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田的性质与权益——基于清代与宋代的比较研究
发布时间:2017-12-07 17:04
本文关键词:典田的性质与权益——基于清代与宋代的比较研究
【摘要】:宋代"典需离业"的规定表明了典之本原,但其派生的权益及其多样化表现却引发歧义。譬如承典人将土地租佃给出典人,在宋代不被认可;而清代这种形式广为流行,却又在表象上造成"租息相抵"的错觉。承典人可选择典田的经营收益、投资收益,或变现未来收益,突出反映了田主、典主、佃农三者依托市场交易构筑的共享地权格局。典权不是使用权,也不是所有权,而是一种限定性物权形态的财产权,与抵押也有明显的区别。典权的时代性差异在政府规定上得到相应的反映,宋代典田需要赴官办理合同契,并过割田赋和纳交易税;清代中后期则免除了交易税,无需过割田赋,契约形制上多采用单契,使转典等相关后续交易更为便利。凡此阶段性差异与特征,揭示了在典权发育过程中,交易规则与社会认识也经历了曲折的演变,纵贯比较有助于把握典权之本原与多样化形态,也有助于更全面地理解传统中国的土地产权与交易形态。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江西财经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土地制度变革史”(10&ZD07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K244;K249
【正文快照】: 同一种类型的典权交易,为什么在宋代不被许可而在清代被广为接受?同样,清人的很多认识与解释,置于宋代规定之下则说不通。在典契形制、典税及赋税过割等方面,为什么清朝与宋朝的规定大异其趣?是规则的不同,还是认识的差异,甚或是不同性质的典权?此类现象与当今学界关于典权的,
本文编号:126308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2630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