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新潮社政治观念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9 07:31

  本文关键词:新潮社政治观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新潮社 政治观念 马克思主义


【摘要】:新潮社是由北京大学的青年学生于1918年正式成立的,它是五四时期最重要的学生社团之一,在《新青年》和他们北大导师的影响下,新潮社成员以《新青年》和自己创办的《新潮》杂志为阵地,试图通过期刊的传播,向社会发表自己的言论,,宣传自己的主张,并积极参与和推动新文化运动的向前发展,新潮社最重要的两位成员罗家伦和傅斯年都积极参加和领导“五四”运动。在五四前后那个新旧、东西互相交织和激荡的时代,新潮社、《新潮》和新潮成员给我们留下丰富的文化遗产。 本文就是在现有文献资料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新潮社的历史轨迹为线索,以其政治观念为内容梳理和分析新潮社对国内外现实政治和社会的认知、新潮社与“五四”精神、新潮社的社会改造思想、新潮社与西方政治思想等内容,并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下评析新潮社及其政治观念。 在新潮社的政治观念中,对国内外现实政治和社会的认知是他们积极推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基础;通过呼唤人性的解放、改造国民性思想、妇女解放思想、科学精神、民主思想深化了“文学革命”的启蒙意义,这也是“五四”精神的主要内容;在那个“救亡图存”的年代,新潮社对革命的关注和展现出的民族主义是中国社会之必需,并且,新潮社在“文化启蒙”的过程中也深受西方政治思想的影响,比如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等;新潮社政治观念的多重交融使我们能感受那个时代的碰撞。 尽管新潮社最后因为多种原因的交织而不得不解散,尽管《新潮》在发刊3卷共12期之后不得不停刊,尽管新潮成员最终的人生命运各不相同,尽管新潮社员在新潮社时期还处于不断成长和变化的阶段,但是,作为整体的新潮社政治观念对于我们今天仍极具研究价值,这有助于我们从更宽广的视角去认识新潮社及其社会活动的影响,更全面的认识新潮社所处的历史环境,从一个新的方向去发掘新潮社在短暂的历程中展现的进步的价值,并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考量其历史价值。今天,我们必须在马克思主义的视野下正确把握和认识新潮社政治观念的历史意义,发现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去除糟粕,以更好地丰富、发展和坚持马克思主义。
【关键词】:新潮社 政治观念 马克思主义
【学位授予单位】:华南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9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11
  • 一、 绪论11-25
  • (一) 研究缘起11
  • (二) 研究意义11-13
  • 1、 理论意义12
  • 2、 现实意义12-13
  • (三) “新潮社”及“政治观念”的概念13-15
  • 1、 新潮社13
  • 2、 政治观念13-15
  • (四) 研究综述15-22
  • 1、 国内研究综述15-20
  • 2、 国外研究综述20-21
  • 3、 研究述评21-22
  • (五) 研究思路22-23
  • (六) 研究方法23-25
  • 二、 新潮社的历史轨迹25-40
  • (一) 新潮社的成立26-31
  • 1、 新潮社成立的历史背景:改造中国社会的需要26-28
  • 2、 新潮社成立的文化和精神基础:舆论空间扩展、教育改革、自我认同28-29
  • 3、 新潮社成立的导师和物质支持:北京大学29-30
  • 4、 新潮社成立和《新潮》创办30-31
  • (二) 新潮社的发展:新潮学会31-33
  • (三) 新潮社的衰落33-36
  • 1、 《新潮》停刊33
  • 2、 《新潮》停刊的原因33-36
  • (四) “新潮丛书”与“新潮文艺丛书”36
  • (五) 本章小结:新潮社与社群主义的实践36-40
  • 三、 新潮社对现实政治的认知40-55
  • (一) 新潮社“五四”运动前激烈的社会批判40-50
  • 1、 对北洋军阀统治的批判41-43
  • 2、 对现存社会制度和社会机构的批判43-44
  • 3、 对封建家庭制度的批判44-46
  • 4、 对封建道德观的批判46-47
  • 5、 对封建人生观的批判47-48
  • 6、 对国民劣根性的批判48-50
  • (二) 新潮社对国外现实政治的认知50-54
  • 1、 对俄国式社会革命的认知51-52
  • 2、 对朝鲜独立运动的认识52-54
  • (三) 本章小结54-55
  • 四、 新潮社的政治实践与社会改造思想55-71
  • (一) “五四”运动中的新潮社55-57
  • (二) 提倡资产阶级的新道德,改造封建的旧道德57-60
  • 1、 提倡“独立生活”58-59
  • 2、 建构有资产阶级共同社会信条的新国民性59
  • 3、 树立“为社会谋福利”的新人生观59-60
  • (三) 提倡西式民主,反对专制统治60-62
  • (四) 提倡科学思想,改造社会愚昧62-63
  • (五) 提倡新文学,改造旧文学63-65
  • (六) 其他社会改造思想65-70
  • 1、 深刻揭露妇女的弱势地位,积极寻求妇女解放之道65-67
  • 2、 关注劳工问题67-68
  • 3、 社会改革的多角度探索68-70
  • (七) 本章小结70-71
  • 五、 新潮社与西方政治思潮71-82
  • (一) 新潮社与民族主义71-74
  • (二) 新潮社与社会主义74-75
  • (三) 新潮社与新村主义75-77
  • (四) 新潮社与实验主义77-79
  • (五) 新潮社与自由主义79-81
  • (六) 本章小结81-82
  • 六、 从政治到学术:新潮社及其政治观念的评价82-93
  • (一) “五四”运动后新潮社“学术救国”的回归82-84
  • (二) 新潮社的影响和作用84-87
  • 1、 新潮社与青年知识分子的成长85-86
  • 2、 新潮社——青年知识分子掌握思想阵地工具的尝试86-87
  • (三) 新潮社政治观念的评价87-92
  • 1、 新潮社政治观念的启蒙价值88-89
  • 2、 对马克思主义的疏离89-92
  • (四) 本章小结92-93
  • 结语93-94
  • 参考文献94-100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100-101
  • 致谢101-102
  • 附件10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少山;;新潮社的历史贡献及意义[J];沧桑;2008年02期

