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宁民族团结理论研究
本文关键词:列宁民族团结理论研究
【摘要】:列宁的民族团结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成果结晶;不仅对俄国无产阶级团结各族劳动人民,夺取十月革命胜利和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且也对中国共产党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 然而,长期以来人们对列宁民族团结思想的研究不仅薄弱,而且多数将其与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团结思想混同起来,,很少单独地对列宁民族团结思想进行研究,从整体上对列宁民族团结思想进行全面地考察和梳理。造成列宁民族团结思想研究不足的原因很多,一方面在于人们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研究的薄弱,似乎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理论不外是民族团结的涵义、民族团结与民族平等的关系、民族团结的意义,客观上导致了对列宁民族团结思想认识的不足;另一方面与人们对民族团结关注的视角有关,在大多数人的视野中,民族团结往往是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做好民族团结的实际工作才是最重要的事情。这种取向也导致了人们对列宁民族团结思想的重视不足。对列宁民族团结思想研究的不足,并不能证明列宁民族团结思想没有必要进行研究,事实上列宁所处的沙皇俄国不仅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而且也是一个充满民族压迫、民族对立的国家,“是各族人民的监狱”。在这样一个国家中,怎样才能将各民族的无产阶级组织起来,组建一个不分民族成分的代表各民族劳动人民根本利益的共产党;怎样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将俄国各民族劳动人民团结起来,形成强大的力量,推翻沙皇反动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怎样才能教育引导各民族成员克服资产阶级民族主义思想的毒害,不仅在思想上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性,而且将其转化为具体的实践,是列宁一直思考和关注的重要问题。列宁并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理论探索和实践,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团结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列宁民族团结思想。 本文在概述民族团结理论研究的意义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方法的基础上(论文的第一部分),以列宁著作为核心,将列宁著作中的民族团结思想纳入到俄国国情和俄国无产阶级革命时代背景之中进行考察,试图对列宁的民族团结思想进行全面的梳理,以其充分认识列宁民族团结思想的主要观点、理论特点及其现实意义。 为此本文分为三条主线来探讨列宁的民族团结思想: 第一条主线是,列宁民族团结思想产生的背景探讨。列宁民族团结思想之所以产生并发展,与列宁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国情有着密切的关系。本文在第二部分探讨了列宁民族团结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和时代条件。这条线索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列宁的民族团结思想既是俄国无产阶级革命的需要,也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需要,列宁民族团结思想来源于马克思恩格斯民族团结思想。 第二条主线是,以列宁著作为基础,对列宁著作中有关民族团结的思想进行梳理和归纳,探讨了列宁民族团结思想的主要观点和具体实践。这一部分主要反映在论文的第三部分。所形成的观点,认为列宁的民族团结思想是一个有着一系列观点组成的思想体系,有着自身的内在逻辑结构和重点。 第三条主线是,探讨了列宁民族团结思想的特点及其历史作用。这一部分主要反映在论文的第四部分。正是围绕这三条主线,论文形成了四个部分和一个结语。 怎样完整准确地概括列宁的民族团结思想,深化对列宁民族团结思想的认识,本文只是做了一个初步的尝试,以期引起人们对列宁民族团结思想的关注和思考。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 列宁 民族团结
【学位授予单位】:新疆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A821;D064
【目录】:
- 中文摘要3-5
- Abstract5-9
- 一、 引言9-17
- (一) 选题目的和意义9
- (二) 民族团结研究概述9-16
- (三) 研究内容16
- (四)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16-17
- 二、 列宁民族团结思想产生和发展的条件17-24
- (一) 国内背景17-19
- (二) 时代条件19-20
- (三) 理论基础20-22
- (四) 实践的产物22-24
- 三、 列宁民族团结思想的主要观点与实践24-40
- (一) 列宁民族团结思想的主要观点24-32
- (二) 列宁民族团结的实践工作32-40
- 四、 列宁民族团结思想的特点及历史作用40-51
- (一) 列宁民族团结思想的特点40-43
- (二) 列宁民族团结思想的历史作用43-51
- 结语51-52
- 注释52-58
- 参考文献58-62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清单62-63
- 致谢6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青觉,闵浩,黄东辉;中国共产党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的形成和发展——中国共产党民族纲领政策形成和发展研究之九[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2年01期
2 青觉;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关于民族团结的理论和政策——中国共产党第三代领导集体民族理论研究之六[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3年03期
3 高放;从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到军事封建社会主义——俄国近五百年的历史脉络透视[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03期
4 马莉娜;姜勇;;简论毛泽东“民族团结”的思想与实践[J];世纪桥;2008年02期
5 刘红艳;;论马克思恩格斯的民族团结思想及时代价值[J];民族论坛;2009年09期
6 刘红艳;;论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团结观的丰富和发展[J];民族论坛;2010年12期
7 徐杰舜;经典作家论民族团结[J];中国民族;2004年04期
8 徐杰舜;社会科学视野中的民族团结概念[J];中国民族;2004年06期
9 史新元;民族问题的解决,必须服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利益——纪念列宁诞生九十周年[J];民族研究;1960年04期
10 郝时远;论民族平等与民族团结的关系──兼与李家秀同志商榷[J];民族研究;1995年04期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徐杰舜;[N];中国民族报;2005年
2 左凤荣;[N];中国民族报;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谭玉林;我国民族团结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陈小娇;新时期中国共产党民族团结思想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满都日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族团结观及其当代价值[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1年
3 刘红艳;试论新疆民族团结的理论基础及其基本实践[D];新疆大学;2004年
4 吴图雅;从列宁与斯大林关于民族问题的争论看列宁晚年的民族观[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5 张明玲;民族团结政策在新疆的实践现状研究[D];石河子大学;2008年
6 赵楠;列宁民族平等思想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97132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9713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