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

发布时间:2018-03-05 03:13

  本文选题:宋明以来 切入点:宗族制形成 出处:《安徽史学》2007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宋明以来宗族制度形成理论的探讨,似可以20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为界,分为两个不同时期。前一个时期研究的理论基础,是封建社会形态视野下的近世宗族农村公社论、族权论、宗法思想论、土地关系制约论四论;在后一个时期,则从研究问题的实际出发,对前一个时期的理论基础有所突破,主要反映在宗族民众化、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的“三化”、国家认同论、宗族乡约化以及对宗族形成原因的综合分析方面。把握近世宗族制的形成及其性质,将近世宗族与中世世家大族加以比较是重要的方法之一。在封建社会后期理论影响下的宗族比较,共同之处在于宋以前的宗族与社会具有身份性,是世家大族掌控社会;宋以后的社会具有非身份性,普通官僚与民众地位上升并拥有宗族。新的研究注意到中世世系重视女系的问题,对于当时社会的认识有所深化。日本学者唐宋变革论下对于中国中世社会的研究,提出了贵族制、豪族共同体等理论,也值得借鉴。我们应当把宋以后宗族形成问题从社会文化变迁的角度重新加以审视,关注宋明以来宗族的新与旧、南与北、官与民、国家与宗族、守旧与创新等问题,进一步充分占有资料,改进解读资料的方式,并在理论上有所突破。
[Abstract]:The discussion on the formation theory of the clan system since Song Ming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different periods in the 1980s and 1990s on 20th century.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previous period is the modern clan rural commune theory in the view of feudal society. In the latter perio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the reality of the research, the theoretical basis of the previous period has been broken through, which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e clan popularization. The "three changes" of family organization and social vicissitude, the theory of national identity, the reduction of clan and township, and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of the reasons for the formation of clan. I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methods to compare the near lineage clan with the middle age family. Under the influence of the theory in the later period of feudal society, the common point is that the clan and the society before Song Dynasty have the identity, and it is the patriarchal clan that controls the society. Since the Song Dynasty, the society has been characterized by non-identity, ordinary bureaucrats and people have ascended and have clans. New studies have noted the importance attached to female lineage in the Middle Epoch. Japanese scholars in Tang and Song dynasties studied the Middle World society in China, and put forward some theories such as aristocratic system, the community of the great people, and so on. It is also worth learning. We should re-examine the issue of clan formation after the Song Dynas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ocial and cultural changes, and pay attention to the new and old clan since Song Ming, the new and old clan since Song Ming, the south and north, the officials and the people, the state and the clan,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old and the innovation, and so on. Further full possession of data, improve the way of interpretation of the data, and a breakthrough in theory.
【作者单位】: 南开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基金资助项目,名称为“宋以后宗族形态的演进与社会变迁”,编号06JJD840008。
【分类号】:K20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郑振满;清代福建地方财政与政府职能的演变——《福建省例》研究[J];清史研究;2002年02期

2 常建华;二十世纪的中国宗族研究[J];历史研究;1999年05期

3 常建华;明代徽州的宗族乡约化[J];中国史研究;2003年03期

4 叶显恩;徽州和珠江三角洲宗法制比较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年04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贞芳;徽州谱牒述略[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刘伯山;徽州文化的基本概念及历史地位[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3 胡中生;明清徽州下层社会的非常态婚姻及其特点[J];安徽史学;2001年03期

4 赵华富;关于徽州宗族制度的三个问题[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5 胡中生;明清徽州的人口买卖与婚配[J];安徽史学;2003年02期

6 赵峗;纳税单位“真实”的一面——以徽州府土地数据考释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3年05期

7 陈瑞;清代中期徽州山区生态环境恶化状况研究——以棚民营山活动为中心[J];安徽史学;2003年06期

8 叶舟;危机时期的士绅与地方:以休宁金声为例[J];安徽史学;2005年01期

9 王世华;徽商研究:回眸与前瞻[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10 张金俊;;清代江南宗族在乡村社会控制中的作用[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元廷植;;明末清中期闽南的市场和宗族[A];第七届明史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9年

2 倪国华;;祁门芦溪傩[A];祭礼·傩俗与民间戏剧——'98亚洲民间戏剧民俗艺术观摩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8年

3 宋燕鹏;;南北朝宗族制度试探[A];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陈春声;;地域认同与族群分类——1640~1940年韩江流域民众“客家观念”的演变[A];近代中国社会与民间文化——首届中国近代社会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周礼;范成梅;;徽商与江南士人社会交往研究[A];安徽省徽学学会二届二次理事会暨“徽州文化与和谐社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6 行龙;;再论区域社会史研究的理论与方法——兼论明清以来山西区域社会史之研究[A];山西区域社会史研讨会论文集[C];2003年

7 吴慧颖;;闽南民间游艺的文化解读——以《宋江阵》为例[A];闽南文化研究——第二届闽南文化研讨会论文集(下)[C];200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阿风;徽州文书所见明清时代妇女的地位与权利[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2 饶伟新;生态、族群与阶级[D];厦门大学;2002年

3 陈进国;事生事死:风水与福建社会文化变迁[D];厦门大学;2002年

4 刘招成;施坚雅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吴滔;流动的空间:清代江南的市镇和农村关系研究[D];复旦大学;2003年

6 衷海燕;儒学传承与社会实践[D];厦门大学;2003年

7 王一胜;金衢地区经济史研究:960—1949[D];浙江大学;2004年

8 修彩波;近代学人与中西交通史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9 毛丹武;现代性中的阶级和民族[D];福建师范大学;2004年

10 范正义;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以闽台保生大帝信仰为中心的个案研究[D];厦门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国艺;斋教与古田教案之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金丽丽;唐宋同居共财的大家庭[D];河北师范大学;2002年

3 魏霞;传统中的抗争——清前期广东女性角色探析[D];暨南大学;2002年

4 任志强;试论明清时期产权的共业形式[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5 朱琳;明清徽州婚姻若干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3年

6 唐伟华;清前期广东刑案研究[D];暨南大学;2003年

7 李自华;融贯中西,因地制宜:对民国教育现代化的一点思考[D];江西师范大学;2003年

8 唐明;血缘·宗族·村落·建筑——丁村的聚居形态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2年

9 冯楠;龙门古镇古村落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4年

10 宗韵;明清徽商家庭教育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4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常建华;明代宗族祠庙祭祖礼制及其演变[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3期

2 汪毅夫;试论明清时期的闽台乡约[J];中国史研究;2002年01期

3 叶显恩;略论珠江三角洲的农业商业化[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86年02期

4 刘志伟;祖先谱系的重构及其意义——珠江三角洲一个宗族的个案分析[J];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2年04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常建华;;宋明以来宗族制形成理论辨析[J];安徽史学;2007年01期

2 ;[J];;年期

3 ;[J];;年期

4 ;[J];;年期

5 ;[J];;年期

6 ;[J];;年期

7 ;[J];;年期

8 ;[J];;年期

9 ;[J];;年期

10 ;[J];;年期



本文编号:156849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56849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ce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