2 张翎;傅斯年对文学革命的理论贡献[J];东北师大学报;1997年04期

3 张世飞;;《新潮》对社会问题的批判[J];党史研究与教学;2010年03期

4 胡伟希;;殷海光的心路历程[J];读书;1989年05期

5 刘集林;;“造社会”与社会改造——以五四前后傅斯年的思想为中心[J];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06期

6 李杰泉;《新潮》杂志综论[J];近代史研究;1988年01期

7 罗志田;走向“政治解决”的“中国文艺复兴”──五四前后思想文化运动与政治运动的关系[J];近代史研究;1996年04期

8 夏明方;;中国近代历史研究方法的新陈代谢[J];近代史研究;2010年02期

9 冯夏根;自由主义与民族主义的调和与冲突——罗家伦对五四运动的历史阐释[J];江苏社会科学;2004年01期

10 卢建军;;开启另一种“文本”的阅读空间——以《新潮》杂志为例[J];江淮论坛;2006年04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王宝端;新潮社知识分子群体的身份认同[D];曲阜师范大学;2011年

2 齐成民;论新潮社对新文化建设的意义[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蔡秋彦;《新潮》与新文化运动[D];汕头大学;2007年

4 赵雪;从《新潮》看五四时期青年知识分子的起步与成长[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5 李广臣;傅斯年政治思想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6 任璐;新潮社社会伦理观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09年

7 佟丞;论《新潮》杂志的“三重世界”[D];河北大学;2009年

8 朱琳琳;北洋政府时期宪政观念研究[D];青岛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8803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8803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ce4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