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冷战时期民族自决权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文关键词:后冷战时期民族自决权理论与实践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后冷战时期 民族自决权 多民族国家 民族分离
【摘要】:冷战结束后,国际关系正式进入后冷战时期,开启了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随着两极格局的终结,被两极压制和掩盖的多民族国家内的民族矛盾被迅速释放出来,世界范围内开始刮起一股民族分裂主义浪潮,不少民族分裂分子借口“民族自决权”要求从母国分离出去,给国际秩序带来动荡。民族自决权也因此成为当代极具争议的话题之一。尽管关于民族自决权的理论和阐述已经相当丰富,但时至今日,尚未形成一个统一定论,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实体基于不同的目的依然对这一原则进行着不同的解释和运用。关于民族自决权是否已经过时?应该称之为民族自决权还是人民自决权亦或是国家自决权?自决权的主体究竟包括哪些?内容上是否应该进行内外划分?是否包含分离权?它是一次性权利还是永久性权利?等这一系列问题始终存在着理论上的争议。理论上的混乱,直接导致了实践中民族自决权的滥用和误用问题,而大国借口人权对别国民族问题实施的干涉主义,也让民族自决权蒙上了一层阴影,加之其对待民族自决权使用问题上的双面态度和双重标准,更是让民族自决权的行使陷入了两难的尴尬境地。文章通过梳理和研究民族自决权有关理论上存在的分歧,结合国际实践中较为典型和富有争议的科索沃和克里米亚事件,分析民族决权在现实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自己的思考。强调在后冷战时期,须理性对待民族自决权,从国际法层面上完善和更新民族自决权的内涵,解决其模糊性产生的争议和滥用,同时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反对大国的霸权和干涉主义,建立稳定的国际安全机制。但要从根本上解决民族自决权在当代与国家主权的对立关系,还必须要从多民族国家内部着手,整合各民族之间的关系:通过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充分尊重各民族的多元化和多样性,把自决权内化为自治权,有效消除少数民族的政治分离因素;通过加强各民族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多民族的融合;通过培养公民意识,弱化族际区分,强化国家认同感。
【关键词】:后冷战时期 民族自决权 多民族国家 民族分离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063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9
- 绪论9-18
- 一、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9-11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11-16
- 三、研究思路16
- 四、研究方法16
- 五、创新和不足之处16-18
- 第一章 冷战结束前民族自决权的发展脉络18-25
- 第一节 民族自决权的概念18-20
- 第二节 民族自决权的产生与发展20-25
- 一、从理论萌芽到国内政治原则20-21
- 二、从国内政治原则走向国际政治原则21-23
- 三、从国际政治原则成为一项国际法律原则23-25
- 第二章 后冷战时期关于民族自决权的理论和实践争议焦点25-49
- 第一节 理论上的争议焦点25-42
- 一、民族自决权是否过时之争25-27
- 二、民族自决权的主体之争27-34
- 三、民族自决权的内容之争34-39
- 四、民族自决权的性质之争39-42
- 第二节 实践上的争议典型42-49
- 一、科索沃独立事件42-44
- 二、克里米亚公投事件44-45
- 三、两次事件背后折射的法理争议分析45-46
- 四、两次事件对现实产生的外溢效应46-49
- 第三章 后冷战时期民族自决权的适用困境及现实思考49-59
- 第一节 后冷战时期民族自决权的适用困境49-53
- 一、非主权的自决还是非自决的主权49-50
- 二、民族自决权被泛化使用50-51
- 三、大国干预以及对民族自决权持双重标准51-53
- 第二节 民族自决权在当代行使的现实思考53-59
- 一、正确认识民族自决权,完善国际法对其的相关规定53-55
- 二、实施正确的民族政策,,减少民族自决权的使用动因55-58
- 三、充分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反对霸权和强权58-59
- 结语59-60
- 参考文献60-66
- 致谢66-6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汪波;论后冷战时期法国对欧盟发展的推动和影响[J];法国研究;2000年02期
2 殷翔;叶江;;后冷战时期欧盟-北约关系演变探析[J];国际观察;2010年01期
3 李宝源;后冷战时期的国际干预在非洲[J];西亚非洲;1994年05期
4 张也白;;后冷战时期美国的国际作用[J];和平与发展;1993年04期
5 涂象钧;后冷战时期的东北亚战略格局[J];世界经济与政治;1995年01期
6 杨保筠;后冷战时期的中国与第三世界[J];新视野;2005年04期
7 罗锋;后冷战时期东西方矛盾变化的新趋势[J];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4期
8 赵楚;软与硬:美国面向21世纪的亚太国家战略——对后冷战时期美国国家战略的一种新解读[J];国际展望;2000年Z1期
9 杨中强;后冷战时期美国的中东战略及其对中国安全环境的影响[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3年02期
10 余子道;;后冷战时期亚太地区战略格局的重组及其前景[J];韩国研究论丛;1998年00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常欣欣;后冷战时期的和平[D];中共中央党校;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洪富江;后冷战时期菲美同盟的强化及动因研究[D];山东大学;2015年
2 马冉冉;后冷战时期日本新民族主义兴起及对外交政策的影响[D];山东大学;2015年
3 刘增;后冷战时期民族自决权理论与实践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6年
4 龚艳;后冷战时期的上海合作组织[D];延安大学;2012年
5 厉芳;论后冷战时期印度中亚政策的调整及影响[D];新疆师范大学;2012年
6 陈端端;后冷战时期的中巴关系[D];郑州大学;2014年
7 刘春耀;后冷战时期的美巴战略关系[D];四川大学;2007年
8 程金玉;后冷战时期美国核威慑政策述评与思考—现实主义的视角[D];浙江大学;2012年
9 鲁霞;后冷战时期美国民主制度输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10 瞿琼;后冷战时期美国对非洲军事干预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89621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8962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