章 相关市民社会理论比较分析30-41
  • 5.1 西方古典市民社会概念30-32
  • 5.2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32-36
  • 5.3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思想36-41
  • 第六章 市民社会理论的理论拓展41-49
  • 6.1 市民社会概念不再单纯指向经济活动41-43
  • 6.2 文化问题是社会变革发展的重要维度43-45
  • 6.3 西方社会主义革命应走一条特殊途径45-49
  • 第七章 市民社会理论的现实意义49-58
  • 7.1 市民社会理论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49-52
  • 7.2 市民社会理论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52-55
  • 7.3 市民社会理论与社会主义法治建设55-58
  • 结束语58-59
  • 注释59-61
  • 参考文献61-6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闫立超;刘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之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26期

2 程恩富;;马克思主义区域化的典型[J];人民论坛;2011年22期

3 ;李大钊 中国第一位马克思主义的举旗人[J];中华儿女;2011年13期

4 王延波;;论马克思主义灌输论的精神实质[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2期

5 贺方彬;;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研究综述[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6 靳蕊卉;;马克思恩格斯和谐社会思想研究综述[J];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7 包心鉴;;常怀忧国之心 恪尽兴国之责——李慎明教授《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国际战略》读后[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1年06期

8 胡祝欣;杜静宜;;浅析弗洛伊德主义的马克思主义[J];学理论;2011年21期

9 高云;;当代马克思主义面临的挑战及其历史命运[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10 宋保傧;;“人本主义”逻辑的差异——马克思主义与后现代主义之比较[J];北方文学(下半月);2010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顾晓英;;弘扬延安精神 增强“问题意识” 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A];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 划清“四个重大界限”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方诗铭;刘修明;;“只有忠实于事实,,才能忠实于真理”——坚持我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开拓者郭沫若的正确道路[A];郭沫若研究第一辑[C];1985年

3 姜佑福;;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性质”看当代中国“理论创新”的主题[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4 董瑞华;;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发展[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马克思主义研究学科卷)[C];2007年

5 黄书进;史国枫;;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实践探索与创新发展[A];新中国人学理路——第十一届全国人学研讨会文集[C];2009年

6 赵会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针开展钱币研究工作[A];中国钱币论文集[C];1985年

7 邹昆辉;;建国后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探索[A];陕西省毛泽东思想研究会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8 许兴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繁荣发展我国理论经济学——兼论中国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者的历史使命[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暨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4年

9 杨柄;;毛泽东的《讲话》——马克思主义的党建理论与文艺理论的完美交融[A];抗日战争与延安文艺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董瑞华;胡德平;;中国公共经济学研究的马克思主义视野——论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公共经济学的研究[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电子科技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 戴钢书;马克思主义对文艺的指导作用[N];中国艺术报;2008年

2 本报记者 田建明;马克思主义在欧洲还好吗?[N];中国民族报;2008年

3 钟平;永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光芒[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4 记者 汪伟;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在津举行[N];天津日报;2008年

5 王杰;马克思主义与儒学高层论坛综述[N];学习时报;2008年

6 【美】阿里夫·德里克 于海青 美国俄勒冈大学耐特社会科学讲座教授;马克思主义在当代面临的挑战[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7 郑萍;佐佐木力与《21世纪的马克思主义》[N];中国社会科学院报;2008年

8 钟君;第二届全国马克思主义院长论坛在南宁召开[N];光明日报;2008年

9 记者 陈欣然;全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博导论坛举行[N];天津教育报;2008年

10 复旦大学哲学学院 陈学明;为什么不提“马克思主义的伟大成果”?[N];社会科学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富文;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中国化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2 陈爱萍;第二国际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童贤成;论马克思主义科学体系的整体性[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4 魏连;胡绳与马克思主义[D];山东大学;2011年

5 李兴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演进规律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6 杨茜;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的先进文化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7 李庆喜;胡绳哲学思想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8 张志勇;人与制度的哲学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0年

9 余一凡;从马克思到列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确立[D];南开大学;2010年

10 杨宏伟;马克思主义工业化理论与中国特色工业化道路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陈炜;推动农村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漳州师范学院;2010年

2 郭栋;在新的历史时期确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正确方向研究[D];中北大学;2010年

3 杨宇晓;刘少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南华大学;2011年

4 郑丽玲;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意蕴和基本路径[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5 詹乐;我国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建设研究[D];河北大学;2011年

6 李双套;伊格尔顿后现代马克思主义文化批判理论以及启示[D];浙江师范大学;2010年

7 潘之光;科技文化视域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8 涂莹;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9 曹俊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理论的丰富和发展[D];西华大学;2011年

10 宿秀平;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87778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87778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265e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