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政治学论文 >

梁启超新民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发布时间:2017-10-06 23:29

  本文关键词:梁启超新民思想及其当代意义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梁启超 新民 国民性


【摘要】:作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一位启蒙大师,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对近代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该思想本质即系统化的国民重塑理论,它为人们开辟了一个全新视角,使人们意识到了“民”在国家建设和改变国家整体风貌、推动改革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不仅如此,该思想还提倡通过解放国民天性,归还其本来的权利,调动其积极性和主动性,力求从根本改变国家面貌。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兼顾了中华民族“思想启蒙”和“救亡图存”两大历史任务,它引导人们对近代中国困境进行深度反思,该思想至今仍对民众现代意识的觉醒起到重要作用。本文在参考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分析,更全面地展现了梁启超新民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并以此论证了选题背景及意义。继而我们详尽分析了该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并通过对其时代背景的深刻剖析,总结出新民思想形成的理论基础,即中国传统民本思想、西方近代先进的文明及日本近代国民思想等。本文主要在于概述梁启超的新民思想,层次分明的分析概括出他所精心构建的新民形象,并对其新民思想的发展脉络进行新一轮的梳理和整合,以展现其形成和完善的全过程,进而阐述该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和局限性。文章最后我们又进一步挖掘了新民思想的时代价值,肯定了它在中国近代史上的贡献。时至今天,我们重读梁的新民思想,深入研究其所蕴含的现代元素,感受它在当代的投射,进一步论证了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对公民教育的借鉴意义。总而言之,梁启超的新民思想是时代发展的产物,它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突破了传统封建思想的桎梏,以全新的视角去看待“民”这个问题,它是那个时代最深沉的呐喊,给当时奴性的中国人以当头棒喝,它不仅唤醒了当时国民对权利追求的意识,还对近现代的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关键词】:梁启超 新民 国民性
【学位授予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D092
【目录】:
  • 摘要5-6
  • Abstract6-7
  • 第一章 绪论7-12
  • 一、选题背景7
  • 二、研究现状7-10
  • (一) 国内研究现状7-9
  • (二) 国外研究现状9-10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10-11
  • (一) 研究思路10
  • (二) 研究方法10-11
  • 四、研究的意义与本文创新之处11-12
  • (一) 研究意义11
  • (二) 创新之处11-12
  • 第二章 梁启超新民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理论来源12-24
  • 一、梁启超生平与其新民思想的产生12-13
  • 二、产生的背景13-15
  • (一) 内忧:新民思想萌生的内在动力13-14
  • (二) 外患:新民思想产生的外部压力14-15
  • 三、理论来源15-24
  • (一) 中华文化的熏陶15-19
  • (二) 西学东渐的启迪19-24
  • 第三章 梁启超新民思想概述24-31
  • 一、民族国家观念为新民思想的基本内核24-26
  • (一) 民族的观念24-25
  • (二) 国家的观念25-26
  • 二、“破坏主义”的创新破立为新民思想的先导26-27
  • 三、追求独立、自治与自由为新民思想的精髓27-29
  • 四、公德与私德为新民思想的灵魂29-31
  • (一) 无公德则不能团29-30
  • (二) 无私德则不能立30-31
  • 第四章 梁启超新民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31-39
  • 一、梁启超新民思想的进步性31-34
  • (一) 对国民的劣根性进行了批判,塑造新民形象31-33
  • (二) 提出了塑造国民素质的新标准,唤醒国民意识33
  • (三) 为正在到来的国家制度变化奠定国民文化心理基础33-34
  • 二、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局限性34-39
  • (一) 过分强调“群利”,未给个人权利以相应的平衡35-36
  • (二) 国民品性中的缺陷有所放大36-37
  • (三) 较多强调思想观念作用,忽视实践改造力量37-39
  • 第五章 梁启超新民思想的当代意义39-47
  • 一、“新民”形象的现代元素,丰富当代公民教育的内容39-42
  • (一) 积极弘扬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主旋律39-40
  • (二) 激发公民敢于竞争和改革创新的精神40-41
  • (三) 自律自强,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41-42
  • 二、借鉴“新民”的培育思想,拓展当代公民教育方法途径42-47
  • (一) 采合中西,丰富新民理想人格的文化资源42-44
  • (二) 融通古今,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4-45
  • (三) 完善制度,确保理想人格的生长和发展空间45-47
  • 结语47-48
  • 参考文献48-51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51-52
  • 致谢52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5条

1 李元鹏;;1905—1907年革命派与改良派的论战[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年01期

2 胡代胜;;严复梁启超“三民”理论的比较研究[J];广州研究;1987年12期

3 魏义霞;;世界蓝图与中国策略——康有为、梁启超启蒙思想之比较[J];理论探索;2013年05期

4 庞绍堂;;现代化主体的现代化——梁启超关于人的现代化思想[J];江苏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5 戴海斌;;“种族”与政治:晚清宗室寿富之死及其回响[J];民族研究;2014年03期



本文编号:9856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engzx/9856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af0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