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两汉“《洪范》可以观度”说考论
本文关键词:先秦两汉“《洪范》可以观度”说考论
【摘要】:“《洪范》可以观度”说是《书》教“七观”说之一。“七观”说的相关内容最早见于传世文献《尚书大传》和《孔丛子》,两书均将“七观”说记为孔子与弟子论《书》时所言。文章从文本出发对“七观说”的真实性进行了细致分析,从而对“七观”说有了本质的认识,力图实现孔子教化思想与《书》所蕴含的政治思想的有机结合。理解“《洪范》可以观度”说的关键在于把握“度”字的意义,文章通过分析《尚书》以及《论语》《诗经》《左传》等古籍中出现的“度”字,来界定“度”字的意义。“《洪范》可以观度”说中“度”字体现的是一种治政法则与标准,“《洪范》九畴”中每一畴都体现着一种动态的秩序、标准和法度。《洪范》作为中国历史上较早的系统阐述治国施政大法的篇章,自成书以来备受统治者重视,成为他们治理国家的“政治课本”和理论依据。“《洪范》九畴”从不同的方面概说了九种治国大法,在中国政治、哲学史上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先秦两汉时期对《洪范》经文的称引十分频繁,欲考证《洪范》在当时所产生的社会影响以及《洪范》是如何作为治国大法为统治者服务的,则需要通过先秦两汉典籍中所引《洪范》经文窥其概况。文章将先秦至两汉时期常用文献中称引《洪范》的相关材料逐条摘录,并按照“《洪范》九畴”九个目次将文献分类整合,然后对文献材料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逐条分析,并将每一畴进行理论提升,从而得出“《洪范》九畴”分别是如何体现“度”的,又体现了怎样的“度”。《洪范》所言施政大法是先民政治智慧的结晶,它作为一部治国宝典,可以为现代国家治理者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七观”说 《洪范》 度
【学位授予单位】:曲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K221.04
【目录】:
- 摘要3-4
- ABSTRACT4-7
- 绪论7-17
- 第一节 “七观”说考论7-12
- 第二节 “度”字意义的界定12-17
- 第一章 先秦两汉称引“五行”范畴的文献考论17-23
- 第一节 先秦两汉称引“五行”范畴文献辑考17-19
- 第二节 论“五行”之度19-23
- 第二章 先秦两汉称引“五事”范畴的文献考论23-28
- 第一节 先秦两汉称引“五事”范畴文献辑考23-25
- 第二节 论“五事”之度25-28
- 第三章 先秦两汉称引“八政”范畴的文献考论28-32
- 第一节 先秦两汉称引“八政”范畴文献辑考28-30
- 第二节 论“八政”之度30-32
- 第四章 先秦两汉称引“五纪”范畴的文献考论32-35
- 第一节 先秦两汉称引“五纪”范畴文献辑考32-33
- 第二节 论“五纪”之度33-35
- 第五章 先秦两汉称引“皇极”范畴的文献考论35-46
- 第一节 先秦两汉称引“皇极”范畴文献辑考35-42
- 第二节 论“皇极”之度42-46
- 第六章 先秦两汉称引“三德”范畴的文献考论46-55
- 第一节 先秦两汉称引“三德”范畴文献辑考46-52
- 第二节 论“三德”之度52-55
- 第七章 先秦两汉称引“稽疑”范畴的文献考论55-62
- 第一节 先秦两汉称引“稽疑”范畴文献辑考55-60
- 第二节 论“稽疑”之度60-62
- 第八章 先秦两汉称引“庶征”范畴的文献考论62-67
- 第一节 先秦两汉称引“庶征”范畴文献辑考62-65
- 第二节 论“庶征”之度65-67
- 第九章 先秦两汉称引“五福、六极”范畴的文献考论67-70
- 第一节 先秦两汉称引“五福、六极”范畴文献辑考67-68
- 第二节 论“五福、六极”之度68-70
- 结语70-72
- 参考文献72-74
- 后记74-75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75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颖慧;;读《<篆隶万象名义>校释》札记[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0年04期
2 陈徽;;从“学而时习”到“静坐穷理”——儒学的笃行精神及其在宋明理学中的弱化[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3 李梅训;简论欧阳修《诗本义》对《毛传》、《郑笺》的批评[J];安徽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04期
4 徐望驾;;《说文解字》注释语言常用词的语料价值[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5 王曦;;《玄应音义》碛砂藏系改动原文文字情况考察[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6 陈源源;;《大正藏》本《妙法莲华经释文》校勘十例[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01期
7 田志勇;叶少飞;;“西楚霸王”名号考略[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0年04期
8 邢蔚群;纪丹阳;;试论《管子》的“常”与“变”思想[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9 张雪梅;;《汉语大词典》书证迟后举隅——以《内经》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年03期
10 戴媛媛;;《说文解字》“心”部字与常用简化汉字对应分析[J];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何华珍;;“退婴”探源[A];第六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2 关祥可;;马泊六的典型代表——浅论《水浒传》中的王婆[A];水浒争鸣(第十一辑)[C];2009年
3 高文萍;;析蟾蜍画像所反映的汉人“不死”观念[A];大汉雄风——中国汉画学会第十一届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朱智武;;东晋南朝墓志俗字及其成因探析[A];汉唐社会经济与海盐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5 易志文;;《说文解字·虫部》中的同物异名和同名异物[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8年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许子滨;;从《左传》看《仪礼》的成书及其反映的时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7 姚小鸥;王克家;;《左传》“摄官承乏”解[A];《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C];2009年
8 王帷韬;;《说文解字》叠文探微[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9 李玺;;略谈许慎受今文经学思想之影响[A];2010年重庆市语言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10 张林;傅延龄;;《伤寒杂病论》中“烦疼”、“疼烦”解[A];仲景医学求真(续一)——中华中医药学会第十五届仲景学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文辉;语言评价理论的价值哲学研究[D];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年
2 尉博博;春秋大都耦国政治现象剖析[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3 王用源;汉语和藏语复音词构词比较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潘苇杭;先秦两汉尧文化探源[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胡志明;战国文字异体现象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郭国权;清代金文研究}湂諿D];吉林大学;2011年
7 崔明石;话语与叙事:文化视域下的情理法[D];吉林大学;2011年
8 武晓丽;汉语核心词“人”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马瑞;西北屯戍汉简文字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10 杜芝明;宋朝边疆地理思想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黄梅珍;古代书院文化蕴含的德育思想研究[D];赣南师范学院;2011年
2 施永庆;论家族文化对谢灵运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00年
3 胡谦;中国古代亲属容隐制度述论[D];陕西师范大学;2001年
4 梁锡锋;汉代的《诗经》学与政治关系研究[D];郑州大学;2001年
5 孙世洋;周代诗乐文化与《诗经》[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6 艾春明;论《韩诗外传》的经学价值[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7 邢培顺;刘向散文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03年
8 贺拥军;中国早期贞节观念初探[D];湖南师范大学;2002年
9 邱源媛;唐宋雅乐的对比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10 李昊;《焦氏易林》词汇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02715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0271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