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后东南亚的政治变迁对我国政治文化安全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冷战后东南亚的政治变迁对我国政治文化安全的影响研究
【摘要】:按照美国当代政治学学者亨廷顿的理论,世界第三次民主化浪潮已波及到东南亚。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等国家的“威权政府”逐渐向所谓的“民主国家”转型,导致东南亚国家政治系统的变迁,同时也影响到东南亚政治文化的变迁,主要体现在东南亚儒家思想的“碎片化”、传统政治文化的“西方化”、传统宗教思想的“极端化”以及民族主义兴起等等。本文认为导致东南亚的政治变迁既有东南亚国家内部对“民主化的诉求”,更有外部力量的介入所导致。这主要包括冷战后政治格局的变化、西方大国的文化战略和所谓“民主化”浪潮影响等。由于中国的快速崛起以及意识形态等原因,我国一直是西方大国遏制和演变的主要对象,西方大国的主要战略之一就是将中国周边作为“民主改造”的重点地区,进而达到演变中国的目的。东南亚与我国存在着山水相连、血脉相通、文化相亲等地缘因素,东南亚的政治变迁以及政治文化的变迁,将对我国的政治文化产生很大的影响,严重威胁到我国的政治文化安全。自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在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进入新世纪,我国逐步进入关键的社会转型期,社会转型期也是社会矛盾、社会冲突的高发期。扩大党内民主、大众的政治参与等越发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加强东南亚的政治变迁的研究,目的在于维护我国的政治文化安全,为我国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夯实基础。因此,对东南亚政治变迁的研究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更有现实价值。本文梳理学界关于政治变迁、政治文化变迁、政治文化安全等理论,分析东南亚政治变迁和政治文化变迁路径以及在东盟国家的表现形式,解析威胁我国政治文化安全原因,从而推导得出维护我国政治文化安全的相应的对策建议。也即,我国必须加强自身主流政治文化的建设,夯实传统文化的根基,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非传统安全以及文化产业合作,从而实现维护我国的政治文化安全的目的。
【关键词】:中国 东南亚 政治变迁 政治文化 文化安全
【学位授予单位】:广西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0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8
- 一、绪论8-14
-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8-10
-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10-12
- 1. 国外研究现状10-11
- 2. 国内研究现状11-12
- (三) 主要研究方法12-13
- 1. 历史学研究方法12
- 2. 系统分析研究方法12-13
- (四) 论文的创新之处13-14
- 二、文化安全理论的概述14-22
- (一) 文化安全理论的论述14-16
- 1. 文化的内涵14
- 2. 文化安全的界定14-16
- (二) 政治文化安全理论的内涵16-18
- 1. 政治文化的内涵16-18
- 2. 政治文化安全的界定18
- (三) 我国政治文化安全内涵的界定18-22
- 1. 我国政治文化的内涵18-20
- 2. 我国政治文化安全的界定20-22
- 三、东南亚国家政治变迁的主要特点22-38
- (一) 东南亚国家政治系统的变迁22-28
- 1. 印度尼西亚的政治系统变迁22-23
- 2. 新加坡的政治系统变迁23-24
- 3. 越南的政治系统变迁24-26
- 4. 马来西亚的政治系统变迁26-27
- 5. 泰国的政治系统变迁27-28
- (二) 东盟国家的政治文化变迁28-33
- 1. 传统儒家思想的“碎片化”28-29
- 2. 传统政治文化的“西方化”29-30
- 3. 传统宗教思想的“极端化”30-32
- 4. 传统民族主义思潮的兴起32-33
- (三) 东盟国家的政治变迁原因分析33-38
- 1. 战后国际格局的演变33-34
- 2. 西方大国文化战略的渗透34-35
- 3. 世界“民主化”浪潮的冲击35-36
- 4. 东南亚国家的“民主化”诉求36-38
- 四、东南亚国家的政治变迁对中国政治文化安全的影响38-42
- (一) 地缘政治因素影响我国政治文化安全38-39
- (二) 地缘经济因素影响我国政治文化安全39-40
- (三) 地缘文化因素影响我国政治文化安全40-42
- 五、维护我国政治文化安全的对策建议42-48
- (一) 加强我国先进政治文化的建设42-43
- (二) 夯实我国传统文化的根基43-44
- (三) 建构我国政治文化安全的预警机制44-45
- (四) 深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的非传统安全合作,构筑我国信息安全的屏障45-46
- (五) 强化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在文化产业上的合作,提升我国与东南亚的经贸联系46-48
- 结语48-49
- 注释49-54
- 参考文献54-58
- 后记58-5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骥,齐长安;网络时代如何维护我国文化安全[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3期
2 于迎丽;阅读4:文明的多样性与中国的文化安全[J];领导文萃;2001年05期
3 王桂科;论新时期我国文化安全的对策[J];理论前沿;2002年22期
4 郭玉兰;关于我国文化安全的哲学思考[J];理论探索;2002年06期
5 邢希娜;信息网络化对中国文化安全的挑战与对策[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3年05期
