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研究
本文关键词: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研究
【摘要】:列宁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无产阶级政党学说的杰出继承者和创新者,他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现实国情相结合,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过程中创立了新型的无产阶级政党,,在领导苏俄社会主义建设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过程中深入探索并丰富了无产阶级执政党建设的思想。从1921年3月俄共(布)实行新经济政策到1924年1月列宁逝世这三年,俄共(布)在国外实行东方社会主义战略,在国内推行新经济政策并确立了一党制的政党制度,这些转变有力地促进了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的发展变化。这一时期的列宁政党思想得到了新发展和新突破,是列宁政党思想的理论和实践探索最集中、最富有成果的时期,代表着列宁一生政党思想的最高水平,因而笔者选取这一时期的列宁政党思想作为研究对象。本文以列宁晚年对政党建设的深度思考为主线,深入分析和研究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的形成原因、发展过程、理论构成、客观评价和当代价值。论文共分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引言分析了论文选题的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目标、流程和方法,研究的重点、难点和创新点,基本概念的界定。正文共分六个部分,阐述了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分析了列宁对保持党的纯洁性、政党精英以及党际关系的思考,阐明了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及其当代价值。结论是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的整体评价以及对未来关于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研究的展望。 第一章阐述了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列宁特殊经历所形成的的个性特征、苏俄面临的国际环境、国内环境和党情状况共同构成列宁晚年政党思想形成的主、客观原因;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小资产阶级政党思想、列宁前期的政党思想共同构成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厘清了列宁晚年关于政党的著述脉络,按照巩固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基础思想的转变、政党执政方式思想的转变、理想化民主思想向现实民主思想的转变、发展国际党际关系思想的转变四条主线宏观分析了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的发展脉络。 第二章是列宁晚年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思想。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思想和列宁前期关于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思想共同构成了列宁晚年保持党的纯洁性思想的理论基础;俄共(布)第一次清党与集中征收党员的探索与实践是其思想形成的认识根源;世界均势格局形成与新经济政策实行是其思想形成的社会根源。列宁晚年从教育与批评并重、注重改善党员质量,反对党内派别活动、保持党的思想统一,严格党的纪律约束、通过惩戒纯化思想三个方面保持党的思想纯洁;从严格入党条件、延长预备期考察,清党与纳新并举、提高党员质量,防止党的内部分裂、保持党内团结统一三个方面保持党的组织纯洁;从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氛围,加强对党员干部监督、强化党内民主建设三个方面保持党的作风纯洁。 第三章是列宁晚年关于政党精英的思想。从阐述政党精英的相关理论入手,分析列宁晚年关于政党精英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革命时期和十月革命之后列宁对政党精英的认识共同构成了列宁晚年政党精英思想形成的认识基础;政党精英的自身素质亟待提升、党的领导权向党内少数精英人物集中、党的精英人物个性缺点与分歧会导致党的分裂、政党精英领袖领导权交替面临困惑共同构成了列宁晚年政党精英思想的形成动因;从提升政党精英执政能力和监督政党精英免遭权力腐蚀两个方面分析列宁晚年政党精英思想的形成过程。列宁晚年对政党精英的选任与培养的思想包括:党选拔精英要遵循以质取胜的原则,党任用精英要注重优化组合原则,党塑造精英要加强政治、文化、业务教育,党培养精英要加强政党文化建设。列宁晚年对政党精英的制约与监督思想包括:既防个人专断、又防党内分裂,加强集体领导、扩大党内民主,进行党政分工、加大监察力度。 第四章是列宁晚年关于党际关系的思想。党际关系指政党与政党之间联系、交往、合作关系的总称,包括国际党际关系和国内党际关系两种类型。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党际关系的思想构成列宁晚年党际关系思想的主要理论来源;列宁晚年建立和领导共产国际的革命运动形成其党际关系思想形成的实践基础。从世界革命形势的变化与列宁晚年认识的转变、两制共存“均势”格局形成与列宁和平共处思想、共产国际“左”倾思想泛滥与列宁反“左”倾思想三个方面分析列宁晚年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与列宁晚年思想的转变。从由“进攻”策略转向“退却”策略、争取工人大阶级大多数策略、提升俄共(布)党建成果影响力策略、扎实做好革命低潮时期党建的策略四个方面分析列宁晚年指导党际关系策略的变化。从维护国内党际关系主张多党合作、发展国际党际关系着眼世界革命、处理国际党际关系立足政党自主、拓展国际党际关系服务自身发展四个方面分析列宁晚年党际关系思想的内涵。 