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探究
本文关键词: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探究
【摘要】:近年来,“市民社会”已经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之一。而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在继承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根植于当代西方社会现实,构建出一套独特的市民社会理论。论文就试图深入剖析和探究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源流和具体构架,找出其内在的逻辑勾连,并分析其合理性和局限性。论文可以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主要是对市民社会理论从古至今的演进过程进行了梳理,希望能从中发掘出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的理论渊源。市民社会理论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诞生于古希腊古罗马的古典时代的市民社会概念既与政治国家同义,也有着与城市文明相似的意义;到了近代,市民社会的含义则发生了变化,渐渐与政治意义脱钩,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发生分离,市民社会也开始特指进行社会劳动和商品交换的经济领域;而到了当代,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市民社会理论研究又发生了转向,被赋予了文化与社会的新涵义。第二部分主要是介绍了哈贝马斯的前期市民社会理论,在理论前期,公共领域被当成了市民社会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公共领域本身是市民社会的一部分,而在国家和市民社会发生分离之后,成为两者沟通的纽带和桥梁,承担着构成公众进行具有公共性和批判性讨论和为政治权威提供合法性的重要职能。而到了晚期资本主义时代,“公”“私”领域又相互渗透,国家和市民社会二分的格局遭到破坏,公共领域也发生了转型,公共性和批判性逐渐衰落,导致资本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受到威胁。第三部分探讨的是哈贝马斯后期的市民社会理论,通过对语用学的改造和交往行为理论的引用,“生活世界”和“体系”的二元架构成了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新范式。生活世界对应着文化领域,是交往行为进行的前提和背景,政治、经济体系的特点则是可计量、具有强大控制力。哈贝马斯认为现代人“意义的丧失”和“自由的失落”是因为由工具理性为主导的政治经济体系对于以交往理性主导的生活世界的殖民导致的,故主张以交往理性弥合分裂的理性,重建生活世界。第四部分则是讨论该如何看待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哈贝马斯将“公共领域”和“生活世界”的概念引入市民社会理论的研究,构建出市民社会理论的新范式,增添和发展了市民社会理论文化层面的含义,并重新诊断了现代性问题,使批判理论再次焕发出生机,这是其理论合理的一面:而哈贝马斯对市民社会内部的差异性的忽略,简单的把生活世界和体系解读成对立的关系,以及后来他所提出的全球市民社会理论的强烈的空想色彩,则成为我们研究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时无法回避的问题。
【关键词】:市民社会 公共领域 生活世界 哈贝马斯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091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引言9-11
- 一、市民社会理论的演进11-17
- (一) 古典时代的市民社会概念:与政治国家同义11-12
- 1. 亚里士多德的市民社会理论:城邦式政治共同体11
- 2. 西塞罗的市民社会理论:与野蛮相对的文明社会11-12
- (二) 近现代的市民社会理论:侧重经济向度12-14
- 1.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理论:国家高于市民社会12-14
- 2. 马克思的市民社会理论:市民社会高于国家14
- (三) 当代市民社会理论:文化与社会的新内涵14-17
- 1. 葛兰西的市民社会理论:文化领导权的争夺战14-15
- 2. 哈贝马斯的市民社会理论:公共领域与生活世界15-17
- 二、哈贝马斯前期的市民社会理论:公共领域17-27
- (一) 早期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生成及特征17-20
- 1. 早期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生成17-19
- 2. 早期资产阶级公共领域的特征19-20
- (二) 市民社会的结构和公共领域的功能20-23
- 1. 市民社会的结构及机理20-21
- 2. 公共领域的功能21-23
- (三) 晚期资本主义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23-25
- 1. 市民社会结构的变化23-24
- 2. 结构转型的表现及后果24-25
- (四) 资本主义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危机25-27
- 三、哈贝马斯后期的市民社会理论:生活世界与体系的二元架构27-36
- (一) 生活世界:交往行为的背景27-30
- 1. 生活世界的概念27-28
- 2. 生活世界的结构与特征28-30
- (二) 体系:工具理性的产物30-31
- (三) 体系对生活世界的殖民31-33
- (四) 以交往理性重建生活世界33-36
- 1. 以交往理性来弥合分裂的理性33-34
- 2. 以交往理性抵御生活世界的殖民化34-36
- 四、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合理性和局限性36-42
- (一) 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合理性36-39