6 ;如何确保国家的文化安全?[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04年10期
7 单泽润;关注文化安全维护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J];民主;2005年02期
8 吴满意;孙程芳;;中国文化安全面临的挑战及其战略选择[J];理论参考;2005年07期
9 谢士法;邢红梅;;构建文化安全体系 确保我国文化安全[J];理论界;2006年07期
10 仕心;;“文化论坛——文化安全与社会和谐”学术研讨会综述[J];红旗文稿;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董中锋;;论数字化时代中国的出版文化安全[A];中国编辑研究(2009)[C];2010年
2 李秀云;;我国文化安全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3 王岳川;;大国文化安全与新世纪文化再中国化——人类应从物质现代化到精神现代化[A];这就是我们的文学生活——《当代文坛》三十年评论精选(上)[C];2012年
4 刘雨辰;;文化全球化视阈下中国文化安全的建构路径[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5 郭芳;;文化认同与文化安全[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6 何晓燕;;浅议国家电视文化安全的“外在建构”[A];新世纪新十年:中国影视文化的形势、格局与趋势——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第十三届年会暨第六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C];2010年
7 王勤明;刘西山;;从战略高度维护军队文化安全[A];价值哲学发展论[C];2008年
8 谢朝锦;;浅析邓小平的文化安全战略思想[A];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文集[C];2004年
9 郭亚臣;焦凤松;;关于高等学校文化安全若干问题的思考[A];北京市高教学会保卫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7年
10 卓成霞;;我国文化安全语境下的文化产业竞争力[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事业——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8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仕心;维护文化安全 促进社会和谐[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7年
2 慕渝;创新:文化安全的中国语境[N];中国文化报;2006年
3 通讯员 郭瑞宏;《国家文化安全论》唤起公众关注文化安全[N];中国新闻出版报;2006年
4 郑岚岚邋刘义雄;确保奥运期间文化安全[N];湛江日报;2008年
5 本报驻北京记者 王晓风 李雪;为首都文化安全护航[N];中国文化报;2012年
6 艾斐;文化安全:最有力的维护是创新[N];人民日报;2013年
7 杜超;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安全[N];中国教育报;2003年
8 张平;“入世”后必须加强我国文化安全[N];中国文化报;2001年
9 木弓;文化安全[N];文艺报;2001年
10 秦宝琦;清王朝如何维护其文化安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王军;列宁文化安全思想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5年
2 包仕国;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文化安全的衍进与重构[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3 曲文波;中国文化安全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
4 戴晓东;加拿大: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安全[D];复旦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郝鹏;非传统安全视野下的中国文化安全情势及策略[D];山东大学;2008年
2 何宝峰;文化全球化下我国国家文化安全思考[D];首都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耀宇;网络文化对我国文化安全的影响及对策[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殷文龙;试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文化安全[D];首都师范大学;2005年
5 张默;文化安全保护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8年
6 邱旭冉;和谐世界构建中影响我国文化安全的因素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12年
7 郭兴中;当代中国文化安全现状及对策[D];安徽农业大学;2011年
8 石琪;论马克思文化安全思想及其对当代中国的启示[D];浙江财经学院;2013年
9 孙姗姗;文化自觉与中国文化安全[D];齐齐哈尔大学;2014年
10 张富柯;全球化视角下我国文化安全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4年
,本文编号:9735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9735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