第五章分析了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首先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方法创新三个方面分析了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的合理性,从列宁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想和现实的结合、成功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俄国化、在时代背景下的大胆创新三个方面分析了列宁晚年政党思想合理性的动因。从执政时间短、党建思路清晰性不足,没有形成完整的政党理论体系,身体不适未能对党建全局做深入系统思考三个方面分析了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的局限性及其根源。 第六章是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的当代价值研究。首先对中国共产党的党情进行研究,通过分析党员队伍和党组织数量、结构变化以及党员人口比的变化,总结出中共党情变化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分析研究列宁晚年政党思想对中共的重要意义在于:这既是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的需要,也是汲取世界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的需要,还是应对政党政治生态环境变化的需要,同时也是把握政党执政规律与提升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然后从党内关系、党政关系、党社关系、党际关系四个方面,分析了政党视域下列宁晚年政党思想对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当代启示。一是从对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的认识、对党内民主建设的整体思考两个方面对正确处理党内关系进行了反思,形成了通过加强党内民主建设促进党内和谐的理论创新;二是从理顺党政关系、改革党政机关,改革国家基本政治制度、加强民主制度建设,改革干部人事制度、加强执政干部队伍建设三个方面对正确处理党政关系进行反思,形成了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理顺党政关系的理论创新;三是从以科学发展统领党的纯洁性建设大局,以建设学习型党组织引领党的思想纯洁建设,以加强党的队伍纯洁建设引领党的组织纯洁建设、以创先争优和建设服务型党组织引领党的作风纯洁建设、以反腐倡廉引领党风廉政建设五个方面对正确处理党社关系进行反思,形成了以党的纯洁性建设巩固党社关系的理论创新;四是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提升统一战线对优化中国国际环境作用三个方面对正确处理政党关系进行反思,形成了强化统一战线、构建和谐政党关系的理论创新。最后分析了列宁晚年政党思想对世界无产阶级执政党、世界无产阶级政党以及世界一般政党的当代价值。 总之,列宁晚年政党思想不仅树立了无产阶级政党建设的一座不朽丰碑,而且对于世界所有政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与启示意义。将列宁晚年政党思想放在整个政党家族中进行研究,努力研究和把握政党活动的一般规律,总结和升华列宁晚年的政党思想对于世界政党建设的启示意义,将有利于世界各国政党汲取不同类型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进一步推进自身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创新,更好地促进世界各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和世界文明的良性发展。
【关键词】:列宁 晚年 政党思想 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53;A82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6
- 引言16-31
- 一、 选题意义16-19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9-25
- 三、 研究目标、内容和方法25-27
- 四、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27
- 五、 本文所涉及的基本概念界定27-31
- (一) 列宁“晚年”界定27-28
- (二) 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的界定28-29
- (三) 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的涵义29-31
- 第一章 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的形成与发展31-58
- 一、 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的形成原因31-42
- (一) 列宁的个性特点31-34
- (二) 苏俄面临的国际背景34-38
- (三) 苏俄面临的国内背景38-41
- (四) 苏共面临的党情状况41-42
- 二、 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的理论渊源42-49
- (一) 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42-46
- (二) 小资产阶级政党思想46-47
- (三) 列宁前期的政党思想47-49
- 三、 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的发展脉络49-58
- (一) 巩固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基础思想的转变50-51
- (二) 政党执政方式思想的转变51-52
- (三) 理想化民主思想向现实民主思想的转变52-55
- (四) 发展国际党际关系思想的转变55-58
- 第二章 列宁晚年保持党的纯洁性的思想58-80
- 一、 列宁晚年保持党的纯洁性思想的来源58-64
