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蔡模《近思续录》研究
本文关键词:南宋蔡模《近思续录》研究
【摘要】:南宋后期,蔡模编辑了《近思续录》十四卷,是记录朱熹语录而成的一部语录类读本,内容涵盖为学、主敬涵养、克己、临政处事等多方面。《续录》体例与朱熹、吕祖谦所编《近思录》完全相同,在仿《近思录》纲目体系构建新的理学读本上具有开创之功。蔡模的做法与《续录》的取材、编纂,成为后世理学研究者编辑仿《近思录》文献的范式,其产生的编纂效应经久不衰,影响东亚七百余年。本论文即针对其编纂缘由、版本源流、主体内容及对后世朱子学的影响等展开研究。论文由五部分组成:一、交代写作背景,南宋蔡模《近思续录》的研究现状、研究意义,以及本文所使用的研究方法;二、展开对蔡模本人的研究,包括考证其家世背景,家学渊源及与朱熹的关系,蔡模所处时代朱子学的发展背景以及蔡模所做《近思续录》的缘由三方面;三、考述蔡模《近思续录》版本源流,现存版本概况及海外流传版本概况;四、论述《近思续录》十四卷主要内容,包括考述其四百三十八条语录出处及内容,分析《近思续录》与朱子学的关系,论证语录内容如何影响南宋朱子学的发展三方面;五、比较《续录》与《近思录》结构关系,简述蔡模《近思续录》的地位与影响。
【关键词】:近思续录 南宋 蔡模
【学位授予单位】:温州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45
【目录】:
- 摘要4-5
- ABSTRACT5-8
- 一、绪论8-12
- 1、研究意义8-9
- 2、国内外现状分析9-10
- 3、研究内容10-11
- 3.1 对蔡模与朱熹关系进行研究10
- 3.2 对蔡模《近思续录》版本源流进行考述10
- 3.3 对《近思续录》内容进行研究10
- 3.4 《近思续录》编纂特征以及对后世的影响10-11
- 4、研究方法11-12
- 4.1 采用文献考证法11
- 4.2 采用历史比较、学术探源等方法11-12
- 二、《近思续录》的朱子学背景12-22
- 1、蔡氏家族与朱熹12-15
- 2、蔡模时代的朱子学15-17
- 3、蔡模编集《近思续录》的缘由17-22
- 3.1 蔡模之名的由来,,便在幼年蔡模内心世界烙下了对朱熹的神往17-18
- 3.2 蔡模年少即受家学影响,自当立志去完成弘扬朱子思想的著述18-19
- 3.3 蔡模站在学术思想史发展的高度,欲弥补南宋后期尚无专辑朱子语录于之书的缺憾19-22
- 三、蔡模《近思续录》版本源流述考22-28
- 1、现存蔡模《近思续录》版本述考22-25
- 1.1 蔡模《近思续录》清康熙二十八年刻本,清柯崇朴校订本22-23
- 1.2 蔡模《近思续录》清初刻本23
- 1.3 蔡模《近思续录》清同治八年刻本23
- 1.4 蔡模《近思续录》光绪三十一年重刻本23-24
- 1.5 日本宽文八年刻本24-25
- 1.6 李氏朝鲜朝抄本25
- 2、《近思续录》相关版本补记25-28
- 四、《近思续录》内容研究28-56
- 1、蔡模《近思续录》的内容28-46
- 1.1 论“道体”28-29
- 1.2 论“为学”29-31
- 1.3 论“致知”31-35
- 1.4 论“存养”35-36
- 1.5 论“克治”36-37
- 1.6 论“齐家”37-39
- 1.7 论“出处”39-41
- 1.8 论“治体”41-42
- 1.9 论“治法”42
- 1.10 论“临政处事”42-43
- 1.11 论“教人”43
- 1.12 论“警戒”43-45
- 1.13 论“辨别异端”45
- 1.14 论“总论圣贤”45-46
- 2、蔡模《近思续录》语录来源46-49
- 2.1 《续录》来源承袭蔡模家学典藏朱熹著述46-47
- 2.2 《续录》选取自朱熹《语录》及朱熹著述内容47-49
- 3、《近思续录》与朱子学的关系49-56
- 五、《近思续录》的编纂及影响56-64
- 1、《近思续录》与《近思录》结构比较56-58
- 2、《近思续录》与南宋朱子学的发展58-59
- 3、蔡模《近思续录》的地位与影响59-64
- 结语64-66
- 参考文献66-68
- 致谢68-70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著作目录70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徐公喜;;朱熹与法家之学[J];安徽史学;2006年05期
2 周游;;浅谈钱大昕哲学[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2年06期
3 方婉丽;;晚清吴廷栋与方潜之辨学[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8期
4 洪修平;隋思喜;;从国学内涵的演变谈《儒藏》的编纂[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5 皮元珍;论大学课堂教学主体人文素质的培养[J];长沙大学学报;2004年03期
6 闵军;;朱子循序渐进读书法思想发微[J];船山学刊;2010年04期
7 曹志平;;周敦颐理学思源探析[J];湘南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8 苏亦工;;程朱理学辩诬[J];东方法学;2012年03期
9 姚润月;;晚清民初知识分子价值体系的变化[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10 李晓东;;试论理学与宋人论画[J];电影评介;2006年17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吴春燕;;弘扬朱子文化,打造武夷文化旅游品牌[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2 魏定榔;;朱子不注《春秋》之原因蠡测[A];闽学与武夷山文化遗产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庆灿;新理学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D];南开大学;2010年
2 樊亚峤;儒家课程思想的后现代转向[D];西南大学;2011年
3 孙旭红;居今与志古:宋代《春秋》学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4 吴冬梅;“心与理一”与“超凡入圣”之学[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5 卢敦基;李慈铭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6 张琴;胡宏“知言”哲学体系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吴增辉;北宋中后期贬谪与文学[D];复旦大学;2011年
8 贾璐;朱熹训诂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张树青;《大乘起信论》与两宋理学心性论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10 刘克兵;朱熹知识论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志威;王
本文编号:101354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0135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