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历史嬗变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4 12:29

  本文关键词: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历史嬗变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社会主义 本质属性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民族属性


【摘要】:本文的中心内容是通过对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历史嬗变研究,藉此说明社会主义的本质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动态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进行的社会主义事业并没有完全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而是丰富和增加了社会主义本质的新的历史性内涵,从而为未来的社会主义事业开辟更加广阔的前景。 全文共分为七章,第一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文的写作背景、目的、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文章的研究方法及重点解决的问题。第二章从空想社会主义批判性的理论前提、现实依据及提出的理想要求和空想社会主义幻想性的哲学基础、理想的实现手段及构建未来社会的方式几个方面入手,揭示了空想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批判性和幻想性。第三章以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理论前提、现实基础及社会条件作为切入点,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确立阶级主体和建立无产阶级政党、以第一国际组织和指导工人运动三个方面来论述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是实践性。第四章从列宁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总背景下思考社会主义的革命问题和列宁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条件下思考社会主义的建设问题两个方面分别展开,来论述列宁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国际性与现实性。第五章从毛泽东思想形成的社会历史背景及在革命和建设中毛泽东提出的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战略思想、社会主义思想改造理论、社会主义社会存的矛盾关系、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针、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发展方针几个方面展开论述,论证了毛泽东社会主义思想的民族属性。第六章论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胡锦涛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丰富和发展,由此揭示出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是一个不断创新与发展的过程。最后一章论述了其他国家在社会主义本质探索方面的非主流思想,,这主要包括南斯拉夫、匈牙利、波兰、朝鲜、越南、老挝、古巴等国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关键词】:社会主义 本质属性 空想社会主义 科学社会主义 民族属性
【学位授予单位】:兰州商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D091.6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3
  • 1 绪论13-27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13-15
  • 1.1.1 研究背景13-14
  • 1.1.2 研究目的14
  • 1.1.3 研究意义14-15
  •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15-25
  • 1.2.1 国内研究综述15-24
  • 1.2.2 国外研究综述24-25
  • 1.3 研究方法及重点解决的问题25-27
  • 1.3.1 研究方法25-26
  • 1.3.2 重点解决的问题26-27
  • 2 空想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批判性与幻想性27-44
  • 2.1 空想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批判性27-39
  • 2.1.1 空想社会主义批判性的理论前提28-30
  • 2.1.2 空想社会主义批判性的现实依据30-32
  • 2.1.3 空想社会主义在批判中提出的理想要求32-39
  • 2.2 空想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幻想性39-44
  • 2.2.1 以历史唯心主义作为哲学基础39
  • 2.2.2 以道德说教和宗教劝说作为实现理想社会的手段39-40
  • 2.2.3 以文学著作、法律条文及理论论证的形式在想象中构建未来社会40-44
  • 3 马克思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实践性44-63
  • 3.1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历史条件44-52
  • 3.1.1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思想条件44-47
  • 3.1.2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社会条件47-49
  • 3.1.3 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阶级基础49-52
  • 3.2 科学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实践性52-63
  • 3.2.1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基础53-55
  • 3.2.2 确立阶级主体和建立无产阶级政党55-60
  • 3.2.3 以第一国际组织和指导工人运动60-63
  • 4 列宁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国际性与现实性63-83
  • 4.1 列宁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总背景下思考社会主义革命的问题63-70
  • 4.1.1 列宁的帝国主义论63-65
  • 4.1.2 社会主义革命可能在帝国主义统治的薄弱环节发生65-67
  • 4.1.3 以共产国际组织和指导工人运动67-70
  • 4.2 列宁在帝国主义经济封锁的条件下思考社会主义的建设问题70-83
  • 4.2.1 直接过渡思想71-72
  • 4.2.2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72-74
  • 4.2.3 新经济政策74-78
  • 4.2.4 列宁晚年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构想78-83
  • 5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思想的民族属性83-109
  • 5.1 毛泽东社会主义革命思想的民族属性83-95
  • 5.1.1 从中国实际出发——毛泽东思想的形成83-89
  • 5.1.2 提出中国革命“两步走”的战略思想89-92
  • 5.1.3 在中国特殊思想环境下提出思想整风方针92-95
  • 5.2 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思想的民族属性95-109
  • 5.2.1 具体分析社会主义社会存在的矛盾关系95-98
  • 5.2.2 依据国情提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方针98-102
  • 5.2.3 在经济上提出多快好省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102-106
  • 5.2.4 在文化上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方针106-109
  • 6 改革开放以来对社会主义本质认识的创新与发展109-125
  • 6.1 邓小平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109-117
  • 6.1.1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形成109-111
  • 6.1.2 邓小平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111-117
  • 6.2 江泽民对社会主义本质的再认识117-121
  • 6.2.1 全面进步、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117-119
  • 6.2.2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119-121
  • 6.3 胡锦涛对社会主义本质的丰富和发展121-125
  • 6.3.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思想的由来121-122
  • 6.3.2 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122-125
  • 7 在社会主义本质探索方面的非主流思想125-139
  • 7.1 苏东剧变前南斯拉夫、匈牙利等国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125-134
  • 7.2 苏东剧变后越南、老挝、古巴及朝鲜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探索134-139
  • 8 结语139-140
  • 参考文献140-151
  • 后记151-1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李兴;列宁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及其意义[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1期

2 姜述贤;;古巴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不断探索[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7年01期

3 陈夕;;新中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年05期

4 陈太平;;毛泽东以苏联经验为鉴戒对社会主义建设理论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2年05期

5 李兴中;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桂海论丛;2000年01期

6 黎之焕;邓小平理论形成的历史背景和思想渊源[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02期

7 徐卫国;列宁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3年04期

8 张瑜;;论列宁晚年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02期

9 王寿林,裴志林;论列宁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J];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3期

10 刘剑飞;;略论新经济政策的实质[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3期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黄蜜蜜;毛泽东人民内部矛盾学说研究[D];湘潭大学;2011年

2 杨秀宁;无产阶级政党建设原理及其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06年

3 王琴宇;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06年

4 贾鹏;论毛泽东的社会建设思想[D];河北师范大学;2007年

5 林琳;论马克思《神圣家族》一书对近代形而上学的批判[D];黑龙江大学;2008年

6 吴文成;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来源新探[D];云南师范大学;2009年

7 庄萍;毛泽东对社会建设的探索和启示[D];兰州大学;2010年

8 姜秀华;毛泽东社会主义社会矛盾学说及其现实意义[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97070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97070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61b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