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社科论文 > 中国历史论文 >

儒家隐逸观与自然观自先秦至唐的演变

发布时间:2018-03-12 14:42

  本文选题:儒家 切入点:玄学 出处:《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儒家的自然观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为"尚用",二为"比德"。孔子的"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是儒家伦理道德至上向自然山水的转移,山水成为君子德风的比喻和象征。汉儒"天人合一"思想就是对先秦儒学"比德"观念的继承和发扬。经过晋宋玄学对传统儒学的扬弃,儒隐者不仅比德山水,还寄情山水,以追求高洁独立的人格。唐儒高举建功立业的时代大旗,始终没有改变积极用世、匡扶天下的价值取向。即使走上隐逸之道,也带有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Abstract]:The Confucian view of nature mainly includes two aspects: one is "still using", the other is "Bede". Confucius's "knowing people happy with water, benevolent and happy mountains" is the transfer of Confucian ethics and morality to natural mountains and rivers. Landscape has become the metaphor and symbol of the gentleman's moral style. The thought of "harmony of nature and man" of Han Confucianism is the inheritance and development of the idea of "virtue" of Confucianism in the pre-Qin Dynasty. Through the sublation of traditional Confucianism by the metaphysics of the Jin Dynasty and the Song Dynasty, the recluse of Confucianism is not only better than the mountains and rivers of Germany, but also the feelings of mountains and rivers. In order to pursue the personality of high purity and independence, Tang Confucianism held high the banner of the times of building meritorious service, and never changed the value orientation of actively using the world and Kuangfu the world. Even if he walked on the road of seclusion, he also had a strong utilitarian color.
【作者单位】: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分类号】:K203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新文;人文精神与人文教育——观照高等职业教育中的“人”[J];职教通讯;2004年10期

2 杨金土;;职业教育的“现代”理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07期

3 谭德礼;;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公正理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4 杨悦;“经济”的知识论与目的论——经济学与经济哲学的区别[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5期

5 刘冠军;马克思主义哲学视野中的和谐发展图景及其实现路径[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年06期

6 李累;宪法上“人的尊严”[J];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6期

7 张培;;教师生存状态研究:走向生命关怀[J];中小学教师培训;2006年05期

8 史鸿文;走向生命优存论美学[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05期

9 王美艳;女性主义批评策略之反思——论“各取所需策略”[J];株洲工学院学报;2002年S1期

10 吴薇;;马克思和谐社会思想及当代价值[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姜建红;;《汉语大词典》释义以今律古现象札记二则[A];江西省语言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2 姜义华;;挑战中国:现代性三重奏[A];上海社科院马克思主义创新论坛2007论文集[C];2007年

3 龙文玲;;《诗经·陈风·月出》主旨辨正[A];第七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C];2006年

4 杨希义;;唐代君臣朝参制度初探[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5 赖瑞和;;论唐代的检校郎官[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6 刘向阳;;唐太宗选择昭陵陵址时间及长孙皇后殡地小考[A];唐史论丛(第十辑)[C];2008年

7 刘基玫;;对艺术设计问题的几点思考[A];节能环保 和谐发展——2007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二)[C];2007年

8 吴宁;;列斐伏尔的人学思想[A];第八届暨第七届全国人学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9 王善超;;对马克思“异化”理论的再认识[A];人的基本理论研究——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人的基本观点研究”子课题研究[C];2007年

10 刘强;;超越实践美学在生命美学基础上开拓发展[A];美学、文艺学基本理论建设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逄金一;身体理论视域中的秦汉女性美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2 吕海琛;解构与重建—十七年文学中的伦理嬗变[D];吉林大学;2007年

3 郭哲;政府干预经济机制研究[D];湖南大学;2007年

4 沈金生;中国循环经济技术支撑体系论[D];四川大学;2007年

5 胡燕;盛唐散文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6 金生杨;宋代巴蜀易学研究[D];四川大学;2007年

7 徐秦法;社会治理中的信仰价值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黄伟;返回艺术的生存之源[D];四川大学;2006年

9 李建军;宋代《春秋》学与宋型文化[D];四川大学;2007年

10 李瑞哲;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陆路丝绸之路上的胡商[D];四川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广良;论埃尔斯特的方法论个人主义[D];上海交通大学;2008年

2 梁晨;两汉谶纬之学的源流与兴盛[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3 岳五九;论薛能[D];安徽大学;2007年

4 左福来;中国古代军事人本思想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5 周琼瑛;宪法程序的三维解读[D];湘潭大学;2007年

6 郭雪峰;范晔及其《后汉书》文学思想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7 曹静;自然之自然与人之自然[D];湖南农业大学;2007年

8 汪志娟;明清安庆府的民俗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9 黄蓉;宋代物证之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进科;三国民族政策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立伟;隐逸的类型[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3年04期

2 周祥森;略论孔子的隐逸观[J];史学月刊;1993年01期

3 上田武;魏晋隐逸思潮和陶渊明——从嵇康到陶渊明[J];九江师专学报;1998年S1期

4 赖功欧;中国哲学中的自然与隐逸观念及其茶文化内涵[J];农业考古;1998年02期

5 张骏,

本文编号:16020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6020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6cc3***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