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云南地震灾害及其应对研究
本文关键词:清代云南地震灾害及其应对研究 出处:《云南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边陲,位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带的东侧,地质构造复杂,地壳运动剧烈,地震频发。基于清代官方文献和云南地方史料对地震灾害详细记载,本文对清代云南地震进行了系统整理与研究。 本文从以下四章详细阐述了清代云南地震情况及其社会应对措施。第一章主要通过对《清代云南省志》和地方志史料的搜集和整理,,经过分析后采用图、表等形式展示清代云南的总体地震概况以及其各年份、各地区的地震分布状况。第二章依据奏摺、清代官方档案以及云南地方史料,了解地震对云南社会造成的人口伤亡、建筑物毁坏、地表结构受损,以及对灾黎造成心理创伤等一系列概况。第三章分析了影响清代云南省地震后及时救济的因素,如历史因素、交通条件、民族因素等。且重点了解了在震灾发生后中央和地方的救济流程和救济常例,及其主体与个体在灾后发生后参与救灾的一些重要举措等。最后一章试探性地总结了云南地震救灾的主体思想面、灾赈制度和政府救灾力度的发展趋势。
【学位授予单位】:云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K249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云樵;;为四川地震灾害而作[J];辽河;2008年07期
2 陈非子;;救别人,先要救自己[J];中老年保健;2008年07期
3 ;关注地震灾害 提高防震能力 市地震局与《躬耕》杂志社联合举办防震减灾有奖征文活动[J];躬耕;2010年05期
4 龙仁青;;孩子,你睡着了吗——写给被地震灾害夺去生命的孩子[J];诗刊;2010年09期
5 吕俊旭;;闽台大学生地震灾害认知调查及比较研究[J];青春岁月;2013年13期
6 ;中共中央、国务院致四川道孚县遭受地震灾害的干部群众和驻军指战员的慰问电[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1年02期
7 ;中共中央、国务院致新疆乌恰县遭受地震灾害的群众干部和驻军指战员的慰问电[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85年24期
8 青白;;我国历史上的地震灾害[J];民防苑;2007年05期
9 ;如何是好——为在地震灾害中罹难的同胞伤怀有感[J];中国发明与专利;2008年06期
10 郑民德;吴志远;;明代的地震灾害与国家应对举措[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郑传华;;试论地震灾害及其减灾对策[A];中国减灾与新世纪发展战略——首届“中国21世纪安全减灾与可持续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2 李保廷;;社会发展与地震灾害[A];山西省地震学会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摘要专刊[C];2005年
3 崔秋文;;地震灾害经济学研究的思考[A];中国地震学会第11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6年
4 高孟潭;;防御地震灾害能力低是制约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上册)[C];1999年
5 龙海云;吴采红;姚奕婷;;幼儿地震灾害自救常识科普调研[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09《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论坛暨第十六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文集[C];2009年
6 延军平;白晶;苏坤慧;;对称性与地震灾害趋势[A];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三次学术大会论文集[C];2010年
7 孙建刚;李新乐;;少数民族聚居地地震灾害与灾害管理[A];中国科普理论与实践探索——2010科普理论国际论坛暨第十七届全国科普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8 杨智娴;;减轻21世纪的地震灾害[A];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C];1999年
9 成小平;杨建思;;地震灾害应急评估系统的构架[A];中国地震学会第八次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0年
10 张长义;林俊强;;地震灾害及潜在危险地区环境识觉与调适行为之分析研究——以南投埔里为例[A];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暨2001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郭元乐邋赵亚平;甘肃加强应对地震灾害安全防范工作[N];中国建设报;2008年
2 苟保平;省委省政府通报我省地震灾害情况[N];甘肃日报;2008年
3 特约记者 任郭英 李军;陕西煤化积极应对地震灾害[N];中国化工报;2008年
4 心文;对我国四川遭受地震灾害表示慰问[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5 崔永红 青海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历史上的青海高原地震灾害及启示[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王淑贤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非特别重大地震灾害更须提高应急规格[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本报记者 熊燕;我省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全面提升[N];云南日报;2013年
8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加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建设的十项重大措施[N];云南日报;2008年
9 张桂林;重庆:地震灾害,未影响饮用水源地水质[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10 ;云南:增强预防和处置地震灾害能力[N];云南科技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天祺;能源供应系统地震灾害研究[D];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2007年
2 宁宝坤;地震灾害时空分布与紧急救援响应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0年
3 董惠娟;地震灾害与心理伤害的相关性及其心理救助措施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4 周柏贾;分布式虚拟仿真地震应急演练技术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3年
5 杨挺;城市局部地震灾害危害性指数(ULEDRI)及其在上海市的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0年
6 王毛毛;龙门山南段活动断层相关褶皱与四川盆地地震灾害风险分析[D];南京大学;2013年
7 吴新燕;城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与应急准备能力评价体系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6年
8 黄静;基于网络技术的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9 肖东升;基于GIS和CA的地震灾害压埋人员情景分析与评估理论[D];西南交通大学;2009年
10 黄静;基于网格技术的虚拟地震会商系统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若嘉;宁洱民众认知与响应地震灾害的特点与规律[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9年
2 李晓丽;地震灾害符号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3 张文佳;藏区民众地震灾害认知与响应的特点[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3年
4 颜锋;城市地震灾害模拟可视化信息系统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08年
5 周进军;地震灾害综合应急能力评估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09年
6 吴琼;家庭层次地震灾害脆弱性研究的问卷调查方法及应用[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08年
7 王健;地震灾害管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8 郭姗姗;地震灾害应急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湖南大学;2013年
9 仵焕杰;藏区小学生对地震灾害的认知与响应[D];青海师范大学;2013年
10 侯远超;地震灾害搜救系统的搜索行动能力评价研究[D];成都理工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132232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322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