- (一) 列宁晚年保持党的纯洁性思想的理论来源58-61
- (二) 列宁晚年保持党的纯洁性思想的认识根源61-63
- (三) 列宁晚年保持党的纯洁性思想的社会根源63-64
- 二、 列宁晚年保持党的思想纯洁的思想64-70
- (一) 教育与批评并重,注重改善党员质量65-66
- (二) 反对党内派别活动,保持党的思想统一66-69
- (三) 严格党的纪律约束,通过惩戒纯化思想69-70
- 三、 列宁晚年保持党的组织纯洁的思想70-74
- (一) 严格入党条件,延长预备期考察70-71
- (二) 清党与纳新并举,提高党员质量71-73
- (三) 防止党的内部分裂,保持党内团结统一73-74
- 四、 列宁晚年保持党的作风纯洁的思想74-80
- (一)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74-76
- (二) 开展党内批评与自我批评,营造党内民主氛围76-77
- (三) 加强对党员干部监督,强化党内民主建设77-80
- 第三章 列宁晚年关于政党精英的思想80-95
- 一、 政党精英理论80-83
- (一) 政党精英的涵义及其功能80-82
- (二) 政党精英与精英政党82
- (三) 执政党精英与非执政党精英82-83
- 二、 列宁晚年政党精英思想的形成83-87
- (一) 列宁晚年政党精英思想的形成基础83-84
- (二) 列宁晚年政党精英思想的形成动因84-86
- (三) 列宁晚年政党精英思想的形成过程86-87
- 三、 列宁晚年政党精英选任与培养思想87-90
- (一) 政党选拔精英要遵循以质取胜的原则87-88
- (二) 政党任用精英要注重优化组合原则88-89
- (三) 政党塑造精英要加强政治、文化、业务教育89
- (四) 政党培养精英要加强政党文化建设89-90
- 四、 列宁晚年政党精英权力制约和监督思想90-95
- (一) 既防个人专断,又防党内分裂90-91
- (二) 加强集体领导,扩大党内民主91-93
- (三) 进行党政分工,加大监察力度93-95
- 第四章 列宁晚年关于党际关系的思想95-121
- 一、 列宁晚年党际关系思想的发展基础95-107
- (一) 党际关系的内涵95-96
- (二) 列宁晚年党际关系思想的理论来源96
- (三) 列宁晚年党际关系思想的实践基础96-107
- 二、 国际形势的新变化与列宁晚年思想转变107-112
- (一) 世界革命形势的变化与列宁晚年认识的转变107-109
- (二) 两制共存“均势”格局形成与列宁和平共处思想109-110
- (三) 共产国际“左”倾思想泛滥与列宁反“左”倾思想110-112
- 三、 列宁晚年指导党际关系策略的变化112-117
- (一) 由“进攻”策略转向“退却”策略112-113
- (二) 争取工人阶级大多数策略113-114
- (三) 提升俄共(布)党建成果影响力策略114
- (四) 扎实做好革命低潮时期党建的策略114-117
- 四、 列宁晚年的党际关系思想117-121
- (一) 维护国内党际关系主张多党合作117-118
- (二) 发展国际党际关系着眼世界革命118-119
- (三) 处理国际党际关系立足政党自主119-120
- (四) 拓展国际党际关系服务自身发展120-121
- 第五章 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的合理性与局限性121-134
- 一、 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的合理性121-127
- (一) 理论创新121-124
- (二) 制度创新124-126
- (三) 方法创新126-127
- 二、 列宁晚年政党思想合理性的动因127-129
- (一)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理想和现实的结合127-128
- (二) 成功将马克思主义思想俄国化128
- (三) 在时代背景下的大胆创新128-129
- 三、 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的局限性及其根源129-134
- (一) 执政时间短、党建思路清晰性不足129-130
- (二) 没有形成完整的政党理论体系130-133
- (三) 身体不适未能对党建全局做深入系统思考133-134
- 第六章 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的当代价值134-170
- 一、 新时期中国共产党党情分析134-141
- (一) 中国共产党党员队伍与党组织的变化134-137
- (二) 中国共产党党员人口比的变化137-138
- (三) 中国共产党党情变化的特点138-141
- 二、 研究列宁晚年政党思想对中共的时代意义141-150
- (一) 继承和创新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的需要141-143
- (二) 汲取世界政党建设的经验教训的需要143-145
- (三) 应对政党政治生态环境变化的需要145-148
- (四) 把握政党执政规律与提升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148-150
- 三、 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的当代价值150-170
- (一) 对中国共产党的当代价值151-165
- (二) 对世界无产阶级执政党的当代价值165-167
- (三) 对世界无产阶级政党的当代价值167-168
- (四) 对世界一般政党的当代价值168-170
- 结论170-175
- 参考文献175-185
- 附录185-190
- 后记190-191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191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严书翰;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研究[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4期
2 季正矩;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构想[J];党建;2002年07期
3 高鹏怀,宫玉涛;列宁“政治遗嘱”中对执政党建设的思考[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肖枫;;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再认识——解读“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6年06期
