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法”与“方法”——“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的学术观念考辨
本文选题:胡适 切入点:科学方法 出处:《云梦学刊》2015年06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胡适一生推崇"科学方法",但对其理论内涵与适用范围的界定,甚至阐释方式本身,都并非一成不变,而是根据发言对象、时代诉求以及胡适在各个阶段的位置感与历史感的差异而有所不同。具体到"新文化运动"时期,便首先体现为他对于"家法"与"方法"的调适与辩证。胡适对于其学术观念的表达,在本质上是一种新的历史主体与主体性的历史叙述的双重建构。
[Abstract]:Hu Shi worshipped "scientific method" all his life, but the definition of its theoretical connotation and scope of application, and even the way of interpretation itself, were not fixed, but according to the object of speech. The demands of the times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Hu Shi's sense of position in each stage and his sense of history are different. Specifically, in the period of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Hu Shi's expression of his academic ideas is essentially a double construction of a new historical subject and a historical narrative of subjectivity.
【作者单位】: 北京大学中文系;
【分类号】:K20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欧阳哲生;;《新青年》编辑演变之历史考辨——以1920—1921年同人书信为中心的探讨[J];历史研究;2009年03期
2 余英时;;原“序”:中国书写史上的一个特色[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胡中生;;徽商的人文精神与明清徽州社会[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4期
2 房列曙;吴云峰;;论胡适与乾嘉考据学派[J];安徽史学;2007年06期
3 吴元康;;1921年初《新青年》同仁之间几则通信的时间问题[J];安徽史学;2010年06期
4 高正礼;;“问题与主义”之争的若干辨析[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刘静;;新世纪以来中共历史研究的新趋势[J];北京党史;2008年02期
6 黄有东;;从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看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之道[J];编辑之友;2010年07期
7 黄有东;;从文化定位与人缘因素看陈独秀创办《新青年》的成功之道[J];编辑之友;2010年08期
8 杜建华;;2009年编辑史研究概述[J];编辑之友;2010年10期
9 肖冰;罗庆洪;;严谨的考证 宽容的考证——浅谈胡适的中国古典小说批评观[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4期
10 洪常颖;;传统与现代的纷争——以胡适和铃木大佐的论争为例[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吴小玮;;庚款留美生的留学生活及其影响——以胡适、吴宓为中心[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2)——中国教育思想史与人物研究[C];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兴杰;帝国·霸权·区域:权力边界与东方问题的演进[D];吉林大学;2011年
2 赵金坡;声音与回响:我国农村中师毕业生的历史考察(1979-2009)[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孟晖;“传记式批评”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韩向东;储安平的自由主义思想与文学创作[D];吉林大学;2011年
5 徐林祥;镜与日:刘熙载文艺美学思想研究[D];扬州大学;2006年
6 颜同林;方言与中国现代新诗[D];四川大学;2007年
7 王平;清末民初的语言变革与现代文学雅俗观的生成[D];四川大学;2007年
8 罗珍;历史学视野下的中国知识界外交思想研究-1931-1945[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9 彭发胜;翻译与中国现代学术话语体系的形成[D];北京大学;2008年
10 李静;《新青年》杂志话语研究[D];山东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亮;胡适文学教育观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孔令辉;实用主义哲学影响下的胡适文学观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1年
3 杨方方;胡适的中国思想史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4 张珍;“五四”时期安徒生童话在中国的影响与接受[D];西南大学;2011年
5 刘开普;晚清民国学界师徒关系之守与变[D];北京大学;2011年
6 孙静;李大钊的宗教社会思想[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7 展宁;“胡适派学人群”在人权运动时期的言论自由思想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8 张少波;从《新青年》看马克思主义民主观的中国道路[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9 敖晏君;胡适人权与民主理论研究[D];西南政法大学;2011年
10 杨晓丽;胡适方法之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3条
1 宁树藩 ,丁Q瘟,
本文编号:161150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shekelunwen/zhongguolishiwenhua/1611508.html