- 1. 引入了新的概念,扩展了市民社会的文化涵义36-37
- 2. 重新诊断了现代性问题,建立了批判模型37-38
- 3. 更新了批判理论,扩散成多学科领域的学术传统38-39
- (二) 哈贝马斯市民社会理论的局限性39-42
- 1. 忽视了市民社会内部的差异性39-40
- 2. 过于强调生活世界与体系的对抗性40
- 3. 全球市民社会理论的不可能性40-42
- 结语42-43
- 注释43-47
- 参考文献47-51
- 致谢51-52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崔志鹰;试析韩国市民社会的发展[J];国际观察;2000年04期
2 郑强;市民社会与法治[J];外国法译评;2000年04期
3 D.里夫,孙晓莉;市民社会的错误浮现[J];哲学译丛;2000年03期
4 托马斯·卡罗瑟斯,薄燕;市民社会[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0年07期
5 韩克庆;市民社会与中国的现代化[J];江苏社会科学;2001年06期
6 王玉琼,唐桦;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的社团视角分析[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09期
7 应德平;市民社会及其约束力的利用[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1年09期
8 刘世俊,王海玲;我国“市民社会”研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中共济南市委党校济南市行政学院济南市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9 王新生;市民社会的文化特征[J];思想战线;2002年04期
10 白钟国;市民社会的政治关系学[J];当代韩国;2002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智勇;薛新娅;;市民社会与中国选择——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谈起[A];现代化的特征与前途——第九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童海芳;;走向和谐——试论我国市民社会的法治构建[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3 李钧;;公共空间与生活诗学——30年代的市民社会与市民小说摭谈[A];都市文化研究(第3辑)——阅读城市: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的都市生活[C];2007年
4 张海夫;;从市民社会走向城市和谐[A];孔学研究(第十四辑)——云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方印;;生态市民社会建设与民法生态化课题研究论纲[A];贵州法学(2014年第9期)[C];2014年
6 曹闻民;;公共性的特质——兼论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8年哲学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阿拉斯代·麦金太尔;王金林;;“《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条未行之路”[A];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评论(9)[C];2011年
8 赵可;;浅论葛兰西的教育思想[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16)——外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9 王勇;;市民社会涌动下小城镇规划编制中的公众参与[A];城市规划决策民主化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10 李荆;;近现代中国的政权与社会:概念、史实、线索、个案、感想[A];近代中国的社会保障与区域社会[C];2011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夏昌奇(作者单位:武汉大学社会学系);市民社会的三种话语[N];长江日报;2005年
2 肖岁寒;何谓“市民社会”?[N];中国社会报;2000年
3 徐u!民;对市民社会的历史解读[N];光明日报;2007年
4 顾骏;什么是“市民社会”[N];解放日报;2007年
5 陈创生;市民社会与我国和谐社会构建[N];学习时报;2006年
6 乔新生;“市民社会”与“公民社会”不是一回事[N];北京日报;2008年
7 韩立新;市民社会与社会主义的关系[N];学习时报;2008年
8 乐清市委党校 谢安民;从熟人社会到市民社会和公民国家[N];温州日报;2008年
9 王新生;市民社会及其相关问题的讨论[N];学习时报;2008年
10 李公明;公民是市民社会的……真正灵魂[N];东方早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志勇;论市民社会与国家二分架构[D];吉林大学;2010年
2 胡晓;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阈下网络公共领域治理[D];中南大学;2013年
3 王代月;黑格尔和马克思市民社会问题解决路径比较研究[D];清华大学;2008年
4 王文晶;建构当代中国市民社会的困境及出路[D];吉林大学;2010年
5 高峰;当代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6 李永忠;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视阈下的中国公民社会建设[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张,
本文编号:9445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944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