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国民信仰遭遇外来文化的解构——“哈韩”的社会转型期思考
本文关键词: 韩流 弗洛伊德 社会转型 媒介信息 出处:《东南传播》2015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从1997年中央电视台播出第一部韩国电视连续剧开始,韩剧持续火爆中国荧屏,收视率屡创新高,"韩流"作为一个新的名词正充斥着人们的生活,并逐渐被大众所接受,直至发生中国女粉丝是非不分向发表辱华言论的韩国艺人道歉的极端事件。本文结合弗洛伊德精神学说解释其对青少年特殊心理成长期心理机能的契合性,并以中国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作为背景,从社会环境因素浅析韩流形成的原因,其对当代中国国民信仰(尤其是年轻一代)的影响,以及对以上现象的反思。
[Abstract]:Since the first South Korean TV series was broadcast on CCTV in 1997, Korean TV dramas have continued to be popular on Chinese screens, and the ratings have repeatedly reached new highs. As a new term, "Korean Stream" is flooding people's lives and gradually being accepted by the public. Until the extreme incident of Chinese female fans apologizing to Korean artists who made insulting remarks about China. This paper, based on Freud's theory of spirit, explains its compatibility with the psychological function of teenagers' special psychological growth period. Taking the special historical period of Chinese social transformation as the background,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auses of the formation of the Korean current from the soci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its influence on the belief of contemporary Chinese people (especially the young generation), and the reflection on the above phenomena.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分类号】:K2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陈龙;韩国影视剧在中国流行的文化心理探析[J];中国电视;2003年08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龚婷;;僭越与颠覆——狂欢化理论视野中的《超级女声》[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5期
2 李秀岩;郭振宇;;通俗音乐文化审美气质的变异与本真回归[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8年08期
3 李道忠;;为秋菊形象平反[J];安徽文学(下半月);2009年02期
4 张双田;;反抗、童话、陷阱——从流行爱情小说到偶像剧看男性的弱化[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5 陈林侠;;论当下韩国电视剧的审美悖论 以《大长今》为核心[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6年02期
6 杨柳;;消解与恶搞的狂欢——国产小成本喜剧电影与青年亚文化[J];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7 杨俊;;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对“中西文明特征”的建构[J];北方论丛;2011年06期
8 傅书红;;文化研究在教育领域中的价值——亨利·吉鲁的文化研究教育思想[J];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04期
9 张素琴;;舞蹈身体语言的本质研究[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11年01期
10 欧俊勇;彭妙艳;;文本·表演·权力——潮汕歌谣的文化冲突[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高超;;基于区域视角的河北省文化产业定位研究[A];2011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赵长雁;;社区·女性·媒介:族群身份获得的特殊影响因素及其反思——以景洪一个白族社区为个案[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3 杨璐;;家园·国族·大同——2008年几台大型电视综艺晚会整合功能探析[A];中国传媒大学第三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4 费小平;;“语际书写”/“跨语际实践”:不可忽略的文化翻译研究视角[A];贵州省翻译工作者协会2010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5 梁伟峰;;被“浪子”反抗的“浪子之王”——论鲁迅与亭子间文化[A];2006年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论文集(下)[C];2006年
6 谢纳;;“空间转向”与当代文艺理论建构[A];当代中国辽宁发展·创新·和谐——辽宁省第二届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获奖成果文集[C];2009年
7 杨岚;;转型期的社会文化审美与文化生态平衡[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上)[C];2011年
8 倪胜利;;民族教育政策应关注民族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A];“民族教育政策研究”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9 高卫华;;新闻传播与文化传播的学科关系分析[A];新时期中国新闻学学科建设30年[C];2008年
10 罗如春;;身份认同问题三论[A];中国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年刊(2008年卷)——理论创新时代:中国当代文论与审美文化的转型[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董素青;消费电视[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2 方忠;中韩文化创意产业经济效应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3 程郁儒;民族文化传媒化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4 颜水生;论中国散文理论的现代性转变[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王成;晚清诗学的演变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杨亭;土家族审美文化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7 熊宇飞;意识的世界与主体的生成[D];暨南大学;2011年
8 杨子;家园的踪迹:全球化上海的剧场与艺术空间初探[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9 孙振涛;3D动画电影研究:本体理论与文化[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贺夏蓉;多重视角下的女书及女书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石实;隐秘的参与[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乔丽华;论新媒体环境下青少年亚文化及其价值意义[D];河南师范大学;2010年
3 洪凌艳;关于“海西”精神文化建设的哲学思考[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4 施蕾;现代性的漂浮[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5 闫海玲;精英文化与大众传媒的融合[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兰祥;当代文化语境下女性身体的规训与反思[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7 高坚;河南电视台文化专题节目制播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8 王敬源;网络恶搞文化的传播学分析[D];吉林大学;2011年
9 王玲;帕慕克作品中的文化身份探讨[D];重庆师范大学;2011年
10 晏玲友;高中“数学文化”内容的教学策略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林超;;微博视域下传统媒介信息传播的拓展[J];青年文学家;2012年11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李云勇;让真相跑赢谣传[N];民主与法制时报;201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张野;密码在大众媒介信息传播中的作用和影响[D];辽宁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5187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5187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