5 薛剑符;刘世华;;论列宁人民民主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理论探讨;2009年02期
6 张喜德;张富文;;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的新认识及其现代启示——兼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J];湖湘论坛;2010年01期
7 张富文;;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合法性[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8 赵孟筱;;国家机关建设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法制与社会;2010年07期
9 叶庆丰!现任中共中央党校科学社会主义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列宁晚年的社会主义思想[J];石油政工研究;2002年04期
10 肖枫;;重温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认识的“根本改变”[J];上海党史与党建;2007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黑龙江省委组织部课题组;;发展党员宏观调控工作与党员队伍规模的研究[A];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党建研讨会论文选编(下册)[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肖枫;“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N];北京日报;2007年
2 贾建芳;根据经验来谈论社会主义[N];学习时报;2001年
3 北京 刘振茂;“预备阶段”的提法未尝不可[N];北京日报;2007年
4 严书翰;“我们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改变了”[N];学习时报;2001年
5 王东 北京大学哲学系;列宁思想在当代的四大生长点[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纳雪沙 北京大学哲学系;列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命运[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通讯员 叶正生;增进友城交流 拓展合作渠道[N];绍兴日报;2007年
8 姜长斌 马龙闪;以科学社会主义观认识苏共意识形态的消亡(上)[N];学习时报;2007年
9 赵明宇;画家陈丹青三本书同步出炉[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7年
10 本报记者 潘启雯 张微;在全文本基础上更透辟地了解列宁思想全貌[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宁锦歌;列宁晚年政党思想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年
2 赵纪梅;列宁苏维埃制度建设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2年
3 彭进清;列宁社会主义经济管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4 苏玲;列宁政治伦理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5 高学栋;经济全球化与东方落后国家社会主义道路[D];复旦大学;2004年
6 黄河;列宁平等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2年
7 袁媛淑;社会主义国家宪法发展探讨[D];中南大学;2012年
8 鲁军;戈尔巴乔夫改革与执政能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9 司永海;列宁党内民主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10 汤德森;重新认识列宁无产阶级专政理论[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洋仪;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研究[D];渤海大学;2012年
2 张媛媛;试论列宁晚年对文化的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张松海;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思想及其当代价值[D];燕山大学;2012年
4 单鸿雁;列宁的“文化革命”思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5 王春生;邓小平对列宁晚年经济思想的深化和发展[D];云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刘玲;列宁苏俄民主政治建设内在矛盾思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8年
7 陈辉;列宁晚年社会主义思想“根本改变”的源流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07年
8 孙素娟;列宁的党内民主思想研究[D];河南大学;2008年
9 李达;论列宁关于俄国土地制度变革的思想[D];山东大学;2007年
10 吴图雅;从列宁与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的争论看列宁晚年的民族观[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